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家精神義
關燈
小
中
大
劉向,其《說苑·修文》篇謂:
積恩為愛,積愛為仁,積仁為靈。
靈台之所以為靈者,積仁也。
神靈者,天地之本,而為萬物之始也。
向修儒業,湛深經術,然其早年,亦深愛《淮南王書》,則其受淮南賓客思想之影響,事無足怪。
此文以靈歸之心,其稱靈台,語本莊周,而曰積仁以為靈,則是混并儒道以為說也。
其曰神靈者天地之本,萬物之始,則顯近淮南矣。
又《反質》篇引楊王孫《倮葬遺令》,曰:精神者,天之有也。
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而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
楊王孫此二語,直襲自《淮南》,而向特引之以入《說苑》,則向之同情此說亦可知,此可見《淮南》新說在當時之影響也。
一一、《春秋繁露》《白虎通》言精神義 然此亦非謂西漢人皆已昧失先秦精神二字之原義也。
即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其書用精神字,頗承莊老舊誼,異乎二劉司馬之說。
茲再略引,以申上文之所釋。
《立元神》雲:天積衆精以自剛,……序日月星辰以自光。
……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
……故天道務盛其精。
……盛其精而壹其陽,……然後可以緻其神。
……陰道尚形而露情,陽道無端而貴神。
此以精屬天,積精盛而後可以緻其神,則精先神後矣。
又曰:陰道尚形,陽道貴神,若以通之《周易》,易曰陰陽,亦先陰而後陽,是亦先形而後神也。
且苟既不離陰陽之氣以言神,則亦不能離精以緻神矣。
《通國身》又雲:氣之清者為精,……治身者以積精為寶。
……積精于其本,則血氣相承。
……夫欲緻精者,必虛靜其形。
……形靜志虛者,氣精之所趣也。
……能緻精,則合明而壽。
此以精屬氣,能緻精則明,亦猶雲緻精而神也。
《循天之道》又雲:是故身精,明難衰,而堅固壽考無忒,此天地之道也。
天氣先盛牡而後施精,故其精固。
……故惟天地之氣而精,出入無形,而物莫不應。
是故物生皆貴氣。
……故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
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
心之所之謂意。
意勞者神擾,神擾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
故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
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無陵,固守一德。
此言神無離形,則氣多内充。
……和樂者,生之外泰也。
精神者,生之内充也。
外泰不若内充。
此謂物生貴氣,因生由氣化,所謂形本生于精也。
又謂神從意而出,意勞擾神,此以神屬心志也。
神擾氣少,神靜氣多,此猶孟子之所謂志動氣。
其曰精神者,生之内充。
雖亦精神連文,而顯然二字各有所指,異乎如《淮南》之言精神矣。
《同類相動》又雲:氣同則會,聲比則應,……非有神,其數然也。
……明于此者,欲緻雨則動陰以起陰,欲止雨則動陽以起陽,故緻雨非神也。
而疑于神者,其理微妙也。
……相動無形,則謂之自然,其實非自然也。
有使之然者矣。
此于宇宙間一切變化,以同類相動之理說之,既不認其有神,亦不認為一切皆出于自然。
彼曰其數然,又曰理微妙。
既變化中有數理可求,可見變化必有緻此之理。
既有緻此變化之理可求,則變化不得謂之自然矣。
以此較之《淮南》神生萬物之說,所勝實遠。
此後王弼以理說易,殆可謂實啟于江都也。
近人多譏仲舒治陰陽家言,至斥之為大巫,又謂漢儒學術皆壞于仲舒,如此等處,乃議論大節目,仲舒又何可輕議乎? 越至東漢,有《白虎通》,此乃當時朝廷儒者,集體撰述,亦漢代儒學一經典也。
其書亦言及精神字,而大義仍守先秦舊誼,無大走作。
茲再舉其說。
《白虎通·天地》篇有雲:始起之天,先有太初,後有太始。
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
精者為三光,号者為五行。
五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故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始者,形兆之始也。
太素者,質之始也。
此謂天地始于氣,氣有形而始有質,于是始有精。
有精然後有物,物生始有情,由是而始有神。
此以神屬情知可知。
