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家精神義
關燈
小
中
大
一比方,則猶如宋儒言性與心之分别也。
宋儒意,謂性賦于成形之前,而心則見于成形之後。
猶此處指德在于見形之前,而神則在于成形之後也。
故知此處神字,仍指人之心知言,顯然為承襲《莊子》内篇七篇義而來,與《老子》書無涉。
惟德字義則襲自《老子》。
《天地》篇又曰:明白入素,無為複樸,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固将驚耶?
外雜篇常以性與神互言之,亦見神之所指屬于心知矣。
此猶如宋儒,雖心性分言,亦常心性并言也。
又曰:願聞德人。
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此謂德人之容。
願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謂照曠。
緻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萬物複情,此之謂混冥。
此條神人,若又越出于德人之上。
與前條所引,列德于形前,列神于形後者正相反。
外雜篇中多有文理相乖背,其精粹不能與内篇相比并者,遇此等處,可無煩一一強說以求通。
故唐韓愈氏謂貴于能識古書之真僞也。
《天道》雲:聖人之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故靜也。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此條始見以精神連文。
然精神二字,若論其最先使用,則固各有所指,不當混并為一以說也。
先秦各家思想,其間自有淺深高下,《莊子》外雜諸篇,斷不能與老莊兩家平等同視,而《天道》篇尤後出,清儒姚鼐謂此篇中有漢人語,是也。
學者遇此等處,當分别而觀,不得見此有精神連文,遂疑我上所辨析,以為古人固有精神二宇連用作一義者,而轉疑我所分别解釋之非也。
抑此條明以精神為聖人之心。
則此處精神二字,尚猶指人之心知言。
用心精一,而使心知達于神明,斯為聖人矣。
此種心知境界,分析言之,不外曰虛,曰靜,曰壹,曰清明。
《荀子·解蔽》篇有雲: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
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乎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此亦顯以神明屬心知之證也。
《大學》緻知格物之說,正從荀子此文來。
格物者,格,正也。
即此處所謂得大形之正也。
《大學》說知止與正心,即此文所謂正錯而勿動也。
此為秦漢間儒道兩家論内心修養工夫之共同相似處,正猶孟莊同時,其言内心修養工夫,亦複有許多共同相似處也。
而此文"精神聖人之心"一語,乃更為此後晚明儒家所樂道。
即所謂"心之精神是為聖"是也。
然則儒道兩家論内心修養工夫,正不斷有許多相通處,此一層,甚值得吾人之細為研讨,惟非本文範圍,暫置不深論,而姑為揭示其綱要焉。
《天道》篇又雲: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此亦精神連文,亦明以精神指心術。
大抵如此精神連文,正可隻當作一神字看。
此因中國文字,本多用單字,沿用不慎,便往往變成兩字連文。
如性命二字,本亦所指各異,而《莊子》外雜篇亦多以性命連文,混作一辭矣。
《天道》篇又雲:形德仁義,神之末也。
非至人孰能定之? 此謂仁義諸行,皆由人心之神明而有,故神明是本,仁義是末也,然謂形德仁義,并是神之末,則又為不辭。
依老子,形德當先在。
依莊子,神當屬後起。
當知外雜諸篇,本不可逐字逐句仔細推求。
讀者能深通《莊子》内篇與《老子》書,則自能鑒别外雜篇下語之高下深淺得失矣。
若一一死于句下,又于各書皆平等視之,認為處處可以合一相通,則決非善讀書者。
又按:《大學》開首即言明明德,明德二字,顯亦采用及道家義。
德指人生之最先所得。
明形容德字,卻涵有心知神明之義。
故可謂明德者,亦即指人心之神。
明明德,即是由于人心之神而益明之也。
《大學》一篇,疑兼莊荀之學而成書,而《莊子》外雜篇,則有出《大學》成書之前者。
《天地》篇又雲: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此顯以神為至人之心,猶是沿襲《莊子》内篇之原意也。
《大學》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止與定與靜,此等用心工夫,實皆本諸道家。
而《天地》篇此條,所用神字,即是其心之能達于知止知定知靜後之一種境界也。
惟儒家不言神,又不主賓退仁義與禮樂,此為儒道兩家思想一大分歧。
然論其所以運使心知以達于精一神明之境者,則兩家固有其相通,即後來宋明儒,亦莫能自外,而其大體則可謂多有遠承莊周而來者。
故餘謂莊周之學亦有得于孔門顔氏之傳,學者當于此等處深闡之。
