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魏晉玄學三宗
關燈
小
中
大
,祗足以災身,非所以厚生也。
夫嗜欲雖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猶木之有蠍,雖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
又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者,蓋為季世,未能外榮華而安貧賤,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許其心競。
此俗談耳,不言至人當貪富貴也。
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
識而後感,智之用也。
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餘。
智用者,從感而求,勤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禍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動。
君子識智以無恒傷生,欲以逐物害性,故智用則收之以恬,性動則糾之以和。
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然後神以默醇,體以和成,去累除害,與彼更生。
性氣自和,則無所困于防閑,情志自平,則無郁而不通。
今上以周孔為關鍵,畢志一誠,下以嗜欲為鞭策,欲罷不能,馳驟于世教之内,争巧于榮辱之間,以多同自減,思不出位,使奇事絕于所見,妙理斷于常論,以言變通達微,未之聞也。
(《答向子期難養生論》) 凡此皆叔夜之所以答向難。
叔夜思理精密,其所持辨,頗足為道家别辟新囿。
蓋嗣宗之于莊周,得其神情之縱放,叔夜則得其文理之密察。
叔夜之于道家,可謂能從事于科學之推闡,嗣宗則文學之歌詠也。
叔夜養生之論,蓋自東漢晚季神仙方術既衰,而期重賦之以科學理論之根據者。
故叔夜之言曰:推類辨物,當先求之自然之理。
理已定,然後借古義以明之耳。
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為談證,自此以往,恐巧曆不能紀。
(《聲無哀樂論》) 叔夜之意,蓋主于觀大化之自然,悟妙理于方新,而不樂于古經典效墨守。
故其《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謂:六經以抑引為主,人性以從容為懼。
抑引則違其願,從容則得自然。
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
又曰:今子立六經以為準,仰仁義以為主,以規矩為軒駕,以講誨為哺乳,由其途則通,乖其路則滞,遊心極視,不睹其外,終年馳騁,思不出位。
此乃叔夜之所深诮也。
故曰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
(《養生論》) 蓋循俗之與尊古,事若異而情則一。
叔夜所謂思不出位,嗣宗所譏若群虱之處裈中,皆不能擺脫羁??以赴新趨。
嵇阮雖一騁想像,一精思辨,性氣互異,然其于世俗從同之境,莫不思沖決網羅,奮迅翺翔以為快。
此等意境,實為得莊周逍遙之真髓,而顯然與周孔儒統,拘拘然求自靖自獻于人間世者有辨。
此則嵇阮之所以有異于王何,而亦向郭之所以複異于嵇阮也。
(三) 向秀解莊,書今不傳。
然郭注俱在,尋其大意所宗,率不離向秀之難嵇康者近是。
當時謂象竊秀注為己有,此殆未必直抄其文字,義解從同,即謂之竊矣。
故《晉書》謂"今有向郭二書,其義一也。
"今讀郭注,頗多破莊義以就己說者。
而其說乃頗有似于向秀之難嵇康。
則郭之竊問,其獄自定矣。
如《逍遙遊》莊生寄趣在鲲鵬,嵇康所謂:方将觀大鵬于南溟,又何憂于人間之委曲也。
(《蔔疑》) 而象反其意,謂: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
豈容勝負于其間哉? 又曰:莊子之大意,在乎逍遙遊放,無為而自得,故極小大之緻,以明性分之适。
達觀之士,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不足事事曲與生說。
彼不悟蜩與學鸠之決起而飛,槍榆枋而不至,則控于地而已者,豈果亦有當于莊生之所謂逍遙者耶。
故莊生特稱藐姑射之神人,以鄙薄堯舜之為治,而郭注又故反之。
謂:此皆寄言耳。
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
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玺,便謂足以纓绋其心矣。
見其曆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
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 此即向子期所謂崇高莫大乎富貴,此皆先王所重,關之自然,不得相外也。
在莊周則放之惟恐不曠,在向郭則歛之惟恐不促。
在莊周則飏之惟恐不遠,在向郭則牽之惟恐不迩。
向秀《思舊賦》謂:"嵇康呂安,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意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
"向蓋懲于嵇呂之疏放,乃轉而為平近。
蓋嵇阮亦激于平叔太玄之無妄罹難,而亟思高飛遠飏。
叔夜有言:危邦不入,所以避亂政之害。
(《難張遼叔宅無吉兇攝生論》) 又曰: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
至性過人,與物無傷,惟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幸賴大将軍保持之耳。