有情知始有道德,有道德始有文章,此所謂人文化成也。
此亦以精屬天,神屬人,精先而神後,亦不謂神生萬物也。
其《情性》篇又雲:精神者,何謂也?精者靜也,太陰施化之氣也。
……神者,恍惚太陽之氣也。
此又以精神分屬陰陽,言易者,必先陰而後陽,故言精神,亦必先精而後神。
是《白虎通》說精神字,猶未失先秦道家初義也。
然其曰精神者何謂也,則知其時精神字連用并稱,已為流行習熟之語矣。
一二、王充《論衡》言精神義 《春秋繁露》與《白虎通》二書,皆出儒家,然言精神字,尚與先秦道家本誼無大違失,而王充著《論衡》,其立論号為一本道家,乃其書中言及精神字,轉多歧義,茲再略舉其要。
《論衡·論死》篇有雲: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
……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
……人死,精神升天,骨骸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
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
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神者伸也,申複無已,終而複始。
人用神氣生,其死複歸神氣。
……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
水凝為冰,氣凝為人,冰釋為水,人死複神。
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
人見名異,則謂有知,能為形,而害人,無據以論之也。
人見鬼若生人之形,……故知非死人之精也。
充之此論,殆可謂甚近《淮南》,非先秦莊老道家言精神之本義矣。
充雖謂人之所以生者精氣,然又謂能為精氣者血脈,此充之所謂精氣,顯與《老子》書其中有精之精異。
若就《老子》書原義,則當雲能為血脈者精氣也。
至雲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若承《繁露》《白虎通》以精神分屬陰陽而來。
然謂人死複神,又謂故知非死人之精,此則王充一人之歧義,既非老子義,亦非莊子義。
至謂其名為神,猶冰釋更名水,豈是人死專複為陽氣,更不為陰氣乎?故知其用字多歧義也。
為鬼者,人謂死人之精神,……則人見之,宜徒見裸袒之形。
……何則,衣服無精神,人死與形體俱朽,何以得貫穿之乎?精神本以血氣為主,血氣常附形體,形體雖朽,精神尚能為鬼,可也。
今衣服,絲絮布帛也。
……自無血氣,敗朽遂已,與形體等。
……由此言之,見鬼衣服,象之,則形體亦象之矣。
象之,則知非死人之精神也。
充之此議,僅是駁正人所見鬼,非死人之精神,而充之用此精神二字,則顯已受當時對精神二字之慣常習用,而不能加以辨析矣。
古人隻謂人死,其魂氣歸天,或謂其魂氣尚能為鬼,然用魂氣字,究與用精神字涵義有不同。
因用魂氣字,尚屬後天,而用精神字,則可歧誤如《淮南》,移指先天也。
而充又雲:今人死,皮毛朽敗,雖精氣尚在,神安能複假此形而以行見乎?
是又明明混神與精氣而一之也。
又曰:人之未死也智慧,精神定矣。
病則惛亂,精神擾也。
夫死,病之甚者。
病猶惛亂,況其甚乎?精神擾,自無所知,況其散也?
此一節亦以精神連文,混并為一說之。
若細就精神二字本義言,當雲病則神惛亂,死則無神知。
又當雲人死則精散,精散因無神,不得雲人病精神擾,人死精神散也。
又曰:蟬之未蛻也,為複育。
已蛻也,去複育之體,更為蟬之形。
使死人精神去形體,若蟬之去複育乎?則夫為蟬者,不能害為複育者。
……死人之精神,何能害生人之身? 又曰:夢用精神,精神,死之精神也。
夢之精神不能害人,死之精神安能為害。
此亦皆精神連文。
凡充之所加駁正,正見其時人多已如此雲雲也。
而凡此雲雲,則顯從《淮南》來,不從老莊來。
凡後世言精神字,其義顯近《淮南》《論衡》,而與老莊遠歧。
然則吾人讀充之所駁正,正可見《淮南》新說之影響于當時後世者為何如矣。
又《論衡·訂鬼》篇有雲: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緻也。
……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
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二者用精至矣。
思念存想,自見異物也。
人病見鬼,猶伯樂之見馬,庖丁之見牛也。
……覺見卧聞,俱用精神。
畏懼存想,同一實也。
此文以思念存想畏懼為精神,後世言精神,多與充之此義近。
此精神二字之用法,雖不盡同于《淮南》,然明是仍從《淮南》歧義來。
故可謂後世用精神字,實始起于《淮南》,而成立于《論衡》也。
