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論孟莊兩家論人生修養
關燈
小
中
大
n>殙。
凡外重者内拙。
此《達生》諸條,皆教人以能忘也。
故曰死生驚懼不入乎胸中,又曰覆卻萬方不入其舍。
何以能此?曰醉曰忘。
既已忘矣,乃不以之為重,故若物莫之傷也。
蓋莊生之論人生修養,有一忘字決。
忘之為用,其要在使人能減輕外重。
使外物加于我之重量,能減至于近無之境,斯其内心自可得自由之伸舒矣。
故曰:外重則内拙,反言之,即外輕則内巧也。
外輕故不肯以物為事,内巧故物莫之能傷矣。
外篇《知北遊》則曰:齧缺問道乎被衣。
被衣曰: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此所謂無求其故,即忘字真訣也。
莊生之所謂應而不藏,不藏即不以故自持也。
以故自持則成乎心,成乎心而心有知,則心止于符,而非能真其實知矣。
凡莊生之所謂外天下,外物,外生,其要亦在乎無求其故而已。
孟子言心,以赤子喻,莊子亦言"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則莊周之意,固不以嬰兒為貴。
此條獨言牛犢。
牛犢之與赤子嬰兒,則有辨矣。
雖同為一新生,然一有心,一無心。
一有我,一無我。
赤子亦可見天性,牛犢則僅以見自然。
故一偏于人相,一偏于物相。
牛犢無心,不知求故。
莊子之養心,正貴能達于無心,而不可與謀。
至老子,則是人世間之最善謀者也。
雜篇《庚桑楚》則曰:備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
敬中以達彼。
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
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靈台。
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
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
靈台,即心也。
惟其不可持,故必舍。
舍即不藏也。
有持而不知其所持,此即接而生時于心也。
不虞則無思也,無謀也。
藏此不虞,乃可生心。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從此悟入而開禅宗法門。
不虞生心,即猶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禅宗之與莊子,同為有得于藝術境界之絕高處,此則其從入之門也。
外篇《田子方》有曰:百裡奚爵祿不入于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
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動人。
宋元君将畫圖,衆史皆到,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
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裸。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宋元君之畫史,乃為後世藝術人之最高标格。
此種解衣般礴裸之心境,即藝術界之最高心境也。
何以得此?曰爵祿不入于心,死生不入于心,外天下,外物,外生,使一切不入于心,乃始可以為此畫史也。
此其意,又見于《達生》篇之言梓慶。
其言曰:梓慶削木為鋸。
鋸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臣将為鋸,未嘗敢以耗氣也。
必齊以靜心。
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
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
齊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
當是時也,無公朝。
其巧專而外滑消。
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鋸,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
則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欤? 則魯之梓慶,猶夫宋之畫史也。
《達生》篇又曰:工倕旋而蓋規矩。
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
故其靈台一而不桎。
忘足,屦之适也。
忘要,帶之适也。
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
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蓋莊生之人生終極理想,夫亦一适字可以括之。
而其所以達此之工夫,則曰無心,曰忘。
然而此等境界,其實則是一種藝術境界也。
豈不證于外雜篇之所雲,而益見其然乎? 故《田子方》又曰:遺物離人而立于獨。
又曰: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此不忘者即獨也。
外篇《天道》又曰: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中庸》之書有之,曰:"所存者神,所過者化。
"外天地,遺萬物,即不以故自持,故所過者化也。
有不忘者存,而立于獨,即所存者神也。
《天道》又曰: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又曰: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萬物服。