若必尊《大學》為聖經,斥《莊子》為外道,此則拘縛于一家之舊說,實為未能開廓心胸,與議夫古者學術思想交互影響之大體也。
《天運》篇又雲:塗卻守神。
此即《達生》篇所雲其神無卻義。
《刻意》雲: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憂患不入,邪氣不襲,即無卻也。
此處亦德與神分言,德屬先天,神屬後天,保持先天故曰全,善養後天故曰不虧也。
故曰:其寝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
此處神字亦顯指心知言。
今俗猶雲神魂颠倒,猶之雲心知之錯亂不定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此所謂養神,亦顯指養心神言。
亦可謂是養其心知之明白純粹之體也。
故又曰:夫有幹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
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
守而弗失,與神為一。
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此處又是精神二字連用,然亦顯指心知言。
孟子曰:"盡心知性,盡性知天",後代宋明儒陸王一派主心即理,又曰"良知即天理",此篇所謂精神乃同帝,亦謂以心之精神上合于天也。
此篇或兼言精神,或單言神,可見精神連文,亦猶如單用一神字。
至《中庸》之書,則不用精神字,而轉用鬼神字。
其言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猶即此文所謂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天,下蟠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也。
然此文精神字,若誠指人之心知言,則心知流通,固可以無所不極,然又何以能化育萬物乎?孟子隻言盡心知性而知天,亦未嘗謂心即同天也。
若謂心能化育萬物,求之中國古代思想,固無此義。
當知《刻意》篇此節,已羼入老子意,此處精神連文之精字,所指者,不僅是心知之純粹而精一,乃兼指《老子》書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意。
若詳說之,亦可謂人心之明與神,本由此大氣之元精而來,故曰,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郭象注:"精者,物之真也。
"《淮南》一之精通作"太一之精",是謂太一之精為物之真,語意更顯。
亦可見此處精字,已兼涵《老子》書中精字義言之也。
然若如此而言,則不僅人心有精神,即天地大自然一切萬物,亦複莫不有精神,而人心之精神,即由天地大自然一切萬物之精神來。
此一轉變,則尤所謂引而外之之尤者。
而晚周儒家,每喜言此。
《荀子·賦》篇:"廣大精神,請歸之雲。
"楊倞注:"至精至神,通于變化,唯雲乃可當此。
"楊注甚得當,此雖精神二字連用,實為兩個形容辭,尚不謂天地間有此精神存在也。
至《小戴記·聘義》乃曰:"精神見于山川",則真若天地間有此一種精神之存在矣。
《祭法》亦雲:"山陵川谷,能出雲,為風雨,皆曰神。
"此等神字,亦轉成實用。
《老子》書本不重言神,《莊子》内篇神字,僅指人生界,而歧趨所極,遂以宇宙為至神,遂謂宇宙間乃有一種精神存在,此在《莊子》外雜篇,始見此歧趨,而晚周儒家言,亦同有此歧趨矣。
《刻意》篇又曰:賢士尚志,聖人貴精。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
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此處所謂純素,即精一也。
聖人貴精,即貴此純素,故能不虧其神。
此所謂純氣之守也。
則本篇上文所謂守神,即是守此純素之氣。
然則此篇言神字,顯亦有歧義。
所謂歧義者,謂其轉移所指,轉以神字指天地自然耳。
姚鼐亦謂《刻意》篇乃漢人之文,殆信。
而《中庸》之言鬼神,顯已雜有老莊道家之說,亦由此可證。
《田子方》有雲: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此處以神氣連文,不僅《老子》書未有,亦《莊子》所不言也。
惟外篇《天地》有之,曰:"忘汝神氣。
"神與氣連文,是神亦指氣言矣。
然孟子曰:"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則氣定可使神定,神定亦可使氣定。
此神氣神字仍可指屬心,惟斷不指心之明知言。
此等皆是外雜篇中用字有歧義,治老莊思想者,不可不于此等處細辨之也。
《田子方》又雲:古之真人,……死生亦大類,而無變乎已。
……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
此處神字與上條同,可謂是指神氣,然亦可謂仍是指心知。