又其《順鼓》篇,駁董仲舒說《春秋》,其言曰: 傳又言,共工與颛顼争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娲消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斷鼈之足,以立四極。
仲舒之祭女娲,殆見此傳也。
本有補蒼天立四極之神,天氣不和,陽道不勝,僅女娲以精神助聖王止雨湛乎? 此所謂楚固失之,齊亦未得。
仲舒說陰陽五行,誠多附會,然其用精神二字,如我上之所稱舉,則似遠較王充《論衡》為得。
故可謂精神二字使用之歧義,實生起于道家之内部也。
又其《道虛》篇有雲: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
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
此謂以養精愛氣為道家長生之術,是也。
若曰人以精神為壽命,此則仍是《淮南》後起之說,精神混用,不再分别。
若依道家初義,殆無可有此語也。
又《感虛》篇有雲:以至孝與父母同氣,體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虛也。
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謂德化至天地。
俗人緣此而說,言孝悌之至,精氣相動。
……考曾母先死,曾子不死矣。
此精氣能小相動,不能大相感也。
此文以神明歸于天地,又若以精氣相動與精神辄感二辭為同義語,以此較之上引呂覽《精通》篇雲雲,則知兩漢時人用精神字,多混并無别,不如先秦時人用此兩字,義各有指也。
今果細為推求,縱《莊子》外雜諸篇亦間有此等歧義語之使用,而可謂大源盛于《淮南》,流趨濫及《論衡》,則例證顯然,更無可疑也。
繼此以往,不再細舉。
蓋後世之用精神字,則大體不能越出于上舉之範圍也。
一三、附辨道家言神與儒家言心之區别 繼此有當附辨者。
上文釋先秦道家言神字,謂其多指一種心知狀态或心知作用言,此乃辜略言之則然耳。
若深細辨之,則道家言神,實與孔孟言心有區别。
孟子曰:"心之官則思",又曰:"養其大體為大人,養其小體為小人。
"是心乃人身一官體,與耳目口鼻無甚大異也。
而《莊子》書則不然。
其言曰:百骸九竅六藏,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女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齊物論》) 當知孟子所謂心,在人身乃六藏之一,而莊子此處之所謂真君,則實不指心言。
若必于道家書中另求一字釋此莊子之真君,則惟有神字足以當之。
近儒劉鹹炘說此節,曰:人身百節,皆神所在。
神本一渾全之體,不屬于一節。
正如道在萬物,風與衆竅,實無所獨私也。
此說大是。
蓋就後起道家義,道既散在萬物,其存乎人身者為神,此即人之真宰也。
《老子》書有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此處一字,散在宇宙則指道,其在人身,就後起道家言,則亦指神而言也。
蘇轍說之曰:魄為物,故雜而止。
魂為神,故一而變。
道無所不在,其于人為性,而性之妙為神。
言其純而未雜,則謂之一。
言其聚而未散,則謂之樸。
其歸皆道也。
聖人性定而神凝,不為物遷,雖以魄為舍,而神所欲行,魄無不從。
則神常載魄矣。
今按:蘇氏此節,語多未是,然其以神釋一,則甚是也。
蘇氏謂道無所不在,其于人為性,而性之妙為神,此乃牽合儒家之說以為說。
莊老原書初不言性,惟《莊子·外篇·天地》,已有體性抱神之語,此證《老子》書之抱一,後起道家即以抱神說之。
而神與性互用,皆謂其原始賦禀于天,而與人之形體,若别為一物而先在矣。
此等觀念,與此神字之義用,雖尚不明見于莊老之書,然實可謂乃由莊老之書之引衍而來也。
蘇氏又曰:教之以抱神載魄,使兩者不相離,此固聖人所以修身之要。
至于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其道亦由是也。
神不離形,即得長生久視,此即《淮南》之說也。
呂惠卿亦說之,曰:古之人,以體合于心,心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無。
此以心與神分言,極得道家言神字之微旨。
蓋心特人身一官體,心固不可離身而獨在。
道家言神則不然,神之于身,則可離。
然神固何物乎?心可指,而神不可指,故心為有而神為無。
此所謂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與神,皆不可指,不可名,故強而名之曰一,又強而名之曰無也。
後世道家言長生,必曰葆真守神,蓋謂身不離道,神不離身,即可長生。
是謂神可以離軀體而獨在也。