其實此等境界,施之于藝術則可,施之于人事,則不屬道德,即屬功利。
未有僅一忘字,僅一定字,而謂可以王天下,服萬物者。
此蓋治《老子》之說者,不得莊生立言之要旨而戲言之,妄言之,故如是雲雲也。
要而言之,莊周之學,初意在患乎外重,其究乃變而為内虛。
内既虛,則外重無所加。
然而此等境界,以施之藝術,則可謂入聖超凡矣。
若以處人事,則亦僅止于周之所謂得無用之用者而正,《應帝王》之說,則終為周之空言也。
凡外重者内拙。
此《達生》諸條,皆教人以能忘也。
故曰死生驚懼不入乎胸中,又曰覆卻萬方不入其舍。
何以能此?曰醉曰忘。
既已忘矣,乃不以之為重,故若物莫之傷也。
蓋莊生之論人生修養,有一忘字決。
忘之為用,其要在使人能減輕外重。
使外物加于我之重量,能減至于近無之境,斯其内心自可得自由之伸舒矣。
故曰:外重則内拙,反言之,即外輕則内巧也。
外輕故不肯以物為事,内巧故物莫之能傷矣。
外篇《知北遊》則曰:
被衣曰: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此所謂無求其故,即忘字真訣也。
莊生之所謂應而不藏,不藏即不以故自持也。
以故自持則成乎心,成乎心而心有知,則心止于符,而非能真其實知矣。
凡莊生之所謂外天下,外物,外生,其要亦在乎無求其故而已。
孟子言心,以赤子喻,莊子亦言"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則莊周之意,固不以嬰兒為貴。
此條獨言牛犢。
牛犢之與赤子嬰兒,則有辨矣。
雖同為一新生,然一有心,一無心。
一有我,一無我。
赤子亦可見天性,牛犢則僅以見自然。
故一偏于人相,一偏于物相。
牛犢無心,不知求故。
莊子之養心,正貴能達于無心,而不可與謀。
至老子,則是人世間之最善謀者也。
雜篇《庚桑楚》則曰:
敬中以達彼。
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
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靈台。
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
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
靈台,即心也。
惟其不可持,故必舍。
舍即不藏也。
有持而不知其所持,此即接而生時于心也。
不虞則無思也,無謀也。
藏此不虞,乃可生心。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從此悟入而開禅宗法門。
不虞生心,即猶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禅宗之與莊子,同為有得于藝術境界之絕高處,此則其從入之門也。
外篇《田子方》有曰:
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動人。
宋元君将畫圖,衆史皆到,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
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裸。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宋元君之畫史,乃為後世藝術人之最高标格。
此種解衣般礴裸之心境,即藝術界之最高心境也。
何以得此?曰爵祿不入于心,死生不入于心,外天下,外物,外生,使一切不入于心,乃始可以為此畫史也。
此其意,又見于《達生》篇之言梓慶。
其言曰:
鋸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臣将為鋸,未嘗敢以耗氣也。
必齊以靜心。
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
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
齊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
當是時也,無公朝。
其巧專而外滑消。
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鋸,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
則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欤? 則魯之梓慶,猶夫宋之畫史也。
《達生》篇又曰:
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
故其靈台一而不桎。
忘足,屦之适也。
忘要,帶之适也。
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
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蓋莊生之人生終極理想,夫亦一适字可以括之。
而其所以達此之工夫,則曰無心,曰忘。
然而此等境界,其實則是一種藝術境界也。
豈不證于外雜篇之所雲,而益見其然乎? 故《田子方》又曰:
又曰:
此不忘者即獨也。
外篇《天道》又曰:
《中庸》之書有之,曰:"所存者神,所過者化。
"外天地,遺萬物,即不以故自持,故所過者化也。
有不忘者存,而立于獨,即所存者神也。
《天道》又曰:
又曰:
其實此等境界,施之于藝術則可,施之于人事,則不屬道德,即屬功利。
未有僅一忘字,僅一定字,而謂可以王天下,服萬物者。
此蓋治《老子》之說者,不得莊生立言之要旨而戲言之,妄言之,故如是雲雲也。
要而言之,莊周之學,初意在患乎外重,其究乃變而為内虛。
内既虛,則外重無所加。
然而此等境界,以施之藝術,則可謂入聖超凡矣。
若以處人事,則亦僅止于周之所謂得無用之用者而正,《應帝王》之說,則終為周之空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