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說中之博大真人--老聃
關燈
小
中
大
論,姑把老子的故事傳說,簡單分成如下之三說:
①孔子見老聃,此老聃實是老萊子,即是《論語》中的荷篠丈人,乃南方一隐者。
孔子南遊時,子路曾向他問路,并曾在他家宿過夜。
孔子又叫子路再去見他,但沒有見到了。
孔子見老聃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
②太史據去周适秦,此人見于秦史之記載。
但後人也認他為孔子所見之老聃,于是老聃遂成為周史官,又成為去周适秦而隐了。
③老聃出關遇關令尹,此故事流傳最遲,出處無考,殆已在漢初。
關尹乃戰國道家環淵之誤傳。
環淵與詹何同時齊名,遂把詹何誤混為太史檐,而引生出過關遇關尹之傳說。
然則今《小戴記》中的《曾子問》,何以也載孔子适周問禮于老聃呢?這因孔子問道于老聃之說,流傳得太廣了,所以後代的儒家,也把來編造出孔子問禮老聃的記載。
儒家稱述孔子故事,不可信的也太多了。
即如司馬遷《孔子世家》所載,經後人駁正的,豈不甚多嗎?孔子适周為《論語》《孟子》所未載,經過兩千年考訂,到底考訂不出哪一年是他适周可能的年代。
因此這一說雖見于《小戴記》,我們也盡可置之不信了。
然則司馬遷《史記》何以又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好像确鑿有據呢?其實老聃隻是壽者的通稱。
《說文》:聃,耳曼也。
《詩·魯頌》毛傳:曼,長也。
長耳朵是壽者相,所以說老聃,猶之乎說一位長耳朵的老者。
亦猶後人說一位白眉毛的老人般。
古書又有稱續耳離耳的。
《初學記》引韓詩:離,長也。
可見續耳離耳同還是長耳朵,在《莊子》也隻說孔子曾去見了一位長耳朵的老者就是了。
但後人穿鑿,便把離耳又轉成李耳,于是變成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确鑿有名有姓了。
但司馬遷《史記》又何以說他是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呢?這更簡單。
老子已成了漢代的大名人,自該替他安排一出生的鄉裡。
厲鄉又名賴鄉,賴與厲的字聲,近于老萊子之萊,以及李耳之李,而且苦縣地點約略又近于沛,因此遂替那長耳朵的老人派定了他的出生的家鄉了。
但司馬遷《史記》何以又說: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将,封于段幹。
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
這不是老子有清楚的姓氏名字,有确實的出生鄉裡,并有詳細的子孫譜系嗎?其實也不然。
魏列為諸侯,已在戰國了。
若果老子年齡高過于孔子,試問他的兒子如何能為魏将呢?大概這封于段幹的,最早也該和孔子孫子思同時了。
《戰國策》有段幹崇為魏使秦割地求和事,依字形看,段幹宗必然會便是段幹崇。
但已在魏安釐王時,連當太史儋的兒子也不配,如何說是孔子所見老聃的兒子呢?或許漢代李氏與戰國段幹氏,在其先世的血統上有關系,這卻說不定。
至于那位膠西太傅,他自稱系老聃後人,則大可不必重視了。
如是則今傳《道德經》五千言,究是誰人所造呢?這一問題,則更難詳定了。
當知古代好些偉大的名著,從來不知道作者之真實姓名的,并不止《老子》五千言。
即如《易·系辭》,《中庸》,《大學》,後代儒家奉之為經典,又何嘗能知道其著作人之真姓名。
像此之類,直傳到現在,脍炙人口的名著,而無真實作者的名氏可指的,至少也有一二十種吧!《老子》五千言,并不比《易·系》《中庸》更特出。
我們此刻并不知其書作者之主名,這是無足深怪的。
若論此五千言之成書年代,則斷當在莊周書之後,當與荀卿韓非略同時而稍前,種種證據,可惜不能在這裡列舉了。
後人把此五千言當作孔子所見老聃之乎筆,正如把比此五千言更晚出的《易·系辭》上下傳,當作孔子的親筆,一樣地無稽。
《易·系辭》非孔子作,直要到宋儒歐陽修,才始提出疑問來。
可見積非成是之說,是不乏其例的。
