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色與分兩
關燈
小
中
大
傾向,他們并不甘為愚夫愚婦,他們都想成大聖大賢。
若要成大聖大賢,固須從鍛煉成色,不失為一愚夫愚婦做起,但亦不該隻問成色,隻在愚夫愚婦境界。
他還須注意到孟子所謂的大人之事。
不應盡說隻是灑掃應對,便可直上達天德。
何況連灑掃應對都懶,卻來閉門獨坐,守靜歸寂。
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天下哪有不忠不信的聖賢,但隻是忠信,則十室之邑有之,雖是黃金,成色非不足,分兩究嫌輕。
稷契夔夷是以忠信孝悌之心來做稼教禮樂之事。
你盡學稼教禮樂,反而離了忠信孝悌,盡想學大聖大賢,反而違離了愚夫愚婦,固不是。
但也不該老在成色上學聖賢,隻講忠信孝悌,不問稼教禮樂。
于是高明豁達的不免要張皇做作,走上僞良知狂禅的路。
沉潛謹厚的,便反過身來走江右路子。
其實聖賢路程并不如此。
若以愚夫愚婦與知與能者亦為聖賢,則愚夫愚婦之忠信孝悌,成色十足,是一個起碼聖賢。
堯舜孔孟稷契夔夷分量重的,是傑出的聖賢,透格的聖賢。
你若不甘做起碼聖賢,而定要做透格聖賢,還得于成色分兩上一并用心。
于此便聯想到朱子。
朱子(答林擇之)曾說過:“疑古人先從小學中涵養成就,所以大學之道,隻從格物做起。
今人從前無此工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隻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于操存處用力。
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
”可見朱子說格物窮理,隻是大學始教。
大學以前還有一段小學,則須用涵養工夫,使在心地上識得一端緒,再從而窮格。
若會通于我上面所說,做起碼聖人是小學工夫,做傑出透格聖人是大學工夫。
先求成色之純,再論分兩之重,這兩者自然要一以貫之,合外内,徹終始。
稷勤稼,因其性近稼,契司教,因其性近教,斷不能隻求增分兩,而反把成色弄雜了。
但亦不能隻論成色,不問分兩。
巨屦小屦同價,硬說百兩一錢,同樣是黃金,卻不說那塊黃金隻重一錢,那塊黃金則重百兩。
如是言之,則陽明良知學,實在也隻是一種小學,即小人之學。
用今語釋之,是一種平民大衆的普通學。
先教平民大衆都能做一個起碼聖人。
從此再進一步,晦翁的格物窮理之學,始是大學,即大人之學。
用今語釋之,乃是社會上一種領袖人才的專門學。
這種學問還是要在心地上築起,也還是要在心地上歸宿。
換言之,分兩盡增,成色絕不可雜。
可惜陽明在《拔本塞源論》以後,沒有發揮到這一處來。
而浙中大弟子龍溪緒山諸人,雖則反對江右之歸寂主靜,但永遠在成色上着眼,硬要在起碼聖人的身上裝點出一個超格聖人來。
這也可說是宋明理學家六七百年來一種相沿宿疾,總是看不起子路子貢冉有公西華,一心隻想學顔淵仲弓。
他們雖也說即事即心,卻不知擇術,便盡在眼前日常瑣碎上用功。
一轉便轉入渺茫處。
陽明講良知,骨子裡便藏有此病。
這裡面卻深染有佛教遺毒。
若單就此點論,學晦翁的倘專注意在大學格物上,忘卻了小學涵養工夫,則晦翁陽明,便成了五十步與百步,自然更不必論浙中與江右了。
若要成大聖大賢,固須從鍛煉成色,不失為一愚夫愚婦做起,但亦不該隻問成色,隻在愚夫愚婦境界。
他還須注意到孟子所謂的大人之事。
不應盡說隻是灑掃應對,便可直上達天德。
何況連灑掃應對都懶,卻來閉門獨坐,守靜歸寂。
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天下哪有不忠不信的聖賢,但隻是忠信,則十室之邑有之,雖是黃金,成色非不足,分兩究嫌輕。
稷契夔夷是以忠信孝悌之心來做稼教禮樂之事。
你盡學稼教禮樂,反而離了忠信孝悌,盡想學大聖大賢,反而違離了愚夫愚婦,固不是。
但也不該老在成色上學聖賢,隻講忠信孝悌,不問稼教禮樂。
于是高明豁達的不免要張皇做作,走上僞良知狂禅的路。
沉潛謹厚的,便反過身來走江右路子。
其實聖賢路程并不如此。
若以愚夫愚婦與知與能者亦為聖賢,則愚夫愚婦之忠信孝悌,成色十足,是一個起碼聖賢。
堯舜孔孟稷契夔夷分量重的,是傑出的聖賢,透格的聖賢。
你若不甘做起碼聖賢,而定要做透格聖賢,還得于成色分兩上一并用心。
于此便聯想到朱子。
朱子(答林擇之)曾說過:“疑古人先從小學中涵養成就,所以大學之道,隻從格物做起。
今人從前無此工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隻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于操存處用力。
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
”可見朱子說格物窮理,隻是大學始教。
大學以前還有一段小學,則須用涵養工夫,使在心地上識得一端緒,再從而窮格。
若會通于我上面所說,做起碼聖人是小學工夫,做傑出透格聖人是大學工夫。
先求成色之純,再論分兩之重,這兩者自然要一以貫之,合外内,徹終始。
稷勤稼,因其性近稼,契司教,因其性近教,斷不能隻求增分兩,而反把成色弄雜了。
但亦不能隻論成色,不問分兩。
巨屦小屦同價,硬說百兩一錢,同樣是黃金,卻不說那塊黃金隻重一錢,那塊黃金則重百兩。
如是言之,則陽明良知學,實在也隻是一種小學,即小人之學。
用今語釋之,是一種平民大衆的普通學。
先教平民大衆都能做一個起碼聖人。
從此再進一步,晦翁的格物窮理之學,始是大學,即大人之學。
用今語釋之,乃是社會上一種領袖人才的專門學。
這種學問還是要在心地上築起,也還是要在心地上歸宿。
換言之,分兩盡增,成色絕不可雜。
可惜陽明在《拔本塞源論》以後,沒有發揮到這一處來。
而浙中大弟子龍溪緒山諸人,雖則反對江右之歸寂主靜,但永遠在成色上着眼,硬要在起碼聖人的身上裝點出一個超格聖人來。
這也可說是宋明理學家六七百年來一種相沿宿疾,總是看不起子路子貢冉有公西華,一心隻想學顔淵仲弓。
他們雖也說即事即心,卻不知擇術,便盡在眼前日常瑣碎上用功。
一轉便轉入渺茫處。
陽明講良知,骨子裡便藏有此病。
這裡面卻深染有佛教遺毒。
若單就此點論,學晦翁的倘專注意在大學格物上,忘卻了小學涵養工夫,則晦翁陽明,便成了五十步與百步,自然更不必論浙中與江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