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
關燈
小
中
大
"曰:"天也,非人也。
"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養生主》) 按遁天謂違反自然,倍情謂背道。
情者,即道有情有信之情。
渺乎小哉,所以屬于人。
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烏得不謂之人。
(《德充符》) 按此道與天互言之。
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按此亦道與天互言。
且夫物不勝天久矣。
子貢曰:"敢問畸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大宗師》) 盡其所受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
(《應帝王》) 其重言天如此,故荀子評之曰:"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解蔽》蓋莊子之意,猶若有合乎天者始為道之一觀念,存其胸中。
雖其對于天字之涵義,不複嚴守古昔相傳之神道觀,而其尊天崇天天道不可知之說,無形中尚受舊說之纏縛,而未盡擺脫者。
故孔墨乃積極地尊信天,知天命天志之必如此,而還從人事上盡力。
莊子則消極地尊信天,既謂天道不可不遵依,而天道又未必盡可知,于是遂使其于人事,有彷徨卻顧,而失其直前勇往之毅氣與壯志。
然其指導人當知天命,實與孔子意态較相近。
故《莊子》書乃時時稱道孔子與顔淵,此亦其間思想遞嬗一線索也。
至《老子》書乃舍天而言道,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一十一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譬道之于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二章 不道早已。
三十三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
三十七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夫唯道,善貸且成。
四十一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四十八章 道生之,德畜之。
勢成之,物形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五十一章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六十章 按此即道神鬼神帝之意。
道者萬物之奧。
六十二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六十七章 可見《老子》書中道字之地位,實較《莊子》七篇之言道者為遠過。
故曰"天乃道",曰"天法道",加道于天之上,乃不再見有古代素樸的天帝觀念之纏縛,此與莊子之言天者遠殊矣。
即此可證《老子》書當較《莊子》七篇尤晚出也。
不然,老子之于道與天,先已分言之,明明謂道尊于天,莊子思想既承襲自老子,而于此複混言之,又謂合乎天乃道,此非學術思想層累前進之象也。
故在莊子時,古代神秘的天之意義雖已變,而至老子時,古代神秘的天之地位乃大降,即此可以推斷莊老之先後也。
(三)地 《論語》《墨子》僅言天,不言地。
何者?天即上帝,地乃大塊之物,不得與天相配言也。
《莊子》則并言天地。
何者?《莊子》書中之天字,已成為萬物自然之總名,否則亦塊然之一物,無複至高無上惟一獨尊之意義也。
故曰:"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辨。
"(《逍遙遊》)曰:"地籁天籁。
"曰:"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齊物論》)曰:"官天地,府萬物。
"曰:"吾以夫子為天地。
(《德充符》)曰:"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曰:"生天生地。
"曰:"先天地而生而不為久。
"日:"豨韋氏得之以絜天地。
"曰:"以天地為大垆,造化為大冶。
"曰:"遊乎天地之一氣。
"(《大宗師》)曰:"吾示之以地壤天壤。
"(《應帝王》)此皆以天地并言,于是天字之意義變而地位降。
《老子》亦然,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五章 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六章 天長地久。
七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十五章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十五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三十二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
三十九章 亦皆天地并言。
而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則天地猶若有等級,而皆屈居于道與自然之下。
此蓋既合言之,而複析言之,然後天字之地位,益不可複舊觀。
《中庸》亦每以天地并言,而曰:"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僅此一節,已足證《中庸》之晚出。
何者?此節盡性語襲自《孟子》,參贊天地語襲自莊老。
故其書顯不能前出于《孟子》也。
何以謂其盡性語襲自《孟子》?因《孟子》道性善,故主盡性。
然《孟子》言人之性善異于物性,故不言盡物性。
《中庸》推盡人性而至盡物性,已非孟子本意,故不得謂孟子承子思之言,而知是後人層累孟子之言以為言也。
何以謂天地并言襲自莊老?《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曰"鬼神之為德",曰"郊社以事上帝",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是《中庸》之言天與帝,時亦為昭赫之上帝,而言天地之化育萬物,則近于莊老自然之天地。
此顯見是糅雜儒道以為言也。
惟莊子僅言一氣之化,而《中庸》又增一育字,此猶《易·大傳》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義。
而其說亦自老子來,即所謂道生之,德畜之也。
此乃《中庸》《易系》作者襲取莊老天地自然之新觀念,而複會歸于儒家之仁道觀念以為說。
又說"參天地",則以人合于天地,仍側重于人道。
此明為後人兼采儒道兩家之說而層累言之也。