若如儒家義,養心固不足以冀長生,因心為人身之官體,心固不能離身自在,範缜之《神滅論》,其實乃指心知作用之息滅也。
故儒家言心知,而道家則改言神明。
此為儒道兩家一極大歧義。
《莊子·天下》篇有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陸長庚曰:
神謂人之本性,降衷于天者。
具有靈覺,謂之曰明。
此亦牽合儒家義說之。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尚書·湯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此皆後起儒家義。
即就《中庸》言,此天命之性,已若先于形體而投入于形體矣。
道家言神不言性,僅可謂人身之有神,乃降于天,人心之有明,乃出乎神,神形可以分立,不如孔孟儒家言身心,則不可分也。
荀子著書稍後于老子,其書多已雜采老子用語,然即就其主心知不主神明之一端言,則确然可見其猶守儒家榘矱矣。
其言曰: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夫是之謂天情。
(《天論》) 此言形具神生,神字義用顯本道家。
然曰:耳目鼻口形态,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此稱心居中虛,又不曰心之官而改稱天君,此亦受莊老道家影響也。
然荀子實重心知而不重神明。
故曰:心生而有知。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出令而無所受令。
(《解蔽》)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正名》) 是謂由有人心,始有人心之神明。
由有人心之神明,始得為道作主宰。
此即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旨也。
故謂荀子确然猶遵儒家之傳統也。
西漢司馬談治道家言,其《論六家要旨》,曰: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敞。
形神離則死。
又曰: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
此等神字,顯不當僅以心知作用言。
蓋道家言神字,雖可有心知作用之涵義,而神形之别,求其語源,實似于古人之言魂魄。
故道家言神字,皆涵有精魂義,皆涵有魂氣義。
神形可以相離,而神若成為形而上之一體。
至于孔孟言心,固無形而上而自成一體之意義存在。
此一區别,則大堪注意也。
三國王弼亦治《老子》,故其《難何晏聖人無哀樂論》有曰:聖人茂于人者,神明也。
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
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觀其言神明而不言心知,即确然知其為宗主于道家矣。
故道家言神字,與孔孟儒家言心字,有其相似,亦有其不相似。
有其相通,而甚有其相違。
若由此一區别深求之,則西漢淮南賓客著書,雖精神二字混用無别,漸失莊老之舊誼,要之其分别精神與形質而為二,溯其思想淵源,仍不得不謂由莊老傳統所展衍而出也。
魂魄之說,既為春秋時人之恒說,先秦道家又易之以形神之說,其流傳于此後中國社會,深入于人心,影響于思想界者,可謂至微妙,亦至廣大。
逮後宋儒言心性,言理氣,乃亦頗有染漸于此,而違離于孔孟身心之舊說者,此亦當為治中國思想史者所必深知微辨而不可忽視之一要端。
故為特發其大旨于此。
靈台之所以為靈者,積仁也。
神靈者,天地之本,而為萬物之始也。
向修儒業,湛深經術,然其早年,亦深愛《淮南王書》,則其受淮南賓客思想之影響,事無足怪。
此文以靈歸之心,其稱靈台,語本莊周,而曰積仁以為靈,則是混并儒道以為說也。
其曰神靈者天地之本,萬物之始,則顯近淮南矣。
又《反質》篇引楊王孫《倮葬遺令》,曰:
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而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
楊王孫此二語,直襲自《淮南》,而向特引之以入《說苑》,則向之同情此說亦可知,此可見《淮南》新說在當時之影響也。
一一、《春秋繁露》《白虎通》言精神義 然此亦非謂西漢人皆已昧失先秦精神二字之原義也。
即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其書用精神字,頗承莊老舊誼,異乎二劉司馬之說。
茲再略引,以申上文之所釋。
《立元神》雲:
……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
