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與欲

關燈
豐富了。

    人生無所得,隻有記憶,是人人可以安分守己不勞而獲的。

    那是生活對人生惟一真實的禮物,你該什襲珍藏吧! 中國的國民性,大體應屬向後型,因此曆史的發達,勝過了文學,在文學中小說劇本又是最不發達的兩項目。

    依照中國人觀念,奔向未來者是欲,戀念過去者是情,不惜犧牲過去來滿足未來者是欲,甯願犧牲未來來遷就過去者是情。

    中國人觀念,重情不重欲。

    男女之間往往欲勝情,夫婦之間便成情勝欲,中國文學裡的男女,很少向未來的熱戀,卻多對過去之深情,中國觀念稱此為人道之厚,因此說溫柔敦厚詩教也。

    又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又說一死一生乃見交情,隻要你不忘過去。

    把死的同樣當活的看。

    其實這種感情亦可是極熱烈,極浪漫,隻不是文學的,而轉成為倫理的與道德的。

     西方人的愛,重在未來幸福上,中國人的愛,重在過去情義上。

    西方人把死者交付給上帝,中國人則把死者永遠保藏在自己心中。

    中國人往往看不起為個人的未來命運而奮鬥,他們主張安命,因此每不能打開局面來創造新的,隻對舊的極回護,極保守,隻要一塗上他的記憶面,他總想盡力保存,不使他模糊消失,或變色了。

    這也是另一種堅強有力的人生,力量全用在自己内心深處,他并不是對未來不希望,他所希望的,偏重在他所回念的,他緊握着過去,做他未來生活的基準。

    他對過去,付以最切摯的真情,隻要你一侵入他的記憶,他便把你當做他的生命之一部分,決不肯放松。

    忠呀!孝呀!全是這道理。

    初看好像死守在一點上,其實可以無往而不自得。

    要他向前,似乎累重吃力,但他向前一步,卻有向前一步之所得,決不會落空。

    他把未來扭搭上過去,把自己扭轉向别人。

    把死生人我打成一片。

    但對自己個人的未來幸福,卻像沒有多大憧憬般。

     向後型的文化展演也會有宗教,但也和向前型的不同。

    向前型的注重希望,注重祈求,向後型的注重回念,注重報答。

    中國宗教也和中國文學般,在中國人觀念裡仍可說是情勝于欲的。

    是報恩重于求福的。

    向前型的不滿現狀,向前追求,因此感到上帝仍還在他之前,而他回顧人生,卻不免要自感其渺小而且可厭了。

    因此才發展成性惡論。

    向後型的人,對已往現實表示滿足,好像上帝已賦與我以一切了。

    我隻該感恩圖報,隻求盡其在我,似乎我再不該向上帝别有期求了。

    如是卻使人生自我地位提高,于是發展出性善論。

    我們也可說,前者的上帝是超越的,而後者的上帝則轉成内在的。

    人類心上之向前向後,各自一番的偏輕偏重;而走上各自的路,埋怨也吧,羨慕也吧,這都是人性之莊嚴?誰又不該莊嚴你自己的人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