由于用字涵義之歧,即可證思想觀念之變,則《莊子》雜篇,雖有失莊老之原旨,而治道家思想者,于此實不可不深細注意矣。
《知北遊》: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
此以神明連至精字,亦襲《老子》,我所謂引而外之,即人心之神明亦在外,即上文所闡天地亦有精神之說也。
又被衣之告齧缺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将至。
攝汝知,一汝度,神将來舍。
此謂神将來舍,猶内篇《人間世》之鬼神将來舍也。
然此文上言天和将至,是亦可謂天地間純和之氣,神明之精,将來入汝心,則此亦引而外之也。
又老聃之告孔子曰:汝齋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
此條又是精神連文,而與心知并言,則此所謂精神者,仍指人之心知也。
一篇之中,所指忽内忽外,此皆晚出之篇之自涵歧義,不能即據莊老原書為說也。
又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此條又以精神與精字分别言之。
陸長庚日:"精神之精,即道家所謂先天之精,清通而無象者也。
形本之精,即易系所謂男女構精之精,有氣而有質者也。
"今按:陸氏此辨,亦似未的。
形本所由生之精,即先天之精也。
然則所謂精神生于道者,此精神又何指乎?凡此皆後起之說,殆以《知北遊》作者當時,已多以精神字連用,此非由思想上之确有所見來,實由文字上之沿用歧誤來也。
若必确切言之,似當謂精氣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始為得之。
然縱謂精氣生于道,亦已非莊老之原旨矣。
《庚桑楚》: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
此尤見神之出乎心。
故郭象曰"順心則神功至"也。
《徐無鬼》篇,無鬼見武侯,曰:勞君之神與形。
神形連文對稱,神指心言。
故曰: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許也。
夫神者,好和而惡奸。
此猶謂心不自許也。
故又曰: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私與吾神者,其戰不知孰善,勝之惡乎在。
此私猶謂欲,神猶謂心。
《外物》: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
此亦神知連文互舉,神即知也。
《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淺。
此尤顯然即以精神指心知也。
故又曰: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
歸精神乎無始,猶雲遊心于物之初也。
故又曰: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
此處神字,特亦心字之異文耳。
故又曰:明者惟為之使,神者征之。
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
而愚者恃其所見,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此處乃辨析明與神之異。
明者,指心之有所照見,神者,指其所照見之無不征,即其心所照見之必有征驗應效于外也。
今試問人心之明何以能如此?則正因其有神者以為之主宰耳。
儒家重思重知,為由人以達天。
道家重神重明,為由天以達人。
而将此神明二字,連文比說,其事尤晚出于莊老,而始見于《莊子》之雜篇。
若就後起之體用觀念言,則是神為體而明為之用也。
故知外雜篇思想,亦有承莊老而益進益細焉者,不得謂外雜篇語皆于莊老之說僅有承襲而無所推進也。
《天下》篇有雲: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此問明何由出,人心之明,乃出乎人心之有神,人心之至明至靈者,是即人心之神也。
又問神何由降,此降字猶降衷之降。
是謂人心神明皆降由于天也。
而曰不離于精,謂之神人,是乃謂由于天地之精氣而始有此人心之神明也。
又曰: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
此則引而外之,似謂天地間先有此神明之存在矣。
謂天地間先有此精氣,與謂天地間先有此神明,此其意想又有别。
莊老本意,實未及此。
又曰:一曲之士,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此神明之容,即天地之美也。
然則此非謂天地間本有此一神明之存在乎?《天下》篇作者,其意蓋似以神屬天,明屬地。
引神明而外之,謂神明在于自然界,先人生而有,莊老原義,非有此也。
又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
此精字則仍襲《老子》書。
其言關尹老聃,則曰:天地并與,神明往與!