……故天道務盛其精。
……盛其精而壹其陽,……然後可以緻其神。
……陰道尚形而露情,陽道無端而貴神。
此以精屬天,積精盛而後可以緻其神,則精先神後矣。
又曰:陰道尚形,陽道貴神,若以通之《周易》,易曰陰陽,亦先陰而後陽,是亦先形而後神也。
且苟既不離陰陽之氣以言神,則亦不能離精以緻神矣。
《通國身》又雲:
……積精于其本,則血氣相承。
……夫欲緻精者,必虛靜其形。
……形靜志虛者,氣精之所趣也。
……能緻精,則合明而壽。
此以精屬氣,能緻精則明,亦猶雲緻精而神也。
《循天之道》又雲:
天氣先盛牡而後施精,故其精固。
……故惟天地之氣而精,出入無形,而物莫不應。
是故物生皆貴氣。
……故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
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
心之所之謂意。
意勞者神擾,神擾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
故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
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無陵,固守一德。
此言神無離形,則氣多内充。
……和樂者,生之外泰也。
精神者,生之内充也。
外泰不若内充。
此謂物生貴氣,因生由氣化,所謂形本生于精也。
又謂神從意而出,意勞擾神,此以神屬心志也。
神擾氣少,神靜氣多,此猶孟子之所謂志動氣。
其曰精神者,生之内充。
雖亦精神連文,而顯然二字各有所指,異乎如《淮南》之言精神矣。
《同類相動》又雲:
……明于此者,欲緻雨則動陰以起陰,欲止雨則動陽以起陽,故緻雨非神也。
而疑于神者,其理微妙也。
……相動無形,則謂之自然,其實非自然也。
有使之然者矣。
此于宇宙間一切變化,以同類相動之理說之,既不認其有神,亦不認為一切皆出于自然。
彼曰其數然,又曰理微妙。
既變化中有數理可求,可見變化必有緻此之理。
既有緻此變化之理可求,則變化不得謂之自然矣。
以此較之《淮南》神生萬物之說,所勝實遠。
此後王弼以理說易,殆可謂實啟于江都也。
近人多譏仲舒治陰陽家言,至斥之為大巫,又謂漢儒學術皆壞于仲舒,如此等處,乃議論大節目,仲舒又何可輕議乎? 越至東漢,有《白虎通》,此乃當時朝廷儒者,集體撰述,亦漢代儒學一經典也。
其書亦言及精神字,而大義仍守先秦舊誼,無大走作。
茲再舉其說。
《白虎通·天地》篇有雲:
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
精者為三光,号者為五行。
五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故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始者,形兆之始也。
太素者,質之始也。
此謂天地始于氣,氣有形而始有質,于是始有精。
有精然後有物,物生始有情,由是而始有神。
此以神屬情知可知。
有情知始有道德,有道德始有文章,此所謂人文化成也。
此亦以精屬天,神屬人,精先而神後,亦不謂神生萬物也。
其《情性》篇又雲:
……神者,恍惚太陽之氣也。
此又以精神分屬陰陽,言易者,必先陰而後陽,故言精神,亦必先精而後神。
是《白虎通》說精神字,猶未失先秦道家初義也。
然其曰精神者何謂也,則知其時精神字連用并稱,已為流行習熟之語矣。
一二、王充《論衡》言精神義 《春秋繁露》與《白虎通》二書,皆出儒家,然言精神字,尚與先秦道家本誼無大違失,而王充著《論衡》,其立論号為一本道家,乃其書中言及精神字,轉多歧義,茲再略舉其要。
《論衡·論死》篇有雲:
……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
……人死,精神升天,骨骸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
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
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神者伸也,申複無已,終而複始。
人用神氣生,其死複歸神氣。
……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
水凝為冰,氣凝為人,冰釋為水,人死複神。
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
人見名異,則謂有知,能為形,而害人,無據以論之也。
人見鬼若生人之形,……故知非死人之精也。
充之此論,殆可謂甚近《淮南》,非先秦莊老道家言精神之本義矣。
