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性上

關燈
萬物皆無自性。

    黃垆大海爟火飄風,則心之蔭影也。

    公孫尼子曰:心者衆智之要,物皆求于心。

    (《意林》及《禦覽》三百七十六引。

    )其言有中。

    無形而見有形,志與形相有則為生;生者于此,生之體于彼。

     說緣生者,假設以為性。

    而儒者言性有五家:無善無不善,是告子也;善是孟子也;惡是孫卿也;善惡混,是楊子也;善惡以人異,殊上中下,是漆雕開、世碩、公孫尼、王充也(此即韓愈三品之說所本)。

    五家皆有是,而身不自明其故,又不明人之故,務相斬伐。

    調之者又兩可。

    獨有控名責實,臨觀其上,以析其辭之所謂,然後兩解。

     人有八識,其宗曰如來藏。

    以如來藏無所對,奄忽不自知,視若胡越,則眩有萬物。

    物各有其分職,是之謂阿羅耶。

    阿羅耶者,藏萬有,既分即以起末那。

    末那者,此言意根。

    意根常執阿羅耶以為我,二者若束蘆,相依以立,我愛我慢由之起。

    意根之動,謂之意識。

    物至而知接,謂之眼耳鼻舌身識。

    彼六識者,或施或受,複歸于阿羅耶,藏萬有者,謂之初種。

    六識之所歸者,謂之受熏之種。

    諸言性者,或以阿羅耶當之,或以受熏之種當之,或以意根當之。

    公孫龍曰:謂彼而彼不唯乎彼,則彼謂不行;謂此而此不唯乎此,則此謂不行。

    (《名實論》)由是相伐。

     孫卿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夫意根斷,則阿羅耶不自執以我,複如來藏之本,若是即不死不生。

    生之所以然者,是意根也。

    孟子雖不言,固弗能異。

    意根當我愛我慢,有我愛故貪無厭,有我慢故求必勝于人。

    貪即沮善,求必勝于人,是審惡也。

    孫卿曰: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斯之謂惡。

    我見者,知人人皆有我,知之故推我愛以愛他人,雖非始志哉,亦不待師法教化。

    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是審善也。

    極我慢者,恥我不自勝,于我而分主客,以主我角客我。

    (我本無自性,故得如是。

    按《瑜伽師地論》十二雲。

    勝有五種:一,形奪卑下,故名為勝。

    謂如有一以己媵上,工巧事形,奪他人置下劣位。

    二、制伏羸劣,故名為勝。

    謂如有一以己強力摧諸劣者。

    三、能隐蔽他,故名為勝。

    謂瓶盆等能有覆障,或諸藥草咒術神通有所隐蔽。

    四、厭壞所緣,故名為勝。

    謂厭壞境界,舍諸煩惱。

    五、自在回轉,故名為勝。

    謂世君王随所欲為,處分臣仆。

    按第一二五種勝,皆以我慢慢人。

    第四種勝,是以我慢自克,厭壞所緣者。

    五識以五塵為所緣,意識以一切名相為所緣,意根則以我為所緣。

    )自以勝人,亦不自勝也。

    勝之則勝人之心解。

    孫卿謂之禮義(義即今儀字)辭讓,是無惡也。

    夫推之極之皆後起,弗可謂性。

    然而因性以為是,不離其樸。

    是故愛之量短而似金椎,慢之量缺而似金玦;熔之引之,不異金而可以為環。

    孟子以為能盡其材,斯之謂善。

    大共二家皆以意根為性。

    意根一實也,愛慢悉備,然其用之異形,一以為善,一以為惡,皆韪也。

    (我愛我慢,可以為善,可以為惡。

    故《唯識頌》謂意根為無記,二家則分言之。

    )悲孺子者,閱人而皆是;能自勝者,率土而不聞;則孟、孫不相過。

    孟子以不善非才之罪,孫卿以性無善距孟子,又以治惡比于烝矯砻厲,悉蔽于一隅矣。

    (方苞舉元兇劭、柳璨臨刑時語,以證人性本善。

    此不足證也。

    善與知善有異。

    人果受學,雖有惡性,亦知善惡之分。

    劭固好讀史傳,而璨且著《析微》以正《史通》,為時所稱,甯當不明人倫之義忠孝之教?即當其弑父負國之時,已自知兇頑無比,覆載不容矣,無待臨刑也。

    知而為之,不足證其性善,但足證其智明耳。

    ) 告子亦言生之謂性。

    夫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是意根也。

    即生以為性,是阿羅耶識也。

    阿羅耶者,未始執我,未始執生。

    不執我則我愛我慢無所起,故曰無善無不善也。

    雖牛犬與人者,愚智有異,則種子之隐顯殊耳。

    彼阿羅耶何以異?以匏瓜受水,實自匏瓜也,雖其受酒漿,非非匏瓜也。

    孟子不悟己之言性與告子之言性者異實,以盛氣與之訟。

    告子亦無以自明,知其實,不能舉其名,故辭為之诎矣。

     楊子以阿羅耶識受熏之種為性。

    夫我愛我慢者,此意根之所有,動而有所愛有所慢,謂之意識。

    意識與意根應。

    愛慢之見,熏其阿羅耶。

    阿羅耶即受藏其種,更疊死生,而種不焦敝。

    前有之種,為後有之增性,故曰善惡混也。

    夫指窮于為薪而火不知其盡,形氣轉續,變化相嬗,故有忽然為人(忽然猶言暫爾,非謂無因而至也),亦有化為異物。

    輪轉之說,莊生、賈誼已知之矣。

    楊子不悟阿羅耶恒轉,徒以此生有善惡混;所以混者何故,又不能自知也。

     漆雕諸家,亦以受熏之種為性。

    我愛我慢,其在意根,分齊均也,而意識用之有偏勝。

    故受熏之種有強弱,複得後有,即仁者鄙者殊矣!雖然,人之生未有一用愛者,亦未有一用慢者。

    慢者不過欲盡制萬物,物皆盡,則慢無所施,故雖慢猶不欲蕩滅萬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