此皆顯以神明屬外在,分配天地,并以神屬天,明屬地,蓋晚周《小戴記》諸儒已有說天地為神者,此乃後起儒家,會通老莊之自然義,而特以神明說自然。
今《天下》篇作者,又據儒義會通于道家言,故所說轉後轉歧,則顯見《天下》篇之更為晚出也。
凡《莊子》外雜篇言精字,言神字,乃及精神二字連用為一名詞者,本文已一一為之分疏。
其間有承襲《莊子》内篇而來者,亦有承襲《老子》書而來者,亦有會通老莊之說以為說者,複有會通後起儒家言而轉以之說老莊者。
其為說不一,其間有高下,有深淺,有得失,殆未可混并合一而确然認其為是一家之言也。
外雜各篇之作者,既難分别詳考,其各篇成書時代之先後,亦無法分别詳定。
姑分疏其大概,以待治道家思想之異同演變者細辨焉。
上論《莊子》外雜諸篇言精神字,有兩義當特别提示者。
一為精神兩字之連用,此在《莊子》内篇與《老子》書皆無有。
莊老書中,精神兩字,義各有指,不混并合用也。
二則為精神兩字之所指,始益引而向外,漸以指天地外在之自然界,此在《老子》書已開其端,而外雜篇則尤顯,至《莊子》内篇則并無此義。
故就精神兩字之使用言,即可知《莊子》内篇成書最在前,老子較晚出,而《莊子》外雜篇更晚出,思想演變之條貫,決當如此說之,更無可疑也。
七、《管子》書《内業》《心術》言精神義 《莊子》外雜篇而外,《管子》書亦多道家言。
《漢書·藝文志》即以管子列道家。
宋儒黃震有言:"管子書,似不出一人之手,《心術》《内業》等篇,皆影附道家。
"黃氏此辨,其識卓矣。
或以《白心》篇與《心術》《内業》齊稱并舉,則非其倫也。
大抵《内業》最粹美,《心術》上下次之,而《白心》最下,語多歧雜,不足深究。
茲再節引《内業》篇述及精神字者略說之。
《内業》曰:凡物之精,化則為生。
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
藏于胸中,謂之聖人。
宋儒意,謂性賦于成形之前,而心則見于成形之後。
猶此處指德在于見形之前,而神則在于成形之後也。
故知此處神字,仍指人之心知言,顯然為承襲《莊子》内篇七篇義而來,與《老子》書無涉。
惟德字義則襲自《老子》。
《天地》篇又曰:
此猶如宋儒,雖心性分言,亦常心性并言也。
又曰:
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此謂德人之容。
願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謂照曠。
緻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萬物複情,此之謂混冥。
此條神人,若又越出于德人之上。
與前條所引,列德于形前,列神于形後者正相反。
外雜篇中多有文理相乖背,其精粹不能與内篇相比并者,遇此等處,可無煩一一強說以求通。
故唐韓愈氏謂貴于能識古書之真僞也。
《天道》雲: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此條始見以精神連文。
然精神二字,若論其最先使用,則固各有所指,不當混并為一以說也。
先秦各家思想,其間自有淺深高下,《莊子》外雜諸篇,斷不能與老莊兩家平等同視,而《天道》篇尤後出,清儒姚鼐謂此篇中有漢人語,是也。
學者遇此等處,當分别而觀,不得見此有精神連文,遂疑我上所辨析,以為古人固有精神二宇連用作一義者,而轉疑我所分别解釋之非也。
抑此條明以精神為聖人之心。
則此處精神二字,尚猶指人之心知言。
用心精一,而使心知達于神明,斯為聖人矣。
此種心知境界,分析言之,不外曰虛,曰靜,曰壹,曰清明。
《荀子·解蔽》篇有雲:
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人心譬如槃
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乎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此亦顯以神明屬心知之證也。