其曰"可離非道也",與孔子"何莫由斯道也"異。
其曰"道者自道也",與孔子"道之将廢","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異。
蓋《中庸》此等處,皆襲自道家觀念也。
豈有子思于其親祖父之學,而已大相乖戾至此。
凡此皆道家之精言,故知非道家之襲取于《中庸》,而乃《中庸》之襲取自道家。
《孟子》闡性善,《莊子》發道體,而《中庸》綜述之。
則《中庸》思想之後出于孟莊,亦從可決矣。
《易·系辭》天地人三才之說,亦與《中庸》參天地同例。
此皆雜糅儒道兩家之言,出于莊老以後也。
(四)物 《論語》不言物。
何者?孔子僅論人事,未及心物對立之問題也;《墨經》始言物,曰:(經上)知,接也。
(說)知:知也者,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見。
(經上)??,明也。
(說)??:??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
(經下)物之所以然,與所以知之,與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說在病。
此言知而遂及于物也。
其所讨論之重心,在知識而不在物。
又曰:(經說下)物盡異,大小也。
(經下)物盡同名。
(經下)數物,一體也。
說在惟一俱是。
此論名實異同而遂及于物也。
其讨論之重心,則在名實之異同,而亦不在物。
大率《墨經》論物,大要不出此二途。
然《墨經》已為晚出,決不出墨子手。
蓋由名家晚起,以名學立場而闡述墨家兼愛之旨者。
至孟子倡性善,常言反求之本心,而以心之陷溺放失,歸罪于物欲,于是心物二字,遂漸成一對立之地位,而成為學術上思想上莊讨論之一新問題。
故曰:耳目之官不思則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是孟子雖言外物,而其讨論之所側重,仍是偏傾于内心一方面,初不以物之本質為注意讨論之一問題也。
至莊子出,乃始進而對于外物觀察其本質與真相。
于是又為先秦思想界辟出一新境界。
大率莊子論物,有如下之四義: A讨論物之來源者 自來言物,均歸諸天帝創造,莊周獨加非難,謂物皆無待而自然。
其言曰: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
曩子坐,今子起。
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吾待蛇蚹蜩翼耶?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善乎郭象之言曰:"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造物無主,此乃莊子思想一大創見,前此所無有也。
凡一學說之興起,必有其背景焉,有其動機焉。
當莊周時,舉世方共信上帝造物,而何以莊周獨創此可驚之偉論,則試問其背景何若,其動機又何在?蓋莊生之時,正儒墨兩家争辨甚烈之時也。
其時學者莫不欲得一是非之标準,則莫不追而求之于冥冥之上帝。
蓋欲争事物之是非,不得不推尋事物之根源,則必溯及于創世造物之上帝。
如曰"天生下民,有物有則","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非古人以上帝為事物最後根源,是非最後标準之所在乎?故墨子言天志,其言曰:我言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
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今天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于仁義,則大相遠也。
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天志上》) 此為墨家以天志為自己學派辨護之确證。
至于儒家亦莫不然,請證之于孟子。
其言曰:規矩
"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養生主》) 按遁天謂違反自然,倍情謂背道。
情者,即道有情有信之情。
謷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烏得不謂之人。
(《德充符》) 按此道與天互言之。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按此亦道與天互言。
子貢曰:"敢問畸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大宗師》) 盡其所受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
(《應帝王》) 其重言天如此,故荀子評之曰:"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解蔽》蓋莊子之意,猶若有合乎天者始為道之一觀念,存其胸中。
雖其對于天字之涵義,不複嚴守古昔相傳之神道觀,而其尊天崇天天道不可知之說,無形中尚受舊說之纏縛,而未盡擺脫者。
故孔墨乃積極地尊信天,知天命天志之必如此,而還從人事上盡力。
莊子則消極地尊信天,既謂天道不可不遵依,而天道又未必盡可知,于是遂使其于人事,有彷徨卻顧,而失其直前勇往之毅氣與壯志。
然其指導人當知天命,實與孔子意态較相近。
故《莊子》書乃時時稱道孔子與顔淵,此亦其間思想遞嬗一線索也。
至《老子》書乃舍天而言道,曰:
一十一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譬道之于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二章 不道早已。
三十三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
三十七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夫唯道,善貸且成。
四十一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四十八章 道生之,德畜之。
勢成之,物形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五十一章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六十章 按此即道神鬼神帝之意。
六十二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六十七章 可見《老子》書中道字之地位,實較《莊子》七篇之言道者為遠過。
故曰"天乃道",曰"天法道",加道于天之上,乃不再見有古代素樸的天帝觀念之纏縛,此與莊子之言天者遠殊矣。
即此可證《老子》書當較《莊子》七篇尤晚出也。
