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郭象注易老莊用理字條錄
關燈
小
中
大
:适足捍逆于理以速其死。
又:理有至極,外内相冥。
……乃必謂至理之無此。
是故莊子将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
明道謂性無内外,即理冥内外也。
又:遺物而後能入群,坐忘而後能應務。
愈遺之,愈得之。
苟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
此又與宋儒虛實之辨,主一之說甚相似。
又:以自然言之,則人無小大。
以人理言之,則侔于天者可謂君子矣。
人理字,《莊子·漁父》篇有之,此條以人理與自然對文,亦理一分殊也。
宋儒不喜用人理字,因理既統宗會一,則不宜再分天人也。
又:盡死生之理,應内外之宜者,動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按此條近宋儒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之辨。
又: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
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為器者。
此條有深趣,船山最喜于此等處深說之。
又:任之天理而自爾。
又: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
《應帝王》:應不以心而理自玄符,與變化升降而以世為量,然後足為物主,而順時無極。
按《莊子》内篇七篇,理字惟《養生主》"依乎天理"語一見,而象注用理字者如上舉共七十條。
可見象之自以理字說莊,此即郭象注莊之所以為一家言也。
(六) 《莊子》外雜篇用理字始稍多,而象注用理字處更多,茲再逐條錄之如下:《骈拇》:令萬理皆當,非為義也,而義功見。
萬理字,亦郭創。
《馬蹄》:缺。
《胠箧》:缺。
《在宥》:賞罰者,聖王之所以當功過,非以著勸畏也。
故理至則遺之,然後至一可及也。
又:當理無悅,悅之則緻淫悖之患矣。
當理無悅語,似宋儒。
又:神順物而動,天随理而行。
按此處本文為"神動而天随",象注橫增理字,乃謂天随理而行,以此較之朱子注《大學》格物為窮格萬物之理,其為增字诂經,不尤甚乎?其謂天随理而行,較之朱子天即理也之說,理字之地位,亦不啻更高一級矣。
又:理與物皆不以存懷,而暗付自然,則無為而自化矣。
又:事以理接,能否自任,應動而動,無所辭讓。
此處本文為"接于事而不辭",象注事以理接,此理字顯是于原旨外添出。
《天地》:一無為而群理都舉。
按:本文,"通于一而萬事畢",象注以群理易萬事。
群理字,亦新創。
群理猶雲萬理也。
又:夫至人,極壽命之長,任窮理之變。
……故雲厭世而上仙也。
按本文:"千歲厭世,去而上仙",象注乃謂因其任窮理之變,故厭世。
蓋任理則無欲,因曰厭。
象意如此,豈不可與宋儒立論相通?又:亦不問道理,期于相善耳。
《天道》:倫,理也。
又:各司其任,則上下鹹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無為之理,即自然之理也,亦新創。
又:言此先後,雖是人事,然皆在至理中來,非聖人所作也。
人事皆在至理中來,此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也。
又: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适。
《天運》:故五親六族,賢愚遠近,不失分于天下者,理自然也。
又:仁孝雖彰,而愈非至理。
又:非作始之無理,但至理之弊,遂至于此。
又:弊生于理,故無所複言。
按:至理之弊,弊生于理,皆宋儒所不言。
《刻意》:泯然與正理俱往。
正理字亦新創。
又: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又:天理自然,知故無為乎其間。
按:此處本文為"去知與故,循天之理"。
雲循天之理,則所重猶在天。
雲天理自然,則所重轉在理。
又:理至而應。
按:此處本文曰"不豫謀"。
注雲理至而應,為深一層說之。
《繕性》:二者交相養,則和理之分,豈出他哉?
按本文"和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又:道故無不理。
按本文"道,理也"。
又:無不理者,非為義也,而義功著焉。
按本文:"道無不理,義也。
"《秋水》: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則理分有素,跂尚之情,無為乎其間。
理分字,象特創。
象注又屢言性分,宋儒性即理之說,象注已寓。
又:物有定域,雖至知不能出焉,故起大小之差,将以申明至理之無辨也。
又:以小求大,理終不得。
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矣。
又:應理而動,而理自無害。
按本文"動不為利"。
象注應理而動,轉入正面。
又:理自無欲。
本文曰:"不賤貪污。
"象注轉深一層說之。
理自無欲語,大似宋儒。
又:任理而自殊。
本文曰:"不多辟異。
"象注特增理字。
而用意特重于分殊,故曰任理而自殊矣。
又:夫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以得我為是,失我為非。
适性為治,失和為亂。
按本文:"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情理兼稱,似為王弼注《易》之所本。
又:達乎斯理者,必能遣過分之知,遺益生之情,而乘變應權。
按本文:"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
"又:穿落之,可也。
若乃走作過分,驅步失節,則天理滅矣。
按本文:"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無以人滅天。
"注文以天理代天字,此猶朱注《論語》獲罪于天雲天即理也之先例也。
惟象此處,所謂天理,重節限義。
仍是重于理之分。
《至樂》:未明而概,已達而止,斯所以誨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
按本文:"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注以理字代命字。
又:斯皆先示有情,然後尋至理以遣之。
若雲我本無情,故能無憂,則夫有情者,遂自絕于遠曠之域,而迷困于憂樂之竟矣。
按:王弼主聖人有情,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惟應物而能無累于物耳。
郭象承之,而足之以理遣。
《達生》:性分各自為者,皆在至理中來,故不可免也。
此即程子性即理之說。
又:任其天性而動,則人理亦自全矣。
此又性即理之義。
人理全即是天理全,郭注一貫注重分殊,此乃郭之一家言也。
又:守一方之事,至于過理者,不及于會通之适也。
鞭其後者,去其不及也。
此條又是以《中庸》說理。
又:欲瞻則身亡。
理常俱耳,不間人獸也。
此條俨似宋儒語。
又:憂來而累生者,不明也。
患去而性得者,達理也。
此亦性即理之義。
《山木》:缺。
《田子方》:缺。
《知北遊》:物無不理,但當順之。
按本文:"果蓏有理。
"又:志苟寥然,則無所往矣。
無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
有往焉,則理未動而志已驚矣。
按本文:"寥已吾志,
又:理有至極,外内相冥。
……乃必謂至理之無此。
是故莊子将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
明道謂性無内外,即理冥内外也。
愈遺之,愈得之。
苟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
此又與宋儒虛實之辨,主一之說甚相似。
以人理言之,則侔于天者可謂君子矣。
人理字,《莊子·漁父》篇有之,此條以人理與自然對文,亦理一分殊也。
宋儒不喜用人理字,因理既統宗會一,則不宜再分天人也。
按此條近宋儒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之辨。
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為器者。
此條有深趣,船山最喜于此等處深說之。
又: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
《應帝王》:應不以心而理自玄符,與變化升降而以世為量,然後足為物主,而順時無極。
按《莊子》内篇七篇,理字惟《養生主》"依乎天理"語一見,而象注用理字者如上舉共七十條。
可見象之自以理字說莊,此即郭象注莊之所以為一家言也。
(六) 《莊子》外雜篇用理字始稍多,而象注用理字處更多,茲再逐條錄之如下:
萬理字,亦郭創。
《胠
《在宥》:賞罰者,聖王之所以當功過,非以著勸畏也。
故理至則遺之,然後至一可及也。
又:當理無悅,悅之則緻淫悖之患矣。
當理無悅語,似宋儒。
按此處本文為"神動而天随",象注橫增理字,乃謂天随理而行,以此較之朱子注《大學》格物為窮格萬物之理,其為增字诂經,不尤甚乎?其謂天随理而行,較之朱子天即理也之說,理字之地位,亦不啻更高一級矣。
又:事以理接,能否自任,應動而動,無所辭讓。
此處本文為"接于事而不辭",象注事以理接,此理字顯是于原旨外添出。
按:本文,"通于一而萬事畢",象注以群理易萬事。
群理字,亦新創。
群理猶雲萬理也。
……故雲厭世而上仙也。
按本文:"千歲厭世,去而上仙",象注乃謂因其任窮理之變,故厭世。
蓋任理則無欲,因曰厭。
象意如此,豈不可與宋儒立論相通?
《天道》:倫,理也。
又:各司其任,則上下鹹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無為之理,即自然之理也,亦新創。
人事皆在至理中來,此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也。
《天運》:故五親六族,賢愚遠近,不失分于天下者,理自然也。
又:仁孝雖彰,而愈非至理。
又:非作始之無理,但至理之弊,遂至于此。
又:弊生于理,故無所複言。
按:至理之弊,弊生于理,皆宋儒所不言。
正理字亦新創。
又:天理自然,知故無為乎其間。
按:此處本文為"去知與故,循天之理"。
雲循天之理,則所重猶在天。
雲天理自然,則所重轉在理。
按:此處本文曰"不豫謀"。
注雲理至而應,為深一層說之。
按本文"道,理也"。
按本文:"道無不理,義也。
"
理分字,象特創。
象注又屢言性分,宋儒性即理之說,象注已寓。
又:以小求大,理終不得。
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矣。
又:應理而動,而理自無害。
按本文"動不為利"。
象注應理而動,轉入正面。
本文曰:"不賤貪污。
"象注轉深一層說之。
理自無欲語,大似宋儒。
本文曰:"不多辟異。
"象注特增理字。
而用意特重于分殊,故曰任理而自殊矣。
适性為治,失和為亂。
按本文:"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情理兼稱,似為王弼注《易》之所本。
按本文:"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
"
若乃走作過分,驅步失節,則天理滅矣。
按本文:"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無以人滅天。
"注文以天理代天字,此猶朱注《論語》獲罪于天雲天即理也之先例也。
惟象此處,所謂天理,重節限義。
仍是重于理之分。
按本文:"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注以理字代命字。
若雲我本無情,故能無憂,則夫有情者,遂自絕于遠曠之域,而迷困于憂樂之竟矣。
按:王弼主聖人有情,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惟應物而能無累于物耳。
郭象承之,而足之以理遣。
此即程子性即理之說。
此又性即理之義。
人理全即是天理全,郭注一貫注重分殊,此乃郭之一家言也。
鞭其後者,去其不及也。
此條又是以《中庸》說理。
理常俱耳,不間人獸也。
此條俨似宋儒語。
患去而性得者,達理也。
此亦性即理之義。
《田子方》:缺。
《知北遊》:物無不理,但當順之。
按本文:"果蓏有理。
"
無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
有往焉,則理未動而志已驚矣。
按本文:"寥已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