《大學》緻知格物之說,正從荀子此文來。
格物者,格,正也。
即此處所謂得大形之正也。
《大學》說知止與正心,即此文所謂正錯而勿動也。
此為秦漢間儒道兩家論内心修養工夫之共同相似處,正猶孟莊同時,其言内心修養工夫,亦複有許多共同相似處也。
而此文"精神聖人之心"一語,乃更為此後晚明儒家所樂道。
即所謂"心之精神是為聖"是也。
然則儒道兩家論内心修養工夫,正不斷有許多相通處,此一層,甚值得吾人之細為研讨,惟非本文範圍,暫置不深論,而姑為揭示其綱要焉。
《天道》篇又雲:
此亦精神連文,亦明以精神指心術。
大抵如此精神連文,正可隻當作一神字看。
此因中國文字,本多用單字,沿用不慎,便往往變成兩字連文。
如性命二字,本亦所指各異,而《莊子》外雜篇亦多以性命連文,混作一辭矣。
《天道》篇又雲:
非至人孰能定之? 此謂仁義諸行,皆由人心之神明而有,故神明是本,仁義是末也,然謂形德仁義,并是神之末,則又為不辭。
依老子,形德當先在。
依莊子,神當屬後起。
當知外雜諸篇,本不可逐字逐句仔細推求。
讀者能深通《莊子》内篇與《老子》書,則自能鑒别外雜篇下語之高下深淺得失矣。
若一一死于句下,又于各書皆平等視之,認為處處可以合一相通,則決非善讀書者。
又按:《大學》開首即言明明德,明德二字,顯亦采用及道家義。
德指人生之最先所得。
明形容德字,卻涵有心知神明之義。
故可謂明德者,亦即指人心之神。
明明德,即是由于人心之神而益明之也。
《大學》一篇,疑兼莊荀之學而成書,而《莊子》外雜篇,則有出《大學》成書之前者。
《天地》篇又雲: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此顯以神為至人之心,猶是沿襲《莊子》内篇之原意也。
《大學》雲:
止與定與靜,此等用心工夫,實皆本諸道家。
而《天地》篇此條,所用神字,即是其心之能達于知止知定知靜後之一種境界也。
惟儒家不言神,又不主賓退仁義與禮樂,此為儒道兩家思想一大分歧。
然論其所以運使心知以達于精一神明之境者,則兩家固有其相通,即後來宋明儒,亦莫能自外,而其大體則可謂多有遠承莊周而來者。
故餘謂莊周之學亦有得于孔門顔氏之傳,學者當于此等處深闡之。
若必尊《大學》為聖經,斥《莊子》為外道,此則拘縛于一家之舊說,實為未能開廓心胸,與議夫古者學術思想交互影響之大體也。
《天運》篇又雲:
此即《達生》篇所雲其神無卻義。
《刻意》雲:
憂患不入,邪氣不襲,即無卻也。
此處亦德與神分言,德屬先天,神屬後天,保持先天故曰全,善養後天故曰不虧也。
故曰:
此處神字亦顯指心知言。
今俗猶雲神魂颠倒,猶之雲心知之錯亂不定也。
故曰:
此所謂養神,亦顯指養心神言。
亦可謂是養其心知之明白純粹之體也。
故又曰:
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
守而弗失,與神為一。
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此處又是精神二字連用,然亦顯指心知言。
孟子曰:"盡心知性,盡性知天",後代宋明儒陸王一派主心即理,又曰"良知即天理",此篇所謂精神乃同帝,亦謂以心之精神上合于天也。
此篇或兼言精神,或單言神,可見精神連文,亦猶如單用一神字。
至《中庸》之書,則不用精神字,而轉用鬼神字。
其言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猶即此文所謂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天,下蟠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也。
然此文精神字,若誠指人之心知言,則心知流通,固可以無所不極,然又何以能化育萬物乎?孟子隻言盡心知性而知天,亦未嘗謂心即同天也。
