概述

關燈
陽明的弟子錢德洪就陳九川等所錄《遺言錄》加以删減,與他及王畿所錄,一同編為《傳習錄》,在甯國(今安徽省境内)出版。

    嘉靖三十五年,他又将黃直所錄的部分編入《傳習續錄》中,在蕲州(今湖北省境内)刻。

     隆慶六年(1572),謝廷傑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書》,以薛侃所編《傳習錄》為上卷,以《傳習續錄》為下卷,附入王陽明所編《朱子晚年定論》,便成為《王文成公全書》本中的《傳習錄》。

    其版本有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四部叢刊本。

    日本東京昭和五十年松雲書院影印1897年佐藤一齋《傳習錄欄外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葉紹鈞的校注本等。

     四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先生闡發了豐富的哲學思想。

    關于心學,他講道:“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傳習錄》(上)中記載,他和弟子們到南鎮地方遊山,一個弟子指着山中的花樹問:“天外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說,當未看花時,心不起作用,也就沒有花,當看花時,花才顯現出來,以此論證事物的存在依賴于人的意識。

     王陽明的心學特點表現在他的良知說,他認為人心的靈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地萬物就是從靈明中産生的。

    良知是人心固有的,這種所謂良知,是一種主觀意識,是善惡、是非的标準,良知是超善惡的,是絕對至善的。

    他在《傳習錄》(上)中說:“若鄙人所謂緻知格物者,緻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緻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緻吾心之良知者,緻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書中還說:“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隻在身心上做。

    ” (《傳習錄》下)又說:“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别立個心去惡。

    ”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傳習錄》上)又說:“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隻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

    ”(《傳習錄》中)又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即便是行了。

    ”(《傳習錄》下) 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不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而是把知與行合二為一,以知為行,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

    知中含行,行中含知,他這種“知行合一”說其實質是消行歸知,以知為行,把知與行在主觀内心裡合一。

    換句話說,他的知行合一,就是緻良知,良知是知,緻的工夫是行,知是道德意識,行是内心世界的道德修養。

     五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武功赫赫,學名昭昭,盡管王陽明的心學的基本做向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但在朱學衰頹之際,倡導心學,深入研究知識關系,并把儒家的内聖之道發展到了極緻,其思想介值是很高的,對後人的高迪是深廣的。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代表作,不但影響了中國一百多年的思想家,而且享譽海外,在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都被作為精神的範本。

    可見此書的價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