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書晚出補證

關燈
ot尊德性而道問學",尊德性屬明,道問學屬知。

    是《中庸》之彙通孔孟老莊以為言也。

    《易·系傳》亦屢言"神明之德",其書晚出而有所襲取于莊與《中庸》同。

    後之儒者,既莫不重易庸,因好言此明字。

    不知明字實淵源莊老道家,乃語孟所未有也。

    然則莊老之學,又安可堅擯而嚴斥之,必使與孔孟劃為截然之兩流乎? 又按宋儒如周濂溪《通書》言"靜虛動直,明通公溥"。

    程明道《識仁》篇謂"存久自明",《定性書》謂"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

    此皆尚言明。

    故明道又曰:"質美者明得盡,渣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也。

    "其弟伊川始矯其偏,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

    "伊川重提出學字知字,實為不失孔孟矩矱。

    晦庵承伊川之說,而象山陽明則皆尊濂溪明道,而不樂伊川晦翁,則尚明尚知,先秦此一分野,即下逮宋明,猶變相存在也。

     八、止 莊子好言止,《齊物論》,"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又《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此戒人之追逐無涯以為知,而不知止也。

    莊子又言"休乎天鈞"。

    又言"因是已"。

    已與休,皆止也。

    至老子乃獨承用此止字,故曰: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又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然則非知之為殆,乃有知而不知止之為殆也。

    學者試即就上引莊老此兩節語而細籀之,其固為莊先于老乎?抑老先于莊乎?亦可以不煩多證繁引而決矣。

     止之為義,老子稍前,公孫龍亦言之。

    其後《大學》又盛言之。

    故曰: 在止于至善。

     又曰: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此其所用字語,如定靜安慮,亦多襲莊老。

    故知《大學》亦晚出書,當在老子之後也。

    後之儒者,既尊孔孟,複重學庸,而深排老莊。

    不知學庸之固已彙通孔孟老莊而為說矣。

    故知論學之不貴有門戶也。

     九、曲 老子特用曲字,曰: 曲則全,枉則直。

     則曲者一曲,正與大方之全為對。

    《中庸》承用此曲字,故曰: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其次緻曲。

    曲能有誠。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盡性即全也。

    緻曲能有誠,因能化,此即老子曲則全之說。

    《系辭上傳》亦用此曲字,曰: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注曰:"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系一方者也。

    "此注亦用老莊。

    因《易傳》本文本用老莊,若不用老莊作注,即文義難明也。

    《荀子》亦承用此曲字,《王制》雲:"其餘雖曲當,猶将無益也。

    "《解蔽》雲:"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

    "此皆不以曲為是。

    然其用此曲字,則明承《老子》書而來。

    《小戴記·禮器》雲:"曲禮三千。

    "又特有《曲禮》之篇。

    其實用此曲字,則皆晚出也。

     十、強 孔孟儒義不言強,莊子亦不言強。

    老子雖言曲,實以求全。

    雖守柔,實以求強。

    故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又曰: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中庸》亦明強連文,顯承老子。

    故曰: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又: 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鄭玄曰:"抑而強與,而之言,汝也。

    謂中國也。

    "是則《中庸》此章,以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對舉,即猶以南方之強與中國之強對舉。

    孟子謂陳良北學于中國,中國之學者未能或之先,此即古人以北方謂中國之證。

    《中庸》所謂南方之強,即隐指老子言。

    老子曰: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此即寬柔以教也。

    又曰: 報怨以德。

     此即不報無道也。

    是則《中庸》之書,明為承老子,受老子之影響,并已隐指老子而謂其為君子之道,而并以謂其勝于北力之中國矣。

     抑《論語》有之,曰:"野哉由也。

    "又曰:"由也好勇過我。

    " 又: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又: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此即《中庸》子路問強之所本。

    然《論語》言勇不言強。

    故知《中庸》言強,實近承老子,非遠本《論語》也。

    荀子亦時複言強。

    《宥坐》曰:"強足以反是獨立。

    "又《小戴記·祭義》,"強者,強此者也。

    "此等皆是儒家之晚出語也。

     十一、華文素 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又曰:"文之以禮樂。

    "又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至莊周書,不言文而好言華,蓋意有抑揚從違,故遣辭不得從同也。

    莊周之言曰:"言隐乎榮華。

    "又曰:"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此華字為老子所承用,故曰: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又曰: 處其實,不居其華。

     《尚書·舜典》"重華協于帝"。

    疏曰:"文德之光華。

    "是複以華為佳辭。

    是可知《舜典》成書之又晚出于《老子》矣。

     《論語》又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孔門儒學之重視于文者,可謂甚矣。

    而老子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