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魏晉玄學三宗
關燈
小
中
大
,守玄抱一乎?将如莊周之齊物變化,洞達而放逸乎(《蔔疑》,見嚴輯《全三國文》卷四十七)
見當時于老子莊周,亦尚分别而觀,而嵇阮意徑,則甯于莊周為尤近。
此皆其與王何之所為異趣也。
向秀郭象繼起,始以注莊名家。
向秀有《莊子隐解》廿卷,郭象有《莊子注》三十三卷,回視輔嗣注《易》,平叔解《論語》,軌趣顯殊矣。
然向郭之與嵇阮,其間亦有辨。
向之解莊,其書已逸,大體當與郭旨相近。
今秀集有《難嵇叔夜養生論》一篇,(嚴輯《全晉文》卷七十二)頗可窺嵇向兩家之異趣。
向曰:人受形于造化,與萬物并存,有生之最靈者也。
異于草木,殊于鳥獸。
有動以接物,有智以自輔。
若閉而默之,則與無智同,何貴于有智哉?有生則有情,稱情則自然。
若絕而外之,則與無生同,何貴于有生哉?且夫嗜欲,好榮惡辱,好逸惡勞,皆生于自然。
夫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崇高莫大于富貴,富貴,天地之情也,皆先王所重,關之自然,不得相外。
或睹富貴之過,因懼而背之,是猶見食之有噎,因終身不餐耳。
夫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饑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但當節之以禮耳。
今五色雖陳,目不敢視,五味雖存,口不得嘗,以言争而獲勝則可,焉有勺藥為荼蓼,西施為嫫母,忽而不欲哉?苟心識可欲而不得從,性氣困于防閑,情志郁而不通,而言養之以和,未之聞也。
聖人窮理盡性,宜享遐期,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上獲百年,下者七十,豈複疏于導養耶?顧天命有限,非物所加耳。
且生之為樂,以恩愛相接,天理人倫,燕婉娛心,榮華悅志,服飨滋味,以宣五情,納禦聲色,以達性氣,此天理之自然,人之所宜,三王所不易也。
今若舍聖軌而恃區種,離親棄歡,約己苦心,欲積塵露以望山海,恐此功在身後,實不可冀也。
背情失性,不本天理,長生且猶無歡,況以短生守之邪! 向之言如此。
是蓋以順世随俗為自然也。
秀别傳稱其"進止無固必,而造事營生業,亦不異常",則其為人居可知。
至于阮嵇,則非超世絕俗,意終不快,亦決不即認為自然,此其軌趣之所由相懸隔也。
惟其以超世絕俗者為自然,故嵇阮之所想像而追求者,常見為奔放騰踔,不可羁制。
阮之言曰:弘修淵邈者,非近力所能究。
靈變神化者,非局器所能察。
鸾鳳淩雲漢以舞翼,鸠鹓悅蓬林以翺翔。
螭浮八濱以濯鱗,鼈娛行潦而群逝。
用情各從其好,以取樂焉。
夫人之立節,将舒網以籠世,豈樽樽以入網?方開模以範俗,何暇毀質以适檢?若良運未協,神機無準,則騰精抗志,邈世高超。
觀君子之趨,欲炫傾城之金,求百錢之售。
制造天之禮,儗膚寸之檢。
勞玉躬以役物,守臊穢以自畢。
沈牛迹之浥薄,愠河漢之無根。
其陋可愧,其事可悲。
(《答伏義書》,《全三國文》卷四十五。
) 為《大人先生傳》,謂:先生以為中區之在天下,曾不若蠅蚊之著帷,故終不以為事,而極意乎異方奇域。
曰:大人者,乃與造物同體,天地并生。
逍遙浮世,與道俱成。
變化散聚,不常其形。
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開達于外。
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裈中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
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裆,自以為得繩墨也。
饑則齧人,自以為無窮食也。
然炎斤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
汝君子之處中區之内,亦何異夫虱之處裈中乎?
然則如向子期之所雲,豈不正乃為群虱處裩中者申辯!嗣宗又言曰:
昔者天地開辟,萬物并生。
大者恬其性,細者靜其形。
陰藏其氣,陽發其精。
各從其命,以度相守。
蓋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事理,保身修性,不違其紀。
今造音以亂聲,作色以詭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懷欲以求多,詐僞以要名,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
坐制禮法,束縛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神。
強者睽眠而淩暴,弱者憔悴而事人。
假廉而成貪,内險而外仁。
罪至不悔過,幸遇則自矜。
夫無貴則賤者不怨,無富則貧者不争。
則又烏睹所謂崇高莫大乎富貴耶! 故曰:汝君子之禮法,誠天下殘賊亂危死亡之術耳,而乃目以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過乎?吾将抗志顯高,遂終于斯,禽生而獸死,埋形而遺骨,不複反餘之生乎?