充雖謂人之所以生者精氣,然又謂能為精氣者血脈,此充之所謂精氣,顯與《老子》書其中有精之精異。
若就《老子》書原義,則當雲能為血脈者精氣也。
至雲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若承《繁露》《白虎通》以精神分屬陰陽而來。
然謂人死複神,又謂故知非死人之精,此則王充一人之歧義,既非老子義,亦非莊子義。
至謂其名為神,猶冰釋更名水,豈是人死專複為陽氣,更不為陰氣乎?故知其用字多歧義也。
……何則,衣服無精神,人死與形體俱朽,何以得貫穿之乎?精神本以血氣為主,血氣常附形體,形體雖朽,精神尚能為鬼,可也。
今衣服,絲絮布帛也。
……自無血氣,敗朽遂已,與形體等。
……由此言之,見鬼衣服,象之,則形體亦象之矣。
象之,則知非死人之精神也。
充之此議,僅是駁正人所見鬼,非死人之精神,而充之用此精神二字,則顯已受當時對精神二字之慣常習用,而不能加以辨析矣。
古人隻謂人死,其魂氣歸天,或謂其魂氣尚能為鬼,然用魂氣字,究與用精神字涵義有不同。
因用魂氣字,尚屬後天,而用精神字,則可歧誤如《淮南》,移指先天也。
而充又雲:
又曰:
病則惛
夫死,病之甚者。
病猶惛
若細就精神二字本義言,當雲病則神惛亂,死則無神知。
又當雲人死則精散,精散因無神,不得雲人病精神擾,人死精神散也。
又曰:
已蛻也,去複育之體,更為蟬之形。
使死人精神去形體,若蟬之去複育乎?則夫為蟬者,不能害為複育者。
……死人之精神,何能害生人之身? 又曰:
夢之精神不能害人,死之精神安能為害。
此亦皆精神連文。
凡充之所加駁正,正見其時人多已如此雲雲也。
而凡此雲雲,則顯從《淮南》來,不從老莊來。
凡後世言精神字,其義顯近《淮南》《論衡》,而與老莊遠歧。
然則吾人讀充之所駁正,正可見《淮南》新說之影響于當時後世者為何如矣。
又《論衡·訂鬼》篇有雲: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緻也。
……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
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二者用精至矣。
思念存想,自見異物也。
人病見鬼,猶伯樂之見馬,庖丁之見牛也。
……覺見卧聞,俱用精神。
畏懼存想,同一實也。
此文以思念存想畏懼為精神,後世言精神,多與充之此義近。
此精神二字之用法,雖不盡同于《淮南》,然明是仍從《淮南》歧義來。
故可謂後世用精神字,實始起于《淮南》,而成立于《論衡》也。
又其《順鼓》篇,駁董仲舒說《春秋》,其言曰: 傳又言,共工與颛顼争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娲消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斷鼈之足,以立四極。
仲舒之祭女娲,殆見此傳也。
本有補蒼天立四極之神,天氣不和,陽道不勝,僅女娲以精神助聖王止雨湛乎? 此所謂楚固失之,齊亦未得。
仲舒說陰陽五行,誠多附會,然其用精神二字,如我上之所稱舉,則似遠較王充《論衡》為得。
故可謂精神二字使用之歧義,實生起于道家之内部也。
又其《道虛》篇有雲:
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
此謂以養精愛氣為道家長生之術,是也。
若曰人以精神為壽命,此則仍是《淮南》後起之說,精神混用,不再分别。
若依道家初義,殆無可有此語也。
又《感虛》篇有雲:
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謂德化至天地。
俗人緣此而說,言孝悌之至,精氣相動。
……考曾母先死,曾子不死矣。
此精氣能小相動,不能大相感也。
此文以神明歸于天地,又若以精氣相動與精神辄感二辭為同義語,以此較之上引呂覽《精通》篇雲雲,則知兩漢時人用精神字,多混并無别,不如先秦時人用此兩字,義各有指也。
今果細為推求,縱《莊子》外雜諸篇亦間有此等歧義語之使用,而可謂大源盛于《淮南》,流趨濫及《論衡》,則例證顯然,更無可疑也。
繼此以往,不再細舉。
蓋後世之用精神字,則大體不能越出于上舉之範圍也。
一三、附辨道家言神與儒家言心之區别 繼此有當附辨者。
上文釋先秦道家言神字,謂其多指一種心知狀态或心知作用言,此乃辜略言之則然耳。
若深細辨之,則道家言神,實與孔孟言心有區别。
孟子曰:"心之官則思",又曰:"養其大體為大人,養其小體為小人。
"是心乃人身一官體,與耳目口鼻無甚大異也。
而《莊子》書則不然。
其言曰:
(《齊物論》) 當知孟子所謂心,在人身乃六藏之一,而莊子此處之所謂真君,則實不指心言。
若必于道家書中另求一字釋此莊子之真君,則惟有神字足以當之。
近儒劉鹹炘說此節,曰:
