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莊子注》中之自然義

關燈
,而郭象釋之曰: 一無有則遂無矣,則有自欻然生矣。

     所謂無有一無有者,既是無矣,則永遠是無,畢竟是無。

    永遠無畢竟無,則又何從生有?郭象乃謂今既明明有矣,則有之欻然自生,而不從無生,亦明矣。

    故《庚桑楚》謂聖人藏乎是者,本謂其藏乎此無之體,而郭象則釋之曰: 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任其自生,即任其獨化,任其自然也。

    任其自然,任其自生,此則是藏于有,非藏于無矣。

    自生自化,明明有此生化,不得謂無生無化也。

    自然,明其有此然,不得謂無然也。

    故《莊子》外雜篇常愛言無,而郭象則否。

    其言曰: 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無也。

    (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無形,注。

    ) 此又明違有生于無之說。

    既曰起于至一,至一即有此至一,亦即獨也。

    起于至一,即猶雲獨化矣。

    宋儒周濂溪《太極圖說》,謂無極而太極,陸象山大非之,以為隻應雲太極,不應雲無極。

    周陸之異,亦猶郭象與莊書之辨也。

     抑且不僅此而已,郭象又言之曰: 非惟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

    是以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

    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

    (《知北遊》,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注。

    ) 又曰: 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

    (《知北遊》,古猶今也,注。

    ) 莊書本謂無有一無有,則天地萬物徹頭徹尾是一無,郭象乃謂天地常存,竟無未有之時,則天地萬物徹頭徹尾惟一有。

    郭象此說殆亦有所本,乃本之其同時裴頠崇有之旨也。

    史稱裴頠著《崇有論》,王衍之徒攻難交至,并莫能屈。

    郭象與王衍蹤迹頗親,其錄及裴頠崇有之新義,正見郭象左右采獲之用思精密也。

    裴頠曰:"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必體有。

    "此自生字,明為郭象所襲。

    體有之說,則正與王弼之言體無相對反。

    襲頠之語,雖僅此數言,然郭象之注莊,則亦僅闡發此數言之大旨而已。

    是郭象之注莊,不僅襲取于向秀,乃亦采酌自裴頠。

    能會相反之論,融造相成之趣,若純以思想家立場言,則複何害乎其有所襲取乎? (六) 《莊子》外雜篇言天地萬物生于無,郭象既破之矣。

    外離篇又常言道生萬物,郭象亦非之。

    其言曰: 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

    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

    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

    既以無矣,又奚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知北遊》,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注。

    ) 《知北遊》篇物出不得先物,取以明先物者乃道,郭象則謂雖至道亦不得先物。

    何者,至道即至無也。

    故道之不得先物,猶無之不得先物也。

    然至道至無之說,其實則并不可持。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又曰:"失道而後德。

    "不得謂失無而後德也。

    老子主抱一,亦不言抱無。

    故謂至道為至無之說,實非莊老之本誼也。

    向秀之言曰:"明夫不生不化者,然後能為生化之本。

    "又曰:"以相先者,惟自然也。

    "會此兩言,是向秀之意,即以自然為不生不化,而為生化之本。

    則若在生化之先,乃有此一不生不化之自然。

    其說實更不可持。

    故向秀雖亦言自生之義,然其言明而未融,不如郭義之圓通。

    故郭之為說,謂無不能生有,此可以糾正《莊子》外雜篇與王弼向秀之失。

    至以至道謂至無,則亦實非乎莊老之始義也。

     故在莊書有明白贊道之辭,而郭象之注又明白非之者。

    《知北遊》曰: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知北遊》) 而郭象曰: 言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在郭象之意,若名之曰道,則猶似有一主宰運使之者之義,今曰自然,曰不得不然,則萬物之外,更無此一主宰運使之道以使之然者存乎其先,故曰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

    此不得不然而自然者,與其稱之曰道,則不如稱之曰理。

    蓋理者,自存于物之内,非别存于物之外也。

    故郭之注《莊》,喜言理,而宋儒承襲之,此亦郭象注《莊》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絕大貢獻之一端也。

     《知北遊》又曰: 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此其道與。

     郭象曰: 還用物,故我不匮,此明道之瞻物,在于不瞻,不瞻而物自得,故曰此其道與。

    言至道之無功,無功乃是稱道也。

     此亦曲護莊而明背莊之說也。

    物之自然,既非道使之然,故曰至道無功。

    然萬物既各自自然,則何必又往資于道?道既無功,亦何可資?故曰是曲護之而明背之也。

     又《知北遊》曰: 道不當名。

     郭象曰: 有道名而竟無物,故名之不能當也。

     此又曲護之而明背之也。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此固謂有一不可名之常道矣。

    故《知北遊》所謂道不當名,此非謂道之無有,乃謂有此道而不當賦以名而名之也。

    而郭象之意,似若謂非有道而不當名,乃竟無道可名也。

    而今則竟有道名,是無此物而強為之名,故名終不能當。

    莊老之言無,大體謂其無形無常而不可名,則無者指無形無名言,非竟是一無也。

    故謂無不能名,則已有此無。

    此無可名者則道也。

    在郭象則謂竟無此無,故曰至道乃至無矣。

     于是在莊書有備極稱揚于道者,如曰: 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 此一節見于《莊子·内篇·大宗師》,然此節亦出後人羼入,疑非内篇本有。

    此一節乃備極稱揚于道者,而郭象之注又明非之,曰: 無也,豈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

    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

    故夫神之不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

    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此在莊書明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而郭象則必謂鬼神自神,天地自生,鬼神天地皆自然也。

    既已皆自然矣,又何待資借于道乎?故郭象曰: 道無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

    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

    我之未得,又不能為得也。

    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

     莊書明言豨韋氏伏羲氏以下皆以得道而然,而郭象則必轉謂其皆由于自得。

    由于自得,則外不資于道,内不由于己。

    即獨化,即自然也。

    于此自然獨化之外,則更非别有一道以化之,以使之然者,故又曰: 物皆自得之耳。

    (《齊物論》,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注。

    ) 自得猶雲自生自化,亦即自然也。

    故既言自然,即不待複資借于道,故曰道無能,又無功也。

     郭象又曰: 知道者,知其無能也,則何能生我,我自然而生耳。

    (《秋水》,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于理一節,注。

    ) 故自然則不資借于道,故道既無能,亦無足貴。

    故《秋水》河伯曰:然則何貴于道耶?郭象釋之曰: 以其自化。

     此謂萬物之自化即道,見于萬物自化之外,不複有道之存在也。

    今一依郭象之說,則不僅無不能生物,即道亦不能生物,皆由物之自生自化,自得自然,則天地萬物,宇宙終始,徹上徹下,皆一自然也。

    故郭象之序《莊子》亦曰: 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

     造物無物,亦即無道。

    有物自造,即物之自然也。

     (七) 于莊書又有言物之相生者,如《知北遊》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