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老的宇宙論

關燈
此即到達于莊子理想人生中之一種終極境界也。

     四、莊周論造物者 莊子宇宙論中,另有一新創而常用之名詞,曰造物者。

    《大宗師》雲: 偉哉夫造物者,将以予為此拘拘也。

     又曰: 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為此拘拘也。

     又曰: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 此造物者又稱造化,或造化者。

    《大宗師》又雲: 偉哉造化,又将奚以汝為? 又曰: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镆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

    今一以天地為大垆,以造化為大冶,烏往而不可哉? 是莊子言宇宙創物,不再稱之為天或帝或神,而必獨創一新詞,而稱之曰造物者,或造化者。

    此又何義乎?蓋莊子已不認為有一創造此宇宙之天或帝或神,外于宇宙萬物而存在,故不願依随舊誼,稱之曰天帝,而必另辟新詞,而稱之曰造化也。

    故莊子書中雖屢說此造物者或造化者,而莊子心中,實不認有此造物者與造化者之真實存在。

    蓋即就于物之造與化而指稱之雲耳。

    故莊子心中之此一造化者,乃僅如一大冶,一大垆,雖若萬物由此而出,然大冶大垆,本身亦即是一物,決非一近似于有人格性之天與帝,異于萬物外于萬物而存在,而其力又能創出此萬物。

    故萬物在此宇宙中之創生,正猶其創生于一大冶大垆中。

    大冶大垆,則實非能創生出萬物,乃萬物在此中創生也。

    莊子又常連文稱天地,莊子明以天地為大垆。

    地有體,屬形而下,天地連稱并舉,則天地為同類,天亦近于形而下,故天地猶垆冶,非謂在此大垆熔鑄萬物之外,别有一熔鑄萬物之天或帝之存在,此其義,即就莊子原文,已甚顯。

    故曰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大塊即指地,實亦可兼指天地,以今語代之,亦可即稱為宇宙。

    莊子意,在此宇宙之内,則惟有一氣,因于此一氣之化而成萬形,故曰萬物一體。

    萬物各占此大化之一分,而自有其化之獨,此即其物之真。

    故《大宗師》又曰: 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

     可見莊子之所謂造物者,即指此天地之一氣。

    遊乎此天地之一氣,此已是遊乎方之外,而非是超乎此宇宙,超乎此一氣,而别有一上帝或天者可與為遊也。

    此實為莊子由于其萬物一體論之宇宙觀所引申而出之第二新創義也。

     五、莊周論宇宙原始 宇宙何由始,此在莊子,不加重視,故頗少論及。

    《齊物論》有雲: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此因莊子主張萬物一體,故謂未始有物。

    因凡稱為物者,皆是假于異物,托于同體,則此宇宙間,實非确有一物或萬物之存在,故曰未始有物也。

    莊子又曰: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當知莊子意,非謂宇宙間先有一未始有物之時期,稍後乃演化出有物,又演化出物與物之封。

    封者,即物物所各自有之封限也。

    莊子特謂宇宙間根本無物,僅有此一化。

    然此惟知之至者乃知之。

    其次,知有所不至,始謂宇宙有物,又謂物與物間各有封,即謂物與物間各有其固定之界劃與分限也。

    而莊子則認為宇宙間根本無物,既是根本無物,故物與物間,更無有封。

    然試問既是根本無物,則又何來有所謂造物者乎?故就《齊物論》與《大宗師》兩文會合互闡,自知莊子之所謂造物者,實非真有一造物者存在也。

     《齊物論》又雲: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莊子此處之所謂始,乃指某一物之始,即所謂散則成始之始也。

    若兼論萬物,則根本未始有一始。

    因物各有始,而宇宙總體則無始也。

    故曰未始有始,此即不認有造物主始創此宇宙也。

    宇宙既是未始有始,則根本亦無所謂未始有始,故曰未始有夫未始有始。

    故知莊子之所謂有,乃指某一物之有而言。

    莊子之所謂無,乃指宇宙間之未始有物言。

    既是未始有物,即是根本無物,既是根本無物,則亦根本無所謂無,故曰未始有無。

    又曰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

     如上所述,莊子宇宙論,可總括成兩要義。

    一曰萬物一體,一曰未始有物。

    此兩義相足相成。

    正因萬物一體,故曰未始有物也。

    世俗之言物,則必各有其一物之體,物必各有其個别相異自封之體,乃始得成為物。

    今既雲萬物一體,則物與物間,更無各自可以區分而獨立之個别體之存在,故曰未始有物也。

    縱使世俗認為是有物,然有大知者,則決不認為是有物,故《逍遙遊》描述藐姑山之神人,而曰: 孰肯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又曰: 孰肯以物為事? 當知凡莊子書中之所謂真人與神人,皆不肯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及以物為事者也。