神本一渾全之體,不屬于一節。
正如道在萬物,風與衆竅,實無所獨私也。
此說大是。
蓋就後起道家義,道既散在萬物,其存乎人身者為神,此即人之真宰也。
《老子》書有曰:
蘇轍說之曰:
魂為神,故一而變。
道無所不在,其于人為性,而性之妙為神。
言其純而未雜,則謂之一。
言其聚而未散,則謂之樸。
其歸皆道也。
聖人性定而神凝,不為物遷,雖以魄為舍,而神所欲行,魄無不從。
則神常載魄矣。
今按:蘇氏此節,語多未是,然其以神釋一,則甚是也。
蘇氏謂道無所不在,其于人為性,而性之妙為神,此乃牽合儒家之說以為說。
莊老原書初不言性,惟《莊子·外篇·天地》,已有體性抱神之語,此證《老子》書之抱一,後起道家即以抱神說之。
而神與性互用,皆謂其原始賦禀于天,而與人之形體,若别為一物而先在矣。
此等觀念,與此神字之義用,雖尚不明見于莊老之書,然實可謂乃由莊老之書之引衍而來也。
蘇氏又曰:
至于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其道亦由是也。
神不離形,即得長生久視,此即《淮南》之說也。
呂惠卿亦說之,曰:
此以心與神分言,極得道家言神字之微旨。
蓋心特人身一官體,心固不可離身而獨在。
道家言神則不然,神之于身,則可離。
然神固何物乎?心可指,而神不可指,故心為有而神為無。
此所謂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與神,皆不可指,不可名,故強而名之曰一,又強而名之曰無也。
後世道家言長生,必曰葆真守神,蓋謂身不離道,神不離身,即可長生。
是謂神可以離軀體而獨在也。
若如儒家義,養心固不足以冀長生,因心為人身之官體,心固不能離身自在,範缜之《神滅論》,其實乃指心知作用之息滅也。
故儒家言心知,而道家則改言神明。
此為儒道兩家一極大歧義。
《莊子·天下》篇有曰:
具有靈覺,謂之曰明。
此亦牽合儒家義說之。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尚書·湯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此皆後起儒家義。
即就《中庸》言,此天命之性,已若先于形體而投入于形體矣。
道家言神不言性,僅可謂人身之有神,乃降于天,人心之有明,乃出乎神,神形可以分立,不如孔孟儒家言身心,則不可分也。
荀子著書稍後于老子,其書多已雜采老子用語,然即就其主心知不主神明之一端言,則确然可見其猶守儒家榘矱矣。
其言曰:
(《天論》) 此言形具神生,神字義用顯本道家。
然曰: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此稱心居中虛,又不曰心之官而改稱天君,此亦受莊老道家影響也。
然荀子實重心知而不重神明。
故曰: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出令而無所受令。
(《解蔽》) 又曰:
(《正名》) 是謂由有人心,始有人心之神明。
由有人心之神明,始得為道作主宰。
此即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旨也。
故謂荀子确然猶遵儒家之傳統也。
西漢司馬談治道家言,其《論六家要旨》,曰:
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敞。
形神離則死。
又曰:
此等神字,顯不當僅以心知作用言。
蓋道家言神字,雖可有心知作用之涵義,而神形之别,求其語源,實似于古人之言魂魄。
故道家言神字,皆涵有精魂義,皆涵有魂氣義。
神形可以相離,而神若成為形而上之一體。
至于孔孟言心,固無形而上而自成一體之意義存在。
此一區别,則大堪注意也。
三國王弼亦治《老子》,故其《難何晏聖人無哀樂論》有曰:
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
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觀其言神明而不言心知,即确然知其為宗主于道家矣。
故道家言神字,與孔孟儒家言心字,有其相似,亦有其不相似。
有其相通,而甚有其相違。
若由此一區别深求之,則西漢淮南賓客著書,雖精神二字混用無别,漸失莊老之舊誼,要之其分别精神與形質而為二,溯其思想淵源,仍不得不謂由莊老傳統所展衍而出也。
魂魄之說,既為春秋時人之恒說,先秦道家又易之以形神之說,其流傳于此後中國社會,深入于人心,影響于思想界者,可謂至微妙,亦至廣大。
逮後宋儒言心性,言理氣,乃亦頗有染漸于此,而違離于孔孟身心之舊說者,此亦當為治中國思想史者所必深知微辨而不可忽視之一要端。
故為特發其大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