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見
關燈
小
中
大
後二無同時俱覺。
今人既不知有阿羅耶識,又不知有五識,獨以意識擅識之名。
無五識身而意識可以同時俱覺,宜其困于辭說矣。
)莊周亦雲,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
(《外物》)遊者,旌旗之流。
流雖多,一屬于縿,謂之天遊。
指縿以拟阿羅耶,指流以拟六