若謂心能化育萬物,求之中國古代思想,固無此義。
當知《刻意》篇此節,已羼入老子意,此處精神連文之精字,所指者,不僅是心知之純粹而精一,乃兼指《老子》書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意。
若詳說之,亦可謂人心之明與神,本由此大氣之元精而來,故曰,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郭象注:"精者,物之真也。
"《淮南》一之精通作"太一之精",是謂太一之精為物之真,語意更顯。
亦可見此處精字,已兼涵《老子》書中精字義言之也。
然若如此而言,則不僅人心有精神,即天地大自然一切萬物,亦複莫不有精神,而人心之精神,即由天地大自然一切萬物之精神來。
此一轉變,則尤所謂引而外之之尤者。
而晚周儒家,每喜言此。
《荀子·賦》篇:"廣大精神,請歸之雲。
"楊倞注:"至精至神,通于變化,唯雲乃可當此。
"楊注甚得當,此雖精神二字連用,實為兩個形容辭,尚不謂天地間有此精神存在也。
至《小戴記·聘義》乃曰:"精神見于山川",則真若天地間有此一種精神之存在矣。
《祭法》亦雲:"山陵川谷,能出雲,為風雨,皆曰神。
"此等神字,亦轉成實用。
《老子》書本不重言神,《莊子》内篇神字,僅指人生界,而歧趨所極,遂以宇宙為至神,遂謂宇宙間乃有一種精神存在,此在《莊子》外雜篇,始見此歧趨,而晚周儒家言,亦同有此歧趨矣。
《刻意》篇又曰: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
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此處所謂純素,即精一也。
聖人貴精,即貴此純素,故能不虧其神。
此所謂純氣之守也。
則本篇上文所謂守神,即是守此純素之氣。
然則此篇言神字,顯亦有歧義。
所謂歧義者,謂其轉移所指,轉以神字指天地自然耳。
姚鼐亦謂《刻意》篇乃漢人之文,殆信。
而《中庸》之言鬼神,顯已雜有老莊道家之說,亦由此可證。
《田子方》有雲:
此處以神氣連文,不僅《老子》書未有,亦《莊子》所不言也。
惟外篇《天地》有之,曰:"忘汝神氣。
"神與氣連文,是神亦指氣言矣。
然孟子曰:"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則氣定可使神定,神定亦可使氣定。
此神氣神字仍可指屬心,惟斷不指心之明知言。
此等皆是外雜篇中用字有歧義,治老莊思想者,不可不于此等處細辨之也。
《田子方》又雲:
……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
此處神字與上條同,可謂是指神氣,然亦可謂仍是指心知。
由于用字涵義之歧,即可證思想觀念之變,則《莊子》雜篇,雖有失莊老之原旨,而治道家思想者,于此實不可不深細注意矣。
《知北遊》:
此以神明連至精字,亦襲《老子》,我所謂引而外之,即人心之神明亦在外,即上文所闡天地亦有精神之說也。
又被衣之告齧缺曰:
攝汝知,一汝度,神将來舍。
此謂神将來舍,猶内篇《人間世》之鬼神将來舍也。
然此文上言天和将至,是亦可謂天地間純和之氣,神明之精,将來入汝心,則此亦引而外之也。
又老聃之告孔子曰:
一篇之中,所指忽内忽外,此皆晚出之篇之自涵歧義,不能即據莊老原書為說也。
又曰:
此條又以精神與精字分别言之。
陸長庚日:"精神之精,即道家所謂先天之精,清通而無象者也。
形本之精,即易系所謂男女構精之精,有氣而有質者也。
"今按:陸氏此辨,亦似未的。
形本所由生之精,即先天之精也。
然則所謂精神生于道者,此精神又何指乎?凡此皆後起之說,殆以《知北遊》作者當時,已多以精神字連用,此非由思想上之确有所見來,實由文字上之沿用歧誤來也。
若必确切言之,似當謂精氣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始為得之。