不然,老子之于道與天,先已分言之,明明謂道尊于天,莊子思想既承襲自老子,而于此複混言之,又謂合乎天乃道,此非學術思想層累前進之象也。
故在莊子時,古代神秘的天之意義雖已變,而至老子時,古代神秘的天之地位乃大降,即此可以推斷莊老之先後也。
(三)地 《論語》《墨子》僅言天,不言地。
何者?天即上帝,地乃大塊之物,不得與天相配言也。
《莊子》則并言天地。
何者?《莊子》書中之天字,已成為萬物自然之總名,否則亦塊然之一物,無複至高無上惟一獨尊之意義也。
故曰:"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辨。
"(《逍遙遊》)曰:"地籁天籁。
"曰:"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齊物論》)曰:"官天地,府萬物。
"曰:"吾以夫子為天地。
(《德充符》)曰:"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曰:"生天生地。
"曰:"先天地而生而不為久。
"日:"豨韋氏得之以絜天地。
"曰:"以天地為大垆,造化為大冶。
"曰:"遊乎天地之一氣。
"(《大宗師》)曰:"吾示之以地壤天壤。
"(《應帝王》)此皆以天地并言,于是天字之意義變而地位降。
《老子》亦然,曰:
五章 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六章 天長地久。
七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十五章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十五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三十二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
三十九章 亦皆天地并言。
而曰:
則天地猶若有等級,而皆屈居于道與自然之下。
此蓋既合言之,而複析言之,然後天字之地位,益不可複舊觀。
《中庸》亦每以天地并言,而曰:"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僅此一節,已足證《中庸》之晚出。
何者?此節盡性語襲自《孟子》,參贊天地語襲自莊老。
故其書顯不能前出于《孟子》也。
何以謂其盡性語襲自《孟子》?因《孟子》道性善,故主盡性。
然《孟子》言人之性善異于物性,故不言盡物性。
《中庸》推盡人性而至盡物性,已非孟子本意,故不得謂孟子承子思之言,而知是後人層累孟子之言以為言也。
何以謂天地并言襲自莊老?《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曰"鬼神之為德",曰"郊社以事上帝",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是《中庸》之言天與帝,時亦為昭赫之上帝,而言天地之化育萬物,則近于莊老自然之天地。
此顯見是糅雜儒道以為言也。
惟莊子僅言一氣之化,而《中庸》又增一育字,此猶《易·大傳》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義。
而其說亦自老子來,即所謂道生之,德畜之也。
此乃《中庸》《易系》作者襲取莊老天地自然之新觀念,而複會歸于儒家之仁道觀念以為說。
又說"參天地",則以人合于天地,仍側重于人道。
此明為後人兼采儒道兩家之說而層累言之也。
其曰"可離非道也",與孔子"何莫由斯道也"異。
其曰"道者自道也",與孔子"道之将廢","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異。
蓋《中庸》此等處,皆襲自道家觀念也。
豈有子思于其親祖父之學,而已大相乖戾至此。
凡此皆道家之精言,故知非道家之襲取于《中庸》,而乃《中庸》之襲取自道家。
《孟子》闡性善,《莊子》發道體,而《中庸》綜述之。
則《中庸》思想之後出于孟莊,亦從可決矣。
《易·系辭》天地人三才之說,亦與《中庸》參天地同例。
此皆雜糅儒道兩家之言,出于莊老以後也。
(四)物 《論語》不言物。
何者?孔子僅論人事,未及心物對立之問題也;《墨經》始言物,曰:
(說)知:知也者,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見。
(經上)??
(說)??
(經下)物之所以然,與所以知之,與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說在病。
此言知而遂及于物也。
其所讨論之重心,在知識而不在物。
又曰:
(經下)物盡同名。
(經下)數物,一體也。
說在惟一俱是。
此論名實異同而遂及于物也。
其讨論之重心,則在名實之異同,而亦不在物。
大率《墨經》論物,大要不出此二途。
然《墨經》已為晚出,決不出墨子手。
蓋由名家晚起,以名學立場而闡述墨家兼愛之旨者。
至孟子倡性善,常言反求之本心,而以心之陷溺放失,歸罪于物欲,于是心物二字,遂漸成一對立之地位,而成為學術上思想上莊讨論之一新問題。
故曰: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是孟子雖言外物,而其讨論之所側重,仍是偏傾于内心一方面,初不以物之本質為注意讨論之一問題也。
至莊子出,乃始進而對于外物觀察其本質與真相。
于是又為先秦思想界辟出一新境界。
大率莊子論物,有如下之四義: A讨論物之來源者 自來言物,均歸諸天帝創造,莊周獨加非難,謂物皆無待而自然。
其言曰:
曩子坐,今子起。
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吾待蛇蚹
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造物無主,此乃莊子思想一大創見,前此所無有也。
凡一學說之興起,必有其背景焉,有其動機焉。
當莊周時,舉世方共信上帝造物,而何以莊周獨創此可驚之偉論,則試問其背景何若,其動機又何在?蓋莊生之時,正儒墨兩家争辨甚烈之時也。
其時學者莫不欲得一是非之标準,則莫不追而求之于冥冥之上帝。
蓋欲争事物之是非,不得不推尋事物之根源,則必溯及于創世造物之上帝。
如曰"天生下民,有物有則","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非古人以上帝為事物最後根源,是非最後标準之所在乎?故墨子言天志,其言曰:
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今天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于仁義,則大相遠也。
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天志上》) 此為墨家以天志為自己學派辨護之确證。
至于儒家亦莫不然,請證之于孟子。
其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