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
關燈
小
中
大
言一足,則三足在外。
言一牛,則牛之四足皆舉。
而馬猶在外。
曰一物,則牛馬同體矣。
惠施本此意引伸之而為大一小一畢同畢異之論,遂曰"萬物一體",故當兼愛。
不知由此而證萬物之一體,則僅限于名言之數,而并未觸及萬物之本體。
且名言之域,苟是即言以求,則一已成三,豈能一天下之言,而使之盡一于我乎?此莊生之所以主忘台而齊物論也。
則莊生此條所言之一二三,求其陳義立論之所自,乃屬确有根源,确有來曆,确可指證,而有其特定之涵義者。
至《老子》書乃漫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彼初不知一二三隻指名言,而萬物則是實體,實體豈能自名言中生。
則何說以自圓乎?王弼注老,亦知一二三是名言,然亦不能發明名言生實物之理也。
《老子》書又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之注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
彼又不知數是名言,物是實體,數不足以生物,數之始烏得即以為物之極。
老子此處所言一,蓋即以指道。
老子又曰:載營魄,抱一。
此一亦是道。
蓋老子既曰道生一,而又即以一稱道也。
今即以《老子》書中之一,推溯至于《莊子》書中之一,又推溯至于惠施與《墨經》所論之一,其間思想演變遞進之迹,脈絡分明,路徑宛然,先後順序皆可指證。
若謂《老子》書先出于《莊子》,則請問其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之說,果是何指?其真實之意義又何在?此必萬辭而莫得其解矣。
(七)陰陽一氣 然莊生亦自持萬物一體之論者,特其與惠施之持論有不同。
蓋惠施以名數證萬物之一體,莊子取其結論而變其立說.遂轉據萬物之實體言。
其言曰: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物視其所一,不見其所喪。
今問此萬物之所一者何在乎?曰:在乎其皆為一氣之所化,故以謂之一體也。
故曰: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
此謂天地萬物,皆一氣之自然而時化以成也。
故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假于異物,托于同體。
又曰:夫造物者将以予為此拘拘也,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
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
又将以為鼠肝,為蟲臂,将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于是《莊子》書又言六氣,禦六氣之辨言陰陽,必有陰陽之患至《老子》遂雲:萬物抱陰負陽,沖氣以為和。
此其說,以前孔墨孟子皆未之言也。
至其後《易·系傳》出,乃始汲莊老之陰陽緒言而發揮之,成為一系統之學說。
故論先秦陰陽學派成立之層次,首當溯源于莊周,次老子,次《易傳》,而陰陽學說乃始成立。
而鄒衍特潤色之以五行,凡論先秦陰陽學派之最先根源者,當從此起。
此亦中國古代萬物一體論成立之一番層折也。
誠使《易·系傳》成于孔子,《老子》書又前出于孔子,則老子孔子皆已言陰陽于前,萬物一體,早有此論,惠施之徒與《墨經》之作者,又何愚而再唱名數的萬物體論于後乎?墨子又何不自萬物一體申述其兼愛之旨,而必上推天志以言兼愛乎?故自思想史之演進順序言,必如予此之所定,庶為順理成章,或較有當于古人之真相也。
(八)德 《莊子》内篇僅言德,不及性,《老子》亦然。
此莊老之所由與儒家異。
然莊子以道言對稱,老子則以道名對稱,至于道德連文,此在《莊子》内篇尚未見,至《老子》書始有: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與"道生德育,尊道貴德"之言,而後乃始道德并舉,此二字遂若有對等之位置。
《莊子》外雜篇則時以道德并舉成為一名詞,則此諸篇顯然又出《老子》後也。
(九)有無 孔墨孟皆不言有無,言有無者,自莊老提出萬物起源之問題始。
然《莊子》言有無亦與《老子》書微有不同。
莊子之言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矣,而未始有是非也。
此所謂未始有物者,并不指無而言。
蓋謂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道通為一,無彼與是,故曰未始有物也。
莊生之意,特就萬類紛然之中,見其同源于一大化,而不認其原始本初即有彼是之分别耳。
非追論在萬物之先,更有一未始有物,即所謂無之境界也。
莊生又言之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既已謂之一矣,且得有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故自無适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适有乎? 此始以有無對言。
然所謂有無者,僅言有謂之與無謂,非論有物之與無物也。
故莊子并不遠論物始,僅就物而緻辨于其彼我封界名言有無之間。
故有無二字,在莊書尚未成為确然對立之兩名詞。
故《莊子》書中又屢言無有,曰: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
又:彼何人者耶?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
立乎不測,而遊于無有。
足證《莊子》書中,于無字尚未确定為一特殊之名。
故又言無有。
其所謂無有,即無也。
至《老子》書則不然,乃始确然以有無兩字對立,成為有特殊意義之兩名詞。
