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書晚出補證

關燈
承《老子》。

    試問若《老子》書果遠在孔孟莊之前,何以于孔孟莊三家書,乃絕不見此等影響耶? 五、中 孔孟言中字,亦率指其在外有迹象可睹者。

    如《論語》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是進取與有所不為,各占一偏,中行則不偏據也。

    故曰:"過猶不及。

    "又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蓋《中庸》之德,即指其不陷于過與不及也。

    《論語》二十篇,絕無指中言心者。

    若就心言,當為忠。

    否則徑言心。

    《孟子》七篇亦然。

    《孟子》曰:"中心達于面目",中心與面目在外對文,不滅心專言中也。

    又曰:"胸中正,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眸子眊焉。

    "以胸中指心,亦不即中言心也。

    又曰:"不得于君則熱中",朱子曰:"躁急心熱也。

    "此乃心覺胸中有熱,不得謂心熱,是亦不得謂以中字代心字。

    孟子又與人辨仁内義外,又言反身而誠,皆不言中。

    又曰:"子莫執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執一賊道。

    "又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又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凡語孟言中字略具是。

    至莊周,曰:"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此環中中字,亦有形象可指。

    然已作一抽象的專門名詞矣。

    又曰:"托不得已以養中",此中字乃以代心字,亦可謂是代氣字。

    乃與論孟用中字之義遠異。

     《老子》曰: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此中字何指,或指環中之中,或指養中之中,要之語承莊周。

    莊周以前,則不見此中字之用法也。

    至《中庸》之書乃曰: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兩字,乃占如此重要之地位。

    學者若熟誦論孟老莊,便知《中庸》此一節用語,全承老莊來,不從孔孟來。

    論孟言心,必言孝弟,言忠信,言忠恕,言愛敬,言仁義,言知勇,卻不言中和,亦不特别重提喜怒哀樂。

    特别重提喜怒哀樂以言心,其事亦始莊周。

    《中庸》言未發已發,亦承莊周。

    所謂"其發若機括","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态,樂出虛,蒸成菌",是也。

    其謂中節謂和者,亦指心氣之和,與論孟所言和字大不同。

    《老子》曰: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中庸》乃承其意以言中和也。

    故曰,中為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

    又曰緻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

    若非深通老莊,則《中庸》此一節語,終将索解無從。

    故知《中庸》之為書,尤當晚出于《老子》。

    此由于拈出其書中所用字語,而推闡申述其觀點沿襲之線索,此一方法,即可證成各家思想之先後,必如此而不可紊也。

    至《周禮·大司樂》有中和祗庸孝友之六德,此亦即足證《周禮》之為晚出矣。

     六、畜育 《莊子》僅言一氣之化,所謂道者,即指此一氣之化言。

    而《老子》不然。

    《老子》曰: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又曰: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又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又曰: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享之毒之。

    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是謂道乃生萬物者。

    德乃畜萬物,育萬物者。

    此等意想,亦莊生所未有。

    今按:《中庸》曰:"萬物育焉。

    "又日:"贊天地之化育。

    "又曰:"洋洋乎發育萬物。

    "又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此亦見《中庸》之兼承莊周老子,蓋言化則本之莊周,言育則兼采老子也。

    則其書之尤較晚出于老子,又可證矣。

    《易·系辭傳》,"天地之大德曰生",此亦本老子,不本莊周。

    《樂記》"萬物育焉",語與《中庸》同,亦證其同為晚出書也。

     七、明 古之言明指視,故《論語》曰:"視思明。

    "又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又曰:"可謂遠也已矣。

    "是明為遠視。

    《書》曰:"視遠惟明"是也。

    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又曰"離婁之明"。

    又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

    "又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凡論孟言明字率如是。

    至《莊子》書而明字之使用義乃大不同。

    莊子曰:"莫若以明。

    "又曰:"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蓋孔孟儒家尚言知,莊子鄙薄知,又謂為知者殆,故轉而言明。

    蓋知由學思而得,明由天授而來。

    故莊周又常連言神明,曰:"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

    "蓋神者即心知之明,人盡有之也。

    若分析言之,則神降自天,明出于人,《莊子·天下》篇謂"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陸長庚曰:"神謂人之本性,降衷于天。

    具有靈覺,謂之曰明。

    "是也。

     老子承莊周,故亦薄知而重言明。

    老子曰: 知常曰明。

     又曰: 自知者明。

    見小曰明。

     又曰: 用其光,複歸其明。

     又曰: 是謂襲明,是謂微明。

     《中庸》亦重明,故曰:"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又曰:"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又曰:"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故《中庸》之言明,顯承老莊而來。

    故《中庸》稱天曰高明,又曰:"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即天禀神明也。

    道中庸,此即莊子所謂不用而寓諸庸,盡人所有,故曰以明也。

    蓋由莊子言之,知有大小之别,複有彼我是非之不齊,明則各憑神明天賦,遇用而見,各有所得,可以大通,不由學至也。

    故《中庸》又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