    既不肯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又不肯以物為事,則自不喜儒家之言仁義矣。

    凡莊子之論人生,其所直承其獨創之宇宙論見解而來者,大意具如此。

     六、莊周論道論化論命 然莊子所謂宇宙未始有物,亦非謂宇宙即是一空虛。

    莊子特謂宇宙萬物,皆一氣之化,此一氣之化,莊子書中特名之曰道。

    故莊子書中道字,亦與儒家古經典中道字涵義大有别。

     《大宗師》又雲: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此節餘已屢疑其僞羼,非真出莊子手,然仍不妨姑據以說莊子之本意。

    蓋此宇宙間雖未始有物,而固有道。

    天地鬼神,亦皆屬一氣之化,故曰皆由道生。

    若謂宇宙間有神,則此道即是神。

    于此道外則更無神。

    而此所謂道者,莊子又謂是 萬物之所系,一化之所待。

     蓋天地之化,皆待于道。

    萬物之有,皆系于道。

    而此道之化,究依循于何種規律而為化乎?在莊子則認為不可知。

    故《大宗師》又雲: 方将化,惡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惡知已化哉? 又雲: 化則無常也。

     化既無常,故不可知。

    在此無常而不可知之大化中,莊子理想中之人生,則隻有 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若化,即順化,即不違化,莊子又稱曰乘化。

    《逍遙遊》所謂 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此即是乘化也。

    又曰: 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所謂乘雲氣,禦飛龍,亦是乘化耳。

    乘化者,無所用心,一切皆安待其所不知之化而随之為化而已,故曰其神凝。

    此乃莊子理想中神人與真人之心理境界,其神凝即真也。

    後人不瞭莊子寓言宗旨,因此遂演化出神仙思想。

    若論莊子本意,則隻如《人間世》所雲: 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乘物亦隻是乘化,化是一種不可知之不得已,人生則隻有托于此種不可知之不得已,而一乘之以遊,蘇東坡所謂"縱一葉之扁舟,淩萬頃之茫然"。

    人若能深識此理,則神不外馳而内凝,此即莊子之所謂養中葆真也。

     《大宗師》又雲: 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凡宇宙間,一切不得已而不可知者皆是命。

    實則即是大道之化。

    此大道之化,則是不得已而又不可知者,此仍是莊子思想與儒家孔門知天知命之學若相異而仍相通之處。

    惟莊子特拈出一道字新誼,來替代孔門之天字,此則是莊了思想由儒家孔門之轉手處也。

     七、《老子》書與莊周思想之歧異點 若就上所分析,轉讀《老子》書,則可見老子思想,顯然又從莊子轉手,有其相異,而其先後遞承之迹,亦有可得而指說者。

    第一,《老子》書不再涉及于萬物一體及未始有物之一面。

    二,《老子》書少論物化,故雖重言道,而亦少言化。

    三,于是《老子》書中道字,乃不複為一種不得已與不可知。

    《老子》書中之道,乃轉為一種常道,常道則可知。

    四,《老子》書不再提及真人與神人,而重仍舊貫,一稱聖人。

    蓋《莊子》書中之所謂真人神人者,均不以天下為事,而《老子》書中之聖人,則仍是有事于天下民物者。

    此因道既有常而可知,則天下民物仍有可着手處,于是老子思想又轉入于積極。

    故《老子》書必當在莊子後,此即其思想先後遞襢轉變一線索也。

    否則老子既主道有常,确可知,莊子承襲老子,何以又說化無常,不可知?是非承襲,而系翻駁矣。

    且又不見其所據以為翻駁之痕迹,則何也?且《老子》書中道字,其思想路線又何由而來乎?若非籀繹莊子,當漫不得《老子》書中道字來曆。

    蓋莊子言化無常,而老子則認為化有常,兩書言道字不同者在此。

    故即就此而言,已足證莊老兩書之先後也。

    後人習于陳說,必謂老先莊後,于是莊以老解莊,而轉多失于莊書之原意矣。

     八、老子論宇宙原始 茲姑拈《老子》書中首章申論之。

    老子雲: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當知當時主張萬物一體論者有兩家。

    一為莊周,主氣化言,謂萬物假于異物,托于同體,故謂萬物一體。

    又一為惠施,《莊子·天下》篇引惠施曆物之意,曰: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

    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汜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此乃就名言稱謂之大小異同言。

    如曰馬,則馬之百體實一體也。

    如曰天地,則天地間萬物皆一體也。

    故後世特稱惠施為名家。

    惠施此等說法,乃深為莊周所不取。

    今《老子》書開端即雲,"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名并舉,顯然并承莊惠兩家,而總合以為說。

    王弼注: 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為其母也。

     弼之此注,乃以未形有形釋老子之無名有名,此在《老子》原書亦有據。

    《老子》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然則老子意,似謂天地原始,先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