故曰: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于是無之一名,乃若确然為天地之所自始,萬物之所從生。
此在莊子時,并無此義。
以無之一觀念之确立,亦可證《老子》成書決然在莊周之後矣。
蓋老子既主道先天地,而又名道為一,名道為無,故說天地萬物生于無。
至問道何以既為一,又為無,此則仍需求解于莊生《齊物》有謂無謂之說,此皆老後于莊之顯然而無複可疑者。
(一○)自然 莊子雖創自然之論,而自然一名詞,猶未确定。
故曰"鹹其自取",曰"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曰"因其固然",此皆自然也。
又曰:"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曰"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内篇自然二字,僅此再見。
可證莊子當時,自然二字尚未确立成為一名詞也。
至《老子》書始曰:道法自然。
又曰: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百姓皆謂吾自然。
又曰:希言自然。
自然二字,乃始确然成為一名詞,而占思想上重要之地位。
此又可以證吾莊先老後之說。
至《莊子》外篇又少言自然,直至漢初《淮南王書》,乃始盛言自然。
可證老子言自然,不能遠出孔子以前也。
(一一)象 象字古書用者極少,莊子僅雲"寓六骸,象耳目。
"此乃象字之常誼。
至《老子》書而象字乃始有其特别之涵義。
如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又雲:無狀之狀,無象之象。
十四章 大象無形。
四十一章 執大象,天下往。
五十三章 此諸象字,乃始見在哲學上有特殊神秘之涵義焉。
老子謂道生萬物,其間先經象之一級。
在此時,已有成象,而尚未成形。
有形為物。
無形為象。
象之為狀,恍惚無定形,故為未成物前之一先行境界。
其後《易·系辭傳》言象,即本諸《老子》書。
若謂《易傳》是孔子作,老子孔子言天地萬物生成階次,既已如此清楚明晰,何以莊孟兩家都漫不省?此決無說可通者。
以上論有無,論自然,論象,凡此諸語,在《莊子》書,僅是義取達意,多屬臨文遣辭之恒旨。
至《老子》書,則顯見此等字語,均已成為特鑄之專名,所以形容天地萬物創始之妙理,而确然成為哲學上一固定之名詞,一特有之觀念。
如此之類,尚不乏例。
如莊言"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聯。
可形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此亦形容道體之語。
至《老子》則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精與信乃确然成為萬物生成以前之兩階段。
故《老子》書肯定其辭曰:"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也。
此若謂道之生物,因其确涵有兩要素,曰精與信,故得引生萬物也。
是精與信亦已成為一特定之專名,而《莊子》書固無有也。
《莊子》内篇惟有一節,亦言道先萬物,而曰:"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此情字即《老子》書中之精字。
然此一節,餘固疑其非莊書本真,乃後人襲取自《老子》書而僞撰羼入者。
《老子》書又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
又曰:大象無形。
言一牛,則牛之四足皆舉。
而馬猶在外。
曰一物,則牛馬同體矣。
惠施本此意引伸之而為大一小一畢同畢異之論,遂曰"萬物一體",故當兼愛。
不知由此而證萬物之一體,則僅限于名言之數,而并未觸及萬物之本體。
且名言之域,苟是即言以求,則一已成三,豈能一天下之言,而使之盡一于我乎?此莊生之所以主忘台而齊物論也。
則莊生此條所言之一二三,求其陳義立論之所自,乃屬确有根源,确有來曆,确可指證,而有其特定之涵義者。
至《老子》書乃漫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彼初不知一二三隻指名言,而萬物則是實體,實體豈能自名言中生。
則何說以自圓乎?王弼注老,亦知一二三是名言,然亦不能發明名言生實物之理也。
《老子》書又曰:
王弼之注曰:
彼又不知數是名言,物是實體,數不足以生物,數之始烏得即以為物之極。
老子此處所言一,蓋即以指道。
老子又曰:
此一亦是道。
蓋老子既曰道生一,而又即以一稱道也。
今即以《老子》書中之一,推溯至于《莊子》書中之一,又推溯至于惠施與《墨經》所論之一,其間思想演變遞進之迹,脈絡分明,路徑宛然,先後順序皆可指證。
若謂《老子》書先出于《莊子》,則請問其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之說,果是何指?其真實之意義又何在?此必萬辭而莫得其解矣。
(七)陰陽一氣 然莊生亦自持萬物一體之論者,特其與惠施之持論有不同。
蓋惠施以名數證萬物之一體,莊子取其結論而變其立說.遂轉據萬物之實體言。
其言曰: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物視其所一,不見其所喪。
今問此萬物之所一者何在乎?曰:在乎其皆為一氣之所化,故以謂之一體也。
故曰:
此謂天地萬物,皆一氣之自然而時化以成也。
故曰:
又曰:
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
又将以為鼠肝,為蟲臂,将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于是《莊子》書又言六氣,禦六氣之辨言陰陽,必有陰陽之患至《老子》遂雲:
此其說,以前孔墨孟子皆未之言也。
至其後《易·系傳》出,乃始汲莊老之陰陽緒言而發揮之,成為一系統之學說。