吾不如嗣宗之資,而有慢弛之阙,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
(《與山巨源絕交書》) 則彼之思長林而志豐草,夫豈得已!《别傳》稱其《與山巨源絕交書》,"亦欲标不屈之節,以杜舉者之口。
"又《世說》:王戎稱之,曰:"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愠之色。
"《别傳》稱之為"方中之美範
夫嗜欲雖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猶木之有蠍,雖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
又曰:
此俗談耳,不言至人當貪富貴也。
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
識而後感,智之用也。
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餘。
智用者,從感而求,勤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禍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動。
君子識智以無恒傷生,欲以逐物害性,故智用則收之以恬,性動則糾之以和。
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然後神以默醇,體以和成,去累除害,與彼更生。
性氣自和,則無所困于防閑,情志自平,則無郁而不通。
今上以周孔為關鍵,畢志一誠,下以嗜欲為鞭策,欲罷不能,馳驟于世教之内,争巧于榮辱之間,以多同自減,思不出位,使奇事絕于所見,妙理斷于常論,以言變通達微,未之聞也。
(《答向子期難養生論》) 凡此皆叔夜之所以答向難。
叔夜思理精密,其所持辨,頗足為道家别辟新囿。
蓋嗣宗之于莊周,得其神情之縱放,叔夜則得其文理之密察。
叔夜之于道家,可謂能從事于科學之推闡,嗣宗則文學之歌詠也。
叔夜養生之論,蓋自東漢晚季神仙方術既衰,而期重賦之以科學理論之根據者。
故叔夜之言曰:
理已定,然後借古義以明之耳。
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為談證,自此以往,恐巧曆不能紀。
(《聲無哀樂論》) 叔夜之意,蓋主于觀大化之自然,悟妙理于方新,而不樂于古經典效墨守。
故其《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謂:
抑引則違其願,從容則得自然。
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
又曰:
此乃叔夜之所深诮也。
故曰
(《養生論》) 蓋循俗之與尊古,事若異而情則一。
叔夜所謂思不出位,嗣宗所譏若群虱之處裈中,皆不能擺脫羁??以赴新趨。
嵇阮雖一騁想像,一精思辨,性氣互異,然其于世俗從同之境,莫不思沖決網羅,奮迅翺翔以為快。
此等意境,實為得莊周逍遙之真髓,而顯然與周孔儒統,拘拘然求自靖自獻于人間世者有辨。
此則嵇阮之所以有異于王何,而亦向郭之所以複異于嵇阮也。
(三) 向秀解莊,書今不傳。
然郭注俱在,尋其大意所宗,率不離向秀之難嵇康者近是。
當時謂象竊秀注為己有,此殆未必直抄其文字,義解從同,即謂之竊矣。
故《晉書》謂"今有向郭二書,其義一也。
"今讀郭注,頗多破莊義以就己說者。
而其說乃頗有似于向秀之難嵇康。
則郭之竊問,其獄自定矣。
如《逍遙遊》莊生寄趣在鲲鵬,嵇康所謂:
(《蔔疑》) 而象反其意,謂:
豈容勝負于其間哉? 又曰:
達觀之士,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不足事事曲與生說。
彼不悟蜩與學鸠之決起而飛,槍榆枋而不至,則控于地而已者,豈果亦有當于莊生之所謂逍遙者耶。
故莊生特稱藐姑射之神人,以鄙薄堯舜之為治,而郭注又故反之。
謂:
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
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玺,便謂足以纓绋其心矣。
見其曆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
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 此即向子期所謂崇高莫大乎富貴,此皆先王所重,關之自然,不得相外也。
在莊周則放之惟恐不曠,在向郭則歛之惟恐不促。
在莊周則飏之惟恐不遠,在向郭則牽之惟恐不迩。
向秀《思舊賦》謂:"嵇康呂安,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意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
"向蓋懲于嵇呂之疏放,乃轉而為平近。
蓋嵇阮亦激于平叔太玄之無妄罹難,而亟思高飛遠飏。
叔夜有言:
(《難張遼叔宅無吉兇攝生論》) 又曰:
至性過人,與物無傷,惟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幸賴大将軍保持之耳。
吾不如嗣宗之資,而有慢弛之阙,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
(《與山巨源絕交書》) 則彼之思長林而志豐草,夫豈得已!《别傳》稱其《與山巨源絕交書》,"亦欲标不屈之節,以杜舉者之口。
"又《世說》:王戎稱之,曰:"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愠之色。
"《别傳》稱之為"方中之美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