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書晚出補證
關燈
小
中
大
="q">絕聖棄知,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所謂聖知仁義,即指孔門儒學而言。
巧利則猶是戰國晚起之事。
老子正欲反此三者,其意即欲一反社會之人文演進,而期為歸本返樸也。
故必令此三者有所屬。
此在孔子亦言之,曰:"禮雲禮雲,鐘鼓雲乎哉!樂雲樂雲,玉帛雲乎哉!"是在孔子當時,正以鐘鼓玉帛為文,而孔子求反之于禮樂,是孔子之意,固以禮樂為文也。
孔子又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
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是孔子之意,亦猶以禮樂為文為不足,而求令有所屬也。
孔子以禮樂為文,正合春秋時代之情形,此有一部《左傳》之詳細記載可以為證。
《老子》書以聖知仁義巧利三者為文,則求之于春秋時代為不合,必求之于戰國晚世,乃見宛符。
此亦可證《老子》書之為晚出矣。
《老子》書素樸素字,亦見于《論語》。
子曰:"繪事後素。
"子夏曰"禮後乎"是也。
是孔門之意,正以禮為不足,而欲屬之于人心忠信之素質也。
《老子》書用素字,采之《論語》。
其用樸字,乃其新創。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
素貧賤,行乎貧賤。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難,行乎患難。
"鄭注:"素讀為嗦",殊屬強解。
蓋素乃本先之義。
朱子易之曰:"素,猶現在也。
言君子但因現在所居之位而為其所當為。
"蓋朱子嫌若注為因其本先所居之位,則人将疑現在或已不然。
故徑改本先為現在,此誠通儒之達解也。
素樸二字,遂為此下《呂覽》《淮南》諸家所樂用。
故凡《老子》書中用字,往往尋之于《論》《孟》《墨》《莊》諸書或不易見,而求之《荀子》《戴記》《易傳》《呂覽》《淮南》,則遍檢而可得。
則《老子》書之成書年代,豈不顯而易證乎? 十二、宗 《莊子》内篇命題有《大宗師》。
又曰:"命物之化而守其宗。
"又曰:"吾鄉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此宗字用法,亦為《老子》書襲用。
《老子》曰:淵兮似萬物之宗。
又曰:言有宗,事有君。
皆是也。
後世喜用此宗字,如曰宗主,曰宗匠,日宗旨,曰宗門,曰宗風,曰宗師,曰宗極,曰宗派,曰宗教,求其語源,實始莊老。
餘嘗謂中國後世學術思想。
若嚴格剔去莊老兩家所創用之字語,則必成為偏枯不起之重症,此例可概其餘也。
十三、正貞 孔孟儒家好言正。
故《論語》曰:"齊桓公正而不谲。
"又曰:"必也正名乎!"又曰:"就有道而正焉。
"孟子曰:"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又有胸中正胸中不正之辨。
荀子亦有《正名》篇,《正論》篇。
此皆儒義尚正之證。
至莊周則不認有此正。
故曰:"四者孰知正味。
""四者孰知正色。
"又曰:"吾誰使正之。
"然又曰:"幸能正生以正衆生。
"是莊周心中亦有正,惟非儒家孔孟之所謂正耳。
老子曰: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此承莊周言正之無定也。
然又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又曰:我好靜而民自正。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又曰:清靜為天下正。
是老子心中亦有正,然近莊周,不近孔孟,則顯然也。
《老子》書又以貞易正,其言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此處用貞字,即正也。
謂侯王為天下之所從以受正也。
《小戴禮·文王世子》篇,"萬國以貞。
"此又明承《老子》侯王為天下貞之語來。
