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争與仁慈

關燈
所以重要,所以有價值,正為其能補助一切上層的精神活動之故。

    若使上層的一切精神活動全失其價值,則在其下層而補足他的物質條件之價值之重要性,亦将連帶動搖而失落。

    若是則人類應該如何來選擇他們的物質生活,正應該看其如何能影響其一切上層的精神生活之差異而加以判别。

    明白言之,我們正因為歡迎那樣的精神生活,所以才贊成那樣的物質條件。

    若就純自然界的立場看,縱說物質生活決定了精神,(仔細說來,則也隻能說是規定而不能說決定。

    )但若改就人文界的立場看,則還應該是精神領導着物質。

    唯物史觀隻發揮了上一節,而忽略了下一節。

    由此試再連帶說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自然也和馬克思的曆史哲學有其内部精神之相通處。

    馬克思自己說,達爾文的書,給予了他論曆史的階級鬥争以一個自然科學的基礎。

    但在中國人看來,達爾文的創見,似乎也不見有怎樣的奇創。

    因中國根本沒有認真主張過上帝創世造物那一套理論。

    所以中國人驟然看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也不覺得他的偉大的革命性,卻隻以為事實有如此而已。

    但其間仍有一不同。

    中國人隻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無論儒家道家,都不說上帝造物,亦沒有達爾文萬物競存優勝劣敗天然淘汰那一套意想。

    正面說,生是天地大德。

    反面說,生如刍狗。

    你生我滅,在天地的不仁與無心中轉圈子。

    因此達爾文心目中的自然,是強力的鬥争的。

    就使如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也依然把強力與鬥争做骨子。

    中國人心目中的自然,卻把這一種強力與鬥争的意象沖淡了,隻覺得輕松散漫,甚至活潑自在。

    這一層同樣可以來分别東西雙方的曆史觀。

    馬克思的曆史唯物論,以階級鬥争為其曆史發展之主要骨幹。

    而中國人看曆史也如看自然般,總是看不起強力,看不起鬥争。

    雖則中國人并不抱着上帝一神、博愛救世等等信念,但總主和平,主順随,警策人虔敬恪恭。

    走上不好的路固是輕松散漫,走上好的路,則是活潑自在。

    儒家在這上又加上了一個指導精神,便是人類相互間的仁慈。

    那種仁慈,卻不定說是上帝的愛,隻在人與人間,指出那一番恻怛至誠便是。

    亦并不是什麼宇宙的絕對精神,隻是在日常人生物質經濟生活上相互間之一種體諒與同情便是。

    儒家提出此一點人心所與知與能者來領導曆史發展。

    又何嘗硬要演繹出一套唯心哲學來。

     其實這一種差别,亦可用外面物質條件來解釋。

    西方的地理環境,氣候物産,生活條件,經濟狀況,多在分裂狀态中,遂引得他們看宇宙看曆史總偏重在強力與鬥争。

    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物産,生活條件,經濟狀況,常在混一狀态中,遂引得他們看宇宙看曆史,總偏重在和平與仁慈。

    最多也隻可說雙方各得一偏。

    在生物進化,在人類曆史發展中,固有強力與鬥争,終不能說沒有仁慈與和平。

    而在中國人傳統思想方面說,和平與仁慈終還是正面,強力與鬥争隻像是反面。

    縱說強力與鬥争是必然的吧,但必然裡還該有一個偶然,鬥争中還該有一種仁慈。

    卻不該說仁慈中必該寓有鬥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