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見
關燈
小
中
大
入。
本其有名,故與天地合。
浮屠志之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随順。
(《大乘起信論》)而莊周亦謂之大順。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謂之合喙鳴,覺者之言與不覺者之言,非有異也。
浮屠有言,希有陀羅尼者,過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
所以者何?此法平等,無高無下無入無出,無一文字從外而入,無一文字從内而出,無一文字駐此法中,亦無文字共相見者。
(《大般若經》五百七十二)故曰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矣。
雖假設泰初者,亦随順言說己。
彼物不生,彼理不成,烏得有泰初?夫未成乎心,無是非。
(《齊物論》)未成乎心,亦不得有今故。
故曰天籁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
旦莫得此,其所由以生。
(《齊物論》)知旦莫之所生,起于人心分理,至矣!不可以加矣! 為說者曰:有一有德有命有物有形,皆因與果也,有因果者必有第次,時若未生,何由以施因果?浮屠小乘通之曰:諸法于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
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
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曆位有異,而籌體無異。
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名,而體無别,以依作用立三世别。
(《大毗婆沙論》七十七)此謂以作用故有時,非以時故有作,猶不決。
大乘通之曰:因與果者,如稱兩頭,氐印時等。
(《成唯識論》)今物在衡一端,一端重故俛,俛故彼一端仰。
以此俛故彼仰,俛者為因,仰者為果。
然俛仰非異時,故雖無時而有因果,謂之恒轉。
恒者不斷,轉者不常。
夫世人亂于喑意之物、強陽之氣,不知其反。
聖人者,兼愛之,故兼覺之。
雖然,宇之所際,宙之所極,有窮則可盡,無窮則不可盡,有窮無窮未可知,則可盡不可盡未可知,而必人之可盡愛也,悖。
墨子釋之,以為無窮不害兼(《經說》上下)。
其義不究。
故設未有天地之問。
由第一義計之,無古無今無始無終,三世者非實有也。
由世俗計之,古猶今也。
時不盡,故聖人之愛人終無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知北遊》)。
浮屠所謂攝化衆生盡于未來(《大乘起信論》)。
雖然,莊周方内之聖哲也。
因任自然,惟恒民是适,不務超越,不求離系,故曰若人之形,萬化而未始有盡,樂不勝計。
(《知北遊》)雖足以斥神仙輕生死。
若流轉無極何?此亦莊周之所短也。
惠施曆物之意,莊周曰: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又毀其徒,謂之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觀其所述,惠施持十事,辯者與惠施相應,持二十一事(《天下》)。
辯者之言,獨有飛鳥、镞矢、尺捶之辯,察明當人意,目不見、指不至、輪不蹍地亦幾矣。
其他多失倫。
夫辯說者,務以求真,不以亂俗也,故曰“狗無色”可,雲“白狗黑”則不可。
名者,所以召實,非以名為實也,故曰析狗至于極微則無狗可,雲“狗非犬”則不可。
觀惠施十事,蓋異于辯者矣。
本事有十,約之則四,四又為三。
一事:“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又曰:“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此故為自忤以見趣也。
大未有不可斥,小未有不可分,雖無利器緻之,校以算術可知也。
諸在形者,至小為點,白蘿門書謂之頻度A51。
引點以為線,謂之佉A51。
比線以為面,謂之娑摩角那A51。
倍面以為體,謂之滃伽A51。
點者,非自然生,猶面之積已。
故因而小之,點複為體,謂之小一可也,點複可析,累下而點無盡,以為無内非也。
因而巨之,體複為點,謂之大一可也;體複可倍,累上而體無盡,以為無外非也。
今夫言極微者,順世勝論以為無方分。
無方分者,謂之因量極微。
極微著見為子微,以為有方分。
有方分者,謂之果色極微。
(前者今通言原子,後者今通言分子)果色極微,書之所謂小一也。
因量極微,書之所謂無厚也。
浮屠難之曰:誠無方分,日光照柱,何故一端有蔭,承光發影?必有方分明矣。
有方分者則有上下四極,是為六際。
一不為六,六不為一,以六為一,不可。
(約《瑜伽師地論》《佛性論》《成唯識論》說。
)惠施固知之,言無厚不可積,又稱其大千裡。
不可積者,尚無杪忽,安得千裡哉!要以算術析之,無至小之倪,故尺度無所起。
于無度立有度,是度為幻。
度為幻,即至大與至小無擇,而千裡與無厚亦無擇。
白蘿門書道瓢末A51之空。
與特蘿骠A51之實相受。
(瓢末,今此為空間真空。
特蘿骠,今此為實。
)瓢末分寸刂節度不可量,故特蘿骠分寸刂節度亦不可量。
若畫工為圖矣,分間布白,雜采調之,使無高下者而有高下,使無窐突者視之窐突。
故曰天與地卑(卑借為比)。
山與澤平,是分齊廢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是方位廢也。
南方無窮而有窮,是有際無際一也。
連環可解,是有分無分均也。
二事:“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諸言時者,有過去、見在