《系辭下傳》曰:吉兇者,貞勝者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此貞字有主于一義,有常義。
謂吉兇之道,常主于相勝。
天地之道,常主于觀示。
日月之道,常主于有明。
天下之動,則常主于一也。
此一字亦即《老子》書中昔之得一者之一,一即道也。
天下之動,則一切遵于道而動,亦即《中庸》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
可離非道也"。
就其所用之字語,推求其所涵之義蘊,《易系》之與《中庸》,往往可以援《老子》之書為解而得其相通者。
然就孔孟書中,尋其所用字語,乃渺不得其有受老子思想影響之痕迹。
此即可以知《老子》書之晚出,其時代當下距《易傳》《中庸》不遠,而決不能謂其前于孟子,孔子更無論也。
十四、淵 莊周書好用淵字,曰:"鲵桓之潘為淵,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
淵有九名,此處三焉。
"釋德清曰:"鲵桓處深泥,喻至靜,即初止。
止水澄清,萬象斯鑒,即天壤之觀。
流水雖動,而水性湛然,即太沖莫勝,止觀不二也。
"此莊周之以淵喻心也。
老子承之,乃曰:心善淵。
若非先有莊子,則老子此語殊嫌突兀。
于詩固有之,曰:"其心塞淵。
"又曰:"秉心塞淵。
"左氏亦曰:"齊聖廣淵。
"然謂老子此語,乃承詩人之詠而來乎?抑承莊周所雲雲而來乎?精于文埋者,亦可微辨而定之矣。
十五、沖 《莊子》書又特用沖字,曰:"鄉吾示之以太沖莫勝。
"《說文》曰:"沖,湧搖也。
"莊子以水喻心,釋德清謂太沖莫勝,即流水之淵,其說甚是。
《老子》書乃特喜用此沖字。
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此處沖字淵字并用,顯見承莊周。
謂沖而用之者,即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也。
故老子又稱谷神,谷亦指水流,常動常虛也。
又曰:大盈若沖。
沖與盈對文,則沖顯有虛義。
然正以湧搖流動故虛。
此處老子心中,仍指川谷之水以為喻也。
故又曰:谷得一以盈。
蓋谷之為水,流于山間,猶未達于平地。
故其勢常動常流常虛,而又能常不枯竭,故老子每喜以谷喻道。
喻道即以喻心矣。
故莊周以淵喻心,而老子增之以谷喻。
是老子思想之益細密也。
若謂老子在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所謂聖知仁義,即指孔門儒學而言。
巧利則猶是戰國晚起之事。
老子正欲反此三者,其意即欲一反社會之人文演進,而期為歸本返樸也。
故必令此三者有所屬。
此在孔子亦言之,曰:"禮雲禮雲,鐘鼓雲乎哉!樂雲樂雲,玉帛雲乎哉!"是在孔子當時,正以鐘鼓玉帛為文,而孔子求反之于禮樂,是孔子之意,固以禮樂為文也。
孔子又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
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是孔子之意,亦猶以禮樂為文為不足,而求令有所屬也。
孔子以禮樂為文,正合春秋時代之情形,此有一部《左傳》之詳細記載可以為證。
《老子》書以聖知仁義巧利三者為文,則求之于春秋時代為不合,必求之于戰國晚世,乃見宛符。
此亦可證《老子》書之為晚出矣。
《老子》書素樸素字,亦見于《論語》。
子曰:"繪事後素。
"子夏曰"禮後乎"是也。
是孔門之意,正以禮為不足,而欲屬之于人心忠信之素質也。
《老子》書用素字,采之《論語》。
其用樸字,乃其新創。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
素貧賤,行乎貧賤。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難,行乎患難。
"鄭注:"素讀為嗦",殊屬強解。
蓋素乃本先之義。
朱子易之曰:"素,猶現在也。
言君子但因現在所居之位而為其所當為。
"蓋朱子嫌若注為因其本先所居之位,則人将疑現在或已不然。
故徑改本先為現在,此誠通儒之達解也。
素樸二字,遂為此下《呂覽》《淮南》諸家所樂用。