若我們此刻把老子五千言的成書年代,移到戰國之晚期,則孔子當時,是否真有一老聃,孔子是否和他見過面,是否向他問過禮,這些問題的曆史價值,自然減輕了,也不值得我們過細推尋了。
孔子南遊時,子路曾向他問路,并曾在他家宿過夜。
孔子又叫子路再去見他,但沒有見到了。
孔子見老聃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
②太史據去周适秦,此人見于秦史之記載。
但後人也認他為孔子所見之老聃,于是老聃遂成為周史官,又成為去周适秦而隐了。
③老聃出關遇關令尹,此故事流傳最遲,出處無考,殆已在漢初。
關尹乃戰國道家環淵之誤傳。
環淵與詹何同時齊名,遂把詹何誤混為太史檐,而引生出過關遇關尹之傳說。
然則今《小戴記》中的《曾子問》,何以也載孔子适周問禮于老聃呢?這因孔子問道于老聃之說,流傳得太廣了,所以後代的儒家,也把來編造出孔子問禮老聃的記載。
儒家稱述孔子故事,不可信的也太多了。
即如司馬遷《孔子世家》所載,經後人駁正的,豈不甚多嗎?孔子适周為《論語》《孟子》所未載,經過兩千年考訂,到底考訂不出哪一年是他适周可能的年代。
因此這一說雖見于《小戴記》,我們也盡可置之不信了。
然則司馬遷《史記》何以又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好像确鑿有據呢?其實老聃隻是壽者的通稱。
《說文》:
《詩·魯頌》毛傳:
長耳朵是壽者相,所以說老聃,猶之乎說一位長耳朵的老者。
亦猶後人說一位白眉毛的老人般。
古書又有稱續耳離耳的。
《初學記》引韓詩:
可見續耳離耳同還是長耳朵,在《莊子》也隻說孔子曾去見了一位長耳朵的老者就是了。
但後人穿鑿,便把離耳又轉成李耳,于是變成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确鑿有名有姓了。
但司馬遷《史記》又何以說他是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呢?這更簡單。
老子已成了漢代的大名人,自該替他安排一出生的鄉裡。
厲鄉又名賴鄉,賴與厲的字聲,近于老萊子之萊,以及李耳之李,而且苦縣地點約略又近于沛,因此遂替那長耳朵的老人派定了他的出生的家鄉了。
但司馬遷《史記》何以又說:
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
這不是老子有清楚的姓氏名字,有确實的出生鄉裡,并有詳細的子孫譜系嗎?其實也不然。
魏列為諸侯,已在戰國了。
若果老子年齡高過于孔子,試問他的兒子如何能為魏将呢?大概這封于段幹的,最早也該和孔子孫子思同時了。
《戰國策》有段幹崇為魏使秦割地求和事,依字形看,段幹宗必然會便是段幹崇。
但已在魏安釐王時,連當太史儋的兒子也不配,如何說是孔子所見老聃的兒子呢?或許漢代李氏與戰國段幹氏,在其先世的血統上有關系,這卻說不定。
至于那位膠西太傅,他自稱系老聃後人,則大可不必重視了。
如是則今傳《道德經》五千言,究是誰人所造呢?這一問題,則更難詳定了。
當知古代好些偉大的名著,從來不知道作者之真實姓名的,并不止《老子》五千言。
即如《易·系辭》,《中庸》,《大學》,後代儒家奉之為經典,又何嘗能知道其著作人之真姓名。
像此之類,直傳到現在,脍炙人口的名著,而無真實作者的名氏可指的,至少也有一二十種吧!《老子》五千言,并不比《易·系》《中庸》更特出。
我們此刻并不知其書作者之主名,這是無足深怪的。
若論此五千言之成書年代,則斷當在莊周書之後,當與荀卿韓非略同時而稍前,種種證據,可惜不能在這裡列舉了。
後人把此五千言當作孔子所見老聃之乎筆,正如把比此五千言更晚出的《易·系辭》上下傳,當作孔子的親筆,一樣地無稽。
《易·系辭》非孔子作,直要到宋儒歐陽修,才始提出疑問來。
可見積非成是之說,是不乏其例的。
若我們此刻把老子五千言的成書年代,移到戰國之晚期,則孔子當時,是否真有一老聃,孔子是否和他見過面,是否向他問過禮,這些問題的曆史價值,自然減輕了,也不值得我們過細推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