然縱謂精氣生于道,亦已非莊老之原旨矣。
《庚桑楚》:
此尤見神之出乎心。
故郭象曰"順心則神功至"也。
《徐無鬼》篇,無鬼見武侯,曰:
神形連文對稱,神指心言。
故曰:
夫神者,好和而惡奸。
此猶謂心不自許也。
故又曰:
此私猶謂欲,神猶謂心。
《外物》:
此亦神知連文互舉,神即知也。
《列禦寇》:
此尤顯然即以精神指心知也。
故又曰:
歸精神乎無始,猶雲遊心于物之初也。
故又曰:
此處神字,特亦心字之異文耳。
故又曰:
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
而愚者恃其所見,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此處乃辨析明與神之異。
明者,指心之有所照見,神者,指其所照見之無不征,即其心所照見之必有征驗應效于外也。
今試問人心之明何以能如此?則正因其有神者以為之主宰耳。
儒家重思重知,為由人以達天。
道家重神重明,為由天以達人。
而将此神明二字,連文比說,其事尤晚出于莊老,而始見于《莊子》之雜篇。
若就後起之體用觀念言,則是神為體而明為之用也。
故知外雜篇思想,亦有承莊老而益進益細焉者,不得謂外雜篇語皆于莊老之說僅有承襲而無所推進也。
《天下》篇有雲: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此問明何由出,人心之明,乃出乎人心之有神,人心之至明至靈者,是即人心之神也。
又問神何由降,此降字猶降衷之降。
是謂人心神明皆降由于天也。
而曰不離于精,謂之神人,是乃謂由于天地之精氣而始有此人心之神明也。
又曰:
此則引而外之,似謂天地間先有此神明之存在矣。
謂天地間先有此精氣,與謂天地間先有此神明,此其意想又有别。
莊老本意,實未及此。
又曰:
此神明之容,即天地之美也。
然則此非謂天地間本有此一神明之存在乎?《天下》篇作者,其意蓋似以神屬天,明屬地。
引神明而外之,謂神明在于自然界,先人生而有,莊老原義,非有此也。
又曰:
此精字則仍襲《老子》書。
其言關尹老聃,則曰:
今《天下》篇作者,又據儒義會通于道家言,故所說轉後轉歧,則顯見《天下》篇之更為晚出也。
凡《莊子》外雜篇言精字,言神字,乃及精神二字連用為一名詞者,本文已一一為之分疏。
其間有承襲《莊子》内篇而來者,亦有承襲《老子》書而來者,亦有會通老莊之說以為說者,複有會通後起儒家言而轉以之說老莊者。
其為說不一,其間有高下,有深淺,有得失,殆未可混并合一而确然認其為是一家之言也。
外雜各篇之作者,既難分别詳考,其各篇成書時代之先後,亦無法分别詳定。
姑分疏其大概,以待治道家思想之異同演變者細辨焉。
上論《莊子》外雜諸篇言精神字,有兩義當特别提示者。
一為精神兩字之連用,此在《莊子》内篇與《老子》書皆無有。
莊老書中,精神兩字,義各有指,不混并合用也。
二則為精神兩字之所指,始益引而向外,漸以指天地外在之自然界,此在《老子》書已開其端,而外雜篇則尤顯,至《莊子》内篇則并無此義。
故就精神兩字之使用言,即可知《莊子》内篇成書最在前,老子較晚出,而《莊子》外雜篇更晚出,思想演變之條貫,決當如此說之,更無可疑也。
七、《管子》書《内業》《心術》言精神義 《莊子》外雜篇而外,《管子》書亦多道家言。
《漢書·藝文志》即以管子列道家。
宋儒黃震有言:"管子書,似不出一人之手,《心術》《内業》等篇,皆影附道家。
"黃氏此辨,其識卓矣。
或以《白心》篇與《心術》《内業》齊稱并舉,則非其倫也。
大抵《内業》最粹美,《心術》上下次之,而《白心》最下,語多歧雜,不足深究。
茲再節引《内業》篇述及精神字者略說之。
《内業》曰:
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
藏于胸中,謂之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