故凡《老子》書中用字,往往尋之于《論》《孟》《墨》《莊》諸書或不易見,而求之《荀子》《戴記》《易傳》《呂覽》《淮南》,則遍檢而可得。
則《老子》書之成書年代,豈不顯而易證乎? 十二、宗 《莊子》内篇命題有《大宗師》。
又曰:"命物之化而守其宗。
"又曰:"吾鄉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此宗字用法,亦為《老子》書襲用。
《老子》曰:
又曰:
皆是也。
後世喜用此宗字,如曰宗主,曰宗匠,日宗旨,曰宗門,曰宗風,曰宗師,曰宗極,曰宗派,曰宗教,求其語源,實始莊老。
餘嘗謂中國後世學術思想。
若嚴格剔去莊老兩家所創用之字語,則必成為偏枯不起之重症,此例可概其餘也。
十三、正貞 孔孟儒家好言正。
故《論語》曰:"齊桓公正而不谲。
"又曰:"必也正名乎!"又曰:"就有道而正焉。
"孟子曰:"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又有胸中正胸中不正之辨。
荀子亦有《正名》篇,《正論》篇。
此皆儒義尚正之證。
至莊周則不認有此正。
故曰:"四者孰知正味。
""四者孰知正色。
"又曰:"吾誰使正之。
"然又曰:"幸能正生以正衆生。
"是莊周心中亦有正,惟非儒家孔孟之所謂正耳。
老子曰: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此承莊周言正之無定也。
然又曰:
又曰: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又曰:
是老子心中亦有正,然近莊周,不近孔孟,則顯然也。
《老子》書又以貞易正,其言曰:
此處用貞字,即正也。
謂侯王為天下之所從以受正也。
《小戴禮·文王世子》篇,"萬國以貞。
"此又明承《老子》侯王為天下貞之語來。
《系辭下傳》曰: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此貞字有主于一義,有常義。
謂吉兇之道,常主于相勝。
天地之道,常主于觀示。
日月之道,常主于有明。
天下之動,則常主于一也。
此一字亦即《老子》書中昔之得一者之一,一即道也。
天下之動,則一切遵于道而動,亦即《中庸》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
可離非道也"。
就其所用之字語,推求其所涵之義蘊,《易系》之與《中庸》,往往可以援《老子》之書為解而得其相通者。
然就孔孟書中,尋其所用字語,乃渺不得其有受老子思想影響之痕迹。
此即可以知《老子》書之晚出,其時代當下距《易傳》《中庸》不遠,而決不能謂其前于孟子,孔子更無論也。
十四、淵 莊周書好用淵字,曰:"鲵桓之潘為淵,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
淵有九名,此處三焉。
"釋德清曰:"鲵桓處深泥,喻至靜,即初止。
止水澄清,萬象斯鑒,即天壤之觀。
流水雖動,而水性湛然,即太沖莫勝,止觀不二也。
"此莊周之以淵喻心也。
老子承之,乃曰:
若非先有莊子,則老子此語殊嫌突兀。
于詩固有之,曰:"其心塞淵。
"又曰:"秉心塞淵。
"左氏亦曰:"齊聖廣淵。
"然謂老子此語,乃承詩人之詠而來乎?抑承莊周所雲雲而來乎?精于文埋者,亦可微辨而定之矣。
十五、沖 《莊子》書又特用沖字,曰:"鄉吾示之以太沖莫勝。
"《說文》曰:"沖,湧搖也。
"莊子以水喻心,釋德清謂太沖莫勝,即流水之淵,其說甚是。
《老子》書乃特喜用此沖字。
曰:
此處沖字淵字并用,顯見承莊周。
謂沖而用之者,即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也。
故老子又稱谷神,谷亦指水流,常動常虛也。
又曰:
沖與盈對文,則沖顯有虛義。
然正以湧搖流動故虛。
此處老子心中,仍指川谷之水以為喻也。
故又曰:
蓋谷之為水,流于山間,猶未達于平地。
故其勢常動常流常虛,而又能常不枯竭,故老子每喜以谷喻道。
喻道即以喻心矣。
故莊周以淵喻心,而老子增之以谷喻。
是老子思想之益細密也。
若謂老子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