故論先秦陰陽學派成立之層次,首當溯源于莊周,次老子,次《易傳》,而陰陽學說乃始成立。
而鄒衍特潤色之以五行,凡論先秦陰陽學派之最先根源者,當從此起。
此亦中國古代萬物一體論成立之一番層折也。
誠使《易·系傳》成于孔子,《老子》書又前出于孔子,則老子孔子皆已言陰陽于前,萬物一體,早有此論,惠施之徒與《墨經》之作者,又何愚而再唱名數的萬物體論于後乎?墨子又何不自萬物一體申述其兼愛之旨,而必上推天志以言兼愛乎?故自思想史之演進順序言,必如予此之所定,庶為順理成章,或較有當于古人之真相也。
(八)德 《莊子》内篇僅言德,不及性,《老子》亦然。
此莊老之所由與儒家異。
然莊子以道言對稱,老子則以道名對稱,至于道德連文,此在《莊子》内篇尚未見,至《老子》書始有:
與"道生德育,尊道貴德"之言,而後乃始道德并舉,此二字遂若有對等之位置。
《莊子》外雜篇則時以道德并舉成為一名詞,則此諸篇顯然又出《老子》後也。
(九)有無 孔墨孟皆不言有無,言有無者,自莊老提出萬物起源之問題始。
然《莊子》言有無亦與《老子》書微有不同。
莊子之言曰:
惡乎至?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矣,而未始有是非也。
此所謂未始有物者,并不指無而言。
蓋謂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道通為一,無彼與是,故曰未始有物也。
莊生之意,特就萬類紛然之中,見其同源于一大化,而不認其原始本初即有彼是之分别耳。
非追論在萬物之先,更有一未始有物,即所謂無之境界也。
莊生又言之曰: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既已謂之一矣,且得有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故自無适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适有乎? 此始以有無對言。
然所謂有無者,僅言有謂之與無謂,非論有物之與無物也。
故莊子并不遠論物始,僅就物而緻辨于其彼我封界名言有無之間。
故有無二字,在莊書尚未成為确然對立之兩名詞。
故《莊子》書中又屢言無有,曰:
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
又:
立乎不測,而遊于無有。
足證《莊子》書中,于無字尚未确定為一特殊之名。
故又言無有。
其所謂無有,即無也。
至《老子》書則不然,乃始确然以有無兩字對立,成為有特殊意義之兩名詞。
故曰:
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于是無之一名,乃若确然為天地之所自始,萬物之所從生。
此在莊子時,并無此義。
以無之一觀念之确立,亦可證《老子》成書決然在莊周之後矣。
蓋老子既主道先天地,而又名道為一,名道為無,故說天地萬物生于無。
至問道何以既為一,又為無,此則仍需求解于莊生《齊物》有謂無謂之說,此皆老後于莊之顯然而無複可疑者。
(一○)自然 莊子雖創自然之論,而自然一名詞,猶未确定。
故曰"鹹其自取",曰"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曰"因其固然",此皆自然也。
又曰:"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曰"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内篇自然二字,僅此再見。
可證莊子當時,自然二字尚未确立成為一名詞也。
至《老子》書始曰:
又曰:
百姓皆謂吾自然。
又曰:
自然二字,乃始确然成為一名詞,而占思想上重要之地位。
此又可以證吾莊先老後之說。
至《莊子》外篇又少言自然,直至漢初《淮南王書》,乃始盛言自然。
可證老子言自然,不能遠出孔子以前也。
(一一)象 象字古書用者極少,莊子僅雲"寓六骸,象耳目。
"此乃象字之常誼。
至《老子》書而象字乃始有其特别之涵義。
如雲: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又雲:
十四章 大象無形。
四十一章 執大象,天下往。
五十三章 此諸象字,乃始見在哲學上有特殊神秘之涵義焉。
老子謂道生萬物,其間先經象之一級。
在此時,已有成象,而尚未成形。
有形為物。
無形為象。
象之為狀,恍惚無定形,故為未成物前之一先行境界。
其後《易·系辭傳》言象,即本諸《老子》書。
若謂《易傳》是孔子作,老子孔子言天地萬物生成階次,既已如此清楚明晰,何以莊孟兩家都漫不省?此決無說可通者。
以上論有無,論自然,論象,凡此諸語,在《莊子》書,僅是義取達意,多屬臨文遣辭之恒旨。
至《老子》書,則顯見此等字語,均已成為特鑄之專名,所以形容天地萬物創始之妙理,而确然成為哲學上一固定之名詞,一特有之觀念。
如此之類,尚不乏例。
如莊言"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聯。
可形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此亦形容道體之語。
至《老子》則曰:
精與信乃确然成為萬物生成以前之兩階段。
故《老子》書肯定其辭曰:"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也。
此若謂道之生物,因其确涵有兩要素,曰精與信,故得引生萬物也。
是精與信亦已成為一特定之專名,而《莊子》書固無有也。
《莊子》内篇惟有一節,亦言道先萬物,而曰:"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此情字即《老子》書中之精字。
然此一節,餘固疑其非莊書本真,乃後人襲取自《老子》書而僞撰羼入者。
《老子》書又曰:
其上不皦
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