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老與易庸
關燈
小
中
大
quot(《大宗師》)他又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 二、《老子》 道家有莊老,等于儒家有孔孟,這是中國思想史裡兩大主要骨幹。
上面講莊子,沒有提及道家關于"道"字的觀念,現借《老子》書來講道字。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二十五章) 這是說,道先天地而有,道是絕對的,又是循環的。
宇宙莊一切都由道出,道是運行向前的,但它向前到某一限度會回歸的。
老子又說:至虛極,守靜笃。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複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十六章) 大道運行不息,但必反本複始,歸根回原,所以是至動而至靜。
此種運行既有常軌,故可信。
老子又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強梁者不得其死。
(四十·四十二章) 道之運行,常向其相反處,強便轉向弱,弱又轉向強。
成便轉向敗,敗又轉向成。
人心好強好成,道則無所存心。
天地間一切現象的變動,其起始常甚微,但到後則甚明。
人若懂得"微"與"明"的道理,則自知所以自處。
故曰:"柔弱勝剛強。
"反之,過于剛強,或不得其死。
老子又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二十八章) 人若喜雄、白、榮,便該守雌、黑、辱。
雌、黑、辱有獲得雄、白、榮之道。
若牢居在雄、白、榮的位上,反而要堕入雌、黑、辱的境遇了。
莊了是豁達豪放人,事事不在乎。
老子是一謹小慎微者,步步留心,處處在意。
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六十七章) 此三寶中,"儉"與"不敢",最見老子真情。
"慈"則最多隻像是一種老年之愛,世故已深,熱情血性都衰了,譬如哄小孩般。
這一意态,仍是他所說"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之冷靜意态。
他是一精于打算的人,遂主張"無為",他說: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四章) 老子認為"無為",可以長生,可以治國,可以用兵,可以交與國,取天下。
可見老子思想,最自然,還是最功利的。
最寬慈,還是最打算的。
雖竭力主張尚法自然,尊道貴德,而求達于"天人合一"之境界。
究竟他太精于打算了,似乎精細更勝過了博大。
故莊子講"是非",境界高。
老子講"得失",境界淺。
此後黃老之學,變成權謀術數,陰險狠鸷,尤非老子之所及料。
三、《易》《庸》 以上講老子思想,提出一個"天人合一",即人生界與宇宙界合一,文化界與自然界合一的一種新觀點。
此一問題,本是世界人類思想所必然要遭遇到的惟一最大主要問題。
春秋時代人的思想,頗想把宇宙界暫時撇開,來專一解決人生界諸問題,如子産便是其代表。
孔子思想,雖說承接春秋,但在其思想之内在深處,實有一個極深邃的天人合一觀之傾向,然隻是引而不發。
孟子性善論,可說已在天人交界處明顯地安上一接榫,但亦還隻是從天過渡到人,依然
" 二、《老子》 道家有莊老,等于儒家有孔孟,這是中國思想史裡兩大主要骨幹。
上面講莊子,沒有提及道家關于"道"字的觀念,現借《老子》書來講道字。
老子說: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二十五章) 這是說,道先天地而有,道是絕對的,又是循環的。
宇宙莊一切都由道出,道是運行向前的,但它向前到某一限度會回歸的。
老子又說: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複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十六章) 大道運行不息,但必反本複始,歸根回原,所以是至動而至靜。
此種運行既有常軌,故可信。
老子又說:
……強梁者不得其死。
(四十·四十二章) 道之運行,常向其相反處,強便轉向弱,弱又轉向強。
成便轉向敗,敗又轉向成。
人心好強好成,道則無所存心。
天地間一切現象的變動,其起始常甚微,但到後則甚明。
人若懂得"微"與"明"的道理,則自知所以自處。
故曰:"柔弱勝剛強。
"反之,過于剛強,或不得其死。
老子又說: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二十八章) 人若喜雄、白、榮,便該守雌、黑、辱。
雌、黑、辱有獲得雄、白、榮之道。
若牢居在雄、白、榮的位上,反而要堕入雌、黑、辱的境遇了。
莊了是豁達豪放人,事事不在乎。
老子是一謹小慎微者,步步留心,處處在意。
他說: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六十七章) 此三寶中,"儉"與"不敢",最見老子真情。
"慈"則最多隻像是一種老年之愛,世故已深,熱情血性都衰了,譬如哄小孩般。
這一意态,仍是他所說"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之冷靜意态。
他是一精于打算的人,遂主張"無為",他說: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四章) 老子認為"無為",可以長生,可以治國,可以用兵,可以交與國,取天下。
可見老子思想,最自然,還是最功利的。
最寬慈,還是最打算的。
雖竭力主張尚法自然,尊道貴德,而求達于"天人合一"之境界。
究竟他太精于打算了,似乎精細更勝過了博大。
故莊子講"是非",境界高。
老子講"得失",境界淺。
此後黃老之學,變成權謀術數,陰險狠鸷,尤非老子之所及料。
三、《易》《庸》 以上講老子思想,提出一個"天人合一",即人生界與宇宙界合一,文化界與自然界合一的一種新觀點。
此一問題,本是世界人類思想所必然要遭遇到的惟一最大主要問題。
春秋時代人的思想,頗想把宇宙界暫時撇開,來專一解決人生界諸問題,如子産便是其代表。
孔子思想,雖說承接春秋,但在其思想之内在深處,實有一個極深邃的天人合一觀之傾向,然隻是引而不發。
孟子性善論,可說已在天人交界處明顯地安上一接榫,但亦還隻是從天過渡到人,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