故曰:
必超世而絕群,遺俗而獨往,登乎太始之前,覽乎忽漠之初。
慮周流于無外,志浩蕩而遂舒。
細行不足以為毀,聖賢不足以為譽。
此則嗣宗之所志存也。
嗣宗志氣橫轶,而叔夜則思理周至。
二人者,性趣不同,然其以超世脫俗為蕲向則一也。
叔夜之言曰:所以貴知而尚動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
然欲動則悔吝生,知行則前識立。
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
此皆其與王何之所為異趣也。
向秀郭象繼起,始以注莊名家。
向秀有《莊子隐解》廿卷,郭象有《莊子注》三十三卷,回視輔嗣注《易》,平叔解《論語》,軌趣顯殊矣。
然向郭之與嵇阮,其間亦有辨。
向之解莊,其書已逸,大體當與郭旨相近。
今秀集有《難嵇叔夜養生論》一篇,(嚴輯《全晉文》卷七十二)頗可窺嵇向兩家之異趣。
向曰:
異于草木,殊于鳥獸。
有動以接物,有智以自輔。
若閉而默之,則與無智同,何貴于有智哉?有生則有情,稱情則自然。
若絕而外之,則與無生同,何貴于有生哉?且夫嗜欲,好榮惡辱,好逸惡勞,皆生于自然。
夫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崇高莫大于富貴,富貴,天地之情也,皆先王所重,關之自然,不得相外。
或睹富貴之過,因懼而背之,是猶見食之有噎,因終身不餐耳。
夫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饑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但當節之以禮耳。
今五色雖陳,目不敢視,五味雖存,口不得嘗,以言争而獲勝則可,焉有勺藥為荼蓼,西施為嫫母,忽而不欲哉?苟心識可欲而不得從,性氣困于防閑,情志郁而不通,而言養之以和,未之聞也。
聖人窮理盡性,宜享遐期,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上獲百年,下者七十,豈複疏于導養耶?顧天命有限,非物所加耳。
且生之為樂,以恩愛相接,天理人倫,燕婉娛心,榮華悅志,服飨滋味,以宣五情,納禦聲色,以達性氣,此天理之自然,人之所宜,三王所不易也。
今若舍聖軌而恃區種,離親棄歡,約己苦心,欲積塵露以望山海,恐此功在身後,實不可冀也。
背情失性,不本天理,長生且猶無歡,況以短生守之邪! 向之言如此。
是蓋以順世随俗為自然也。
秀别傳稱其"進止無固必,而造事營生業,亦不異常",則其為人居可知。
至于阮嵇,則非超世絕俗,意終不快,亦決不即認為自然,此其軌趣之所由相懸隔也。
惟其以超世絕俗者為自然,故嵇阮之所想像而追求者,常見為奔放騰踔,不可羁制。
阮之言曰:
靈變神化者,非局器所能察。
鸾鳳淩雲漢以舞翼,鸠鹓
螭浮八濱以濯鱗,鼈娛行潦而群逝。
用情各從其好,以取樂焉。
夫人之立節,将舒網以籠世,豈樽樽以入網?方開模以範俗,何暇毀質以适檢?若良運未協,神機無準,則騰精抗志,邈世高超。
觀君子之趨,欲炫傾城之金,求百錢之售。
制造天之禮,儗
勞玉躬以役物,守臊穢以自畢。
沈牛迹之浥
其陋可愧,其事可悲。
(《答伏義書》,《全三國文》卷四十五。
) 為《大人先生傳》,謂:
曰:
逍遙浮世,與道俱成。
變化散聚,不常其形。
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開達于外。
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裈
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
饑則齧人,自以為無窮食也。
然炎斤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裈
汝君子之處中區之内,亦何異夫虱之處裈
大者恬其性,細者靜其形。
陰藏其氣,陽發其精。
各從其命,以度相守。
蓋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事理,保身修性,不違其紀。
今造音以亂聲,作色以詭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懷欲以求多,詐僞以要名,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
坐制禮法,束縛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神。
強者睽眠而淩暴,弱者憔悴而事人。
假廉而成貪,内險而外仁。
罪至不悔過,幸遇則自矜。
夫無貴則賤者不怨,無富則貧者不争。
則又烏睹所謂崇高莫大乎富貴耶! 故曰:
慮周流于無外,志浩蕩而遂舒。
細行不足以為毀,聖賢不足以為譽。
此則嗣宗之所志存也。
嗣宗志氣橫轶,而叔夜則思理周至。
二人者,性趣不同,然其以超世脫俗為蕲向則一也。
叔夜之言曰:
然欲動則悔吝生,知行則前識立。
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