本其有名,故與天地合。
浮屠志之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随順。
(《大乘起信論》)而莊周亦謂之大順。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謂之合喙鳴,覺者之言與不覺者之言,非有異也。
浮屠有言,希有陀羅尼者,過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
所以者何?此法平等,無高無下無入無出,無一文字從外而入,無一文字從内而出,無一文字駐此法中,亦無文字共相見者。
(《大般若經》五百七十二)故曰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矣。
雖假設泰初者,亦随順言說己。
彼物不生,彼理不成,烏得有泰初?夫未成乎心,無是非。
(《齊物論》)未成乎心,亦不得有今故。
故曰天籁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
旦莫得此,其所由以生。
(《齊物論》)知旦莫之所生,起于人心分理,至矣!不可以加矣! 為說者曰:有一有德有命有物有形,皆因與果也,有因果者必有第次,時若未生,何由以施因果?浮屠小乘通之曰:諸法于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
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
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曆位有異,而籌體無異。
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名,而體無别,以依作用立三世别。
(《大毗婆沙論》七十七)此謂以作用故有時,非以時故有作,猶不決。
大乘通之曰:因與果者,如稱兩頭,氐印時等。
(《成唯識論》)今物在衡一端,一端重故俛,俛故彼一端仰。
以此俛故彼仰,俛者為因,仰者為果。
然俛仰非異時,故雖無時而有因果,謂之恒轉。
恒者不斷,轉者不常。
夫世人亂于喑意之物、強陽之氣,不知其反。
聖人者,兼愛之,故兼覺之。
雖然,宇之所際,宙之所極,有窮則可盡,無窮則不可盡,有窮無窮未可知,則可盡不可盡未可知,而必人之可盡愛也,悖。
墨子釋之,以為無窮不害兼(《經說》上下)。
其義不究。
故設未有天地之問。
由第一義計之,無古無今無始無終,三世者非實有也。
由世俗計之,古猶今也。
時不盡,故聖人之愛人終無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知北遊》)。
浮屠所謂攝化衆生盡于未來(《大乘起信論》)。
雖然,莊周方内之聖哲也。
因任自然,惟恒民是适,不務超越,不求離系,故曰若人之形,萬化而未始有盡,樂不勝計。
(《知北遊》)雖足以斥神仙輕生死。
若流轉無極何?此亦莊周之所短也。
惠施曆物之意,莊周曰: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又毀其徒,謂之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觀其所述,惠施持十事,辯者與惠施相應,持二十一事(《天下》)。
辯者之言,獨有飛鳥、镞矢、尺捶之辯,察明當人意,目不見、指不至、輪不蹍地亦幾矣。
其他多失倫。
夫辯說者,務以求真,不以亂俗也,故曰“狗無色”可,雲“白狗黑”則不可。
名者,所以召實,非以名為實也,故曰析狗至于極微則無狗可,雲“狗非犬”則不可。
觀惠施十事,蓋異于辯者矣。
本事有十,約之則四,四又為三。
一事:“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又曰:“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此故為自忤以見趣也。
大未有不可斥,小未有不可分,雖無利器緻之,校以算術可知也。
諸在形者,至小為點,白蘿門書謂之頻度A51。
引點以為線,謂之佉A51。
比線以為面,謂之娑摩角那A51。
倍面以為體,謂之滃伽A51。
點者,非自然生,猶面之積已。
故因而小之,點複為體,謂之小一可也,點複可析,累下而點無盡,以為無内非也。
因而巨之,體複為點,謂之大一可也;體複可倍,累上而體無盡,以為無外非也。
今夫言極微者,順世勝論以為無方分。
無方分者,謂之因量極微。
極微著見為子微,以為有方分。
有方分者,謂之果色極微。
(前者今通言原子,後者今通言分子)果色極微,書之所謂小一也。
因量極微,書之所謂無厚也。
浮屠難之曰:誠無方分,日光照柱,何故一端有蔭,承光發影?必有方分明矣。
有方分者則有上下四極,是為六際。
一不為六,六不為一,以六為一,不可。
(約《瑜伽師地論》《佛性論》《成唯識論》說。
)惠施固知之,言無厚不可積,又稱其大千裡。
不可積者,尚無杪忽,安得千裡哉!要以算術析之,無至小之倪,故尺度無所起。
于無度立有度,是度為幻。
度為幻,即至大與至小無擇,而千裡與無厚亦無擇。
白蘿門書道瓢末A51之空。
與特蘿骠A51之實相受。
(瓢末,今此為空間真空。
特蘿骠,今此為實。
)瓢末分寸刂節度不可量,故特蘿骠分寸刂節度亦不可量。
若畫工為圖矣,分間布白,雜采調之,使無高下者而有高下,使無窐突者視之窐突。
故曰天與地卑(卑借為比)。
山與澤平,是分齊廢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是方位廢也。
南方無窮而有窮,是有際無際一也。
連環可解,是有分無分均也。
二事:“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諸言時者,有過去、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