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魏晉玄學三宗
關燈
小
中
大
,人倫之勝業'"。
斯其謹慎自守,凜栗自保,亦雲至矣。
而猶罹殺身之禍。
向秀則又鑒于叔夜仲悌之無罪嬰禍,而複願回就樊籠,以冀自免也。
魏晉之際,學術思想之轉變,固莫不與朝局相影響。
其情可憫,其志可悲。
若至郭象,任職當權,薰灼内外,當時即為素論所非,是又不得與前數子者并。
蓋自向秀之所論,頹波逶迤,必自達于如郭氏之所為,是亦不足深怪也。
史稱向秀随計入洛,文帝問曰:"聞子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為巢許狷介之士,未達堯心,豈足多慕?
帝甚悅。
考《世說》注:鐘會之廷論嵇康,曰:"今皇道開明,四海風靡,而康上不從天子,下不事王侯。
輕時傲世,不為物用。
無益于今,有敗于俗。
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
"叔夜遂以見誅。
方鐘會之訪嵇,正在大樹下鍛,向秀為之佐鼓排。
嵇既見誅,則向秀之對晉文,其情宛然矣。
今郭注《逍遙遊》堯讓天下于許由一節謂:治之由乎不治,為之出乎無為也,取于堯而足,豈借之許由哉?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後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說,所以見棄于當塗,當塗者自必于有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
又曰:若獨亢然立乎高山之頂,守一家之偏尚,此故俗中之一物,而為堯之外臣耳。
向郭之言若此,無怪當時在朝當塗者亦群慕莊老矣。
此固向郭之功也。
史稱"向為隐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
又雲:"王衍每雲,聽郭象語,如懸河瀉水,往而不竭。
"王夷甫之徒,固當深賞向郭之論。
故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雖位居宰輔之重,而心不以經國為念,惟思自全。
其見石勒,則曰少不豫事,意求自免,因勸勒稱尊号。
蓋此輩皆以巢許自況,而混迹廊廟,則宜乎其聞向郭之論,而釋然皆有以自足。
此正如嵇含所譏:"借玄虛以助溺,引道德以自獎,戶詠恬曠之辭,家畫老莊之象。
"又曰:"畫真人于刻桷之室,載退士于進趣之堂,可謂托非其所"者也。
王戎嘗經黃公酒垆下過,顧謂後車客曰:"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酣暢于此,竹林之遊,亦預其末。
自嵇阮雲亡,吾便為時之所羁绁,今日視之雖近,邈若山河。
"以向郭上拟嵇阮,真所謂視之雖近,邈若山河矣。
王衍問阮修老莊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
"衍大善,辟為椽,世謂之三語椽。
昔王弼何晏,以《老子》書上通儒術,今王衍之徒,乃以儒術下同老莊,推波助瀾,凡以獎借而助成之者,則向郭也。
向郭解莊義既大行,及于東晉,乃始有糾其失者,則為方外之佛徒。
《世說》載"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
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将馮太常共語。
因及逍遙,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衆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後遂用支理"。
劉孝标注引向郭逍遙義曰:夫大鵬之上九萬,尺鷃之起榆枋,小大雖差,各任其性。
苟當其分,逍遙一也。
然物之芸芸,同資有待,得其所待,然後逍遙耳。
惟聖人與物冥而循大變,為能無待而常通。
豈獨自通而已,又從有待者而不失其所待,不失則同于大通矣。
支氏《逍遙論》曰: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
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鷃。
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适于體外。
鷃以在近而笑遠,有矜伐于心内。
至人乘天正而高輿,遊無窮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遙然不我得。
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然靡不适。
此所以為逍遙也。
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猶饑者一飽,渴者一盈,豈忘蒸嘗于糗糧,絕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 劉氏曰:"此向郭之注所未盡。
"蓋支遁之所異于向郭者,向郭言無待,而支遁則言至足。
至足本于無欲,欲無欲,則當上追嵇阮,以超世絕俗為尚。
而向郭以來清談諸賢,則浮湛富貴之鄉,皆支遁所謂有欲而當其所足,快乎有似乎天真也。
遊心不曠,故遂謂尺鷃大鵬各任其性,一皆逍遙矣。
及聞夫支氏之論,遂不得不謂其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
《世說》:王坦之不為林公所知,乃為沙門不得為高士論,大略雲:"高士必在于縱心調暢,沙門雖雲俗外,反更束于教,非情性自得之謂也。
"蓋當時名士所謂情性自得者,其内心不忘俗,淺薄率如是。
然亦有僧徒趨附名士,曲說阿俗者。
《世說》:愍度道人始欲過江,與一伧道人為倡,謀曰:"用舊義、在江東,恐不辦得食。
"便共立心無義。
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講義積年。
後有伧人來,先道人寄語雲:"為我緻意愍度,無義那可立?治此權計救饑耳,無為遂負如來也。
"此亦可證真佛學與當時名士談趣實不能同,而亦籍可見向郭以來所謂當時諸賢内心之所存矣。
自此以往,莊老玄理,遂不得不讓位于西來之佛法。
此其異同,固不在莊老與佛法間,乃在于向郭以來諸賢之說莊老者,至是已不複足以餍切人心也。
斯其謹慎自守,凜栗自保,亦雲至矣。
而猶罹殺身之禍。
向秀則又鑒于叔夜仲悌之無罪嬰禍,而複願回就樊籠,以冀自免也。
魏晉之際,學術思想之轉變,固莫不與朝局相影響。
其情可憫,其志可悲。
若至郭象,任職當權,薰灼内外,當時即為素論所非,是又不得與前數子者并。
蓋自向秀之所論,頹波逶迤,必自達于如郭氏之所為,是亦不足深怪也。
史稱向秀随計入洛,文帝問曰:"聞子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
考《世說》注:鐘會之廷論嵇康,曰:"今皇道開明,四海風靡,而康上不從天子,下不事王侯。
輕時傲世,不為物用。
無益于今,有敗于俗。
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
"叔夜遂以見誅。
方鐘會之訪嵇,正在大樹下鍛,向秀為之佐鼓排。
嵇既見誅,則向秀之對晉文,其情宛然矣。
今郭注《逍遙遊》堯讓天下于許由一節謂:
又曰:
向郭之言若此,無怪當時在朝當塗者亦群慕莊老矣。
此固向郭之功也。
史稱"向為隐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
又雲:"王衍每雲,聽郭象語,如懸河瀉水,往而不竭。
"王夷甫之徒,固當深賞向郭之論。
故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雖位居宰輔之重,而心不以經國為念,惟思自全。
其見石勒,則曰少不豫事,意求自免,因勸勒稱尊号。
蓋此輩皆以巢許自況,而混迹廊廟,則宜乎其聞向郭之論,而釋然皆有以自足。
此正如嵇含所譏:"借玄虛以助溺,引道德以自獎,戶詠恬曠之辭,家畫老莊之象。
"又曰:"畫真人于刻桷之室,載退士于進趣之堂,可謂托非其所"者也。
王戎嘗經黃公酒垆下過,顧謂後車客曰:"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酣暢于此,竹林之遊,亦預其末。
自嵇阮雲亡,吾便為時之所羁绁,今日視之雖近,邈若山河。
"以向郭上拟嵇阮,真所謂視之雖近,邈若山河矣。
王衍問阮修老莊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
"衍大善,辟為椽,世謂之三語椽。
昔王弼何晏,以《老子》書上通儒術,今王衍之徒,乃以儒術下同老莊,推波助瀾,凡以獎借而助成之者,則向郭也。
向郭解莊義既大行,及于東晉,乃始有糾其失者,則為方外之佛徒。
《世說》載"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
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将馮太常共語。
因及逍遙,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衆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後遂用支理"。
劉孝标注引向郭逍遙義曰:
苟當其分,逍遙一也。
然物之芸芸,同資有待,得其所待,然後逍遙耳。
惟聖人與物冥而循大變,為能無待而常通。
豈獨自通而已,又從有待者而不失其所待,不失則同于大通矣。
支氏《逍遙論》曰:
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鷃
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适于體外。
鷃
至人乘天正而高輿,遊無窮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遙然不我得。
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然靡不适。
此所以為逍遙也。
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猶饑者一飽,渴者一盈,豈忘蒸嘗于糗糧,絕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 劉氏曰:"此向郭之注所未盡。
"蓋支遁之所異于向郭者,向郭言無待,而支遁則言至足。
至足本于無欲,欲無欲,則當上追嵇阮,以超世絕俗為尚。
而向郭以來清談諸賢,則浮湛富貴之鄉,皆支遁所謂有欲而當其所足,快乎有似乎天真也。
遊心不曠,故遂謂尺鷃大鵬各任其性,一皆逍遙矣。
及聞夫支氏之論,遂不得不謂其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
《世說》:王坦之不為林公所知,乃為沙門不得為高士論,大略雲:"高士必在于縱心調暢,沙門雖雲俗外,反更束于教,非情性自得之謂也。
"蓋當時名士所謂情性自得者,其内心不忘俗,淺薄率如是。
然亦有僧徒趨附名士,曲說阿俗者。
《世說》:愍度道人始欲過江,與一伧道人為倡,謀曰:"用舊義、在江東,恐不辦得食。
"便共立心無義。
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講義積年。
後有伧人來,先道人寄語雲:"為我緻意愍度,無義那可立?治此權計救饑耳,無為遂負如來也。
"此亦可證真佛學與當時名士談趣實不能同,而亦籍可見向郭以來所謂當時諸賢内心之所存矣。
自此以往,莊老玄理,遂不得不讓位于西來之佛法。
此其異同,固不在莊老與佛法間,乃在于向郭以來諸賢之說莊老者,至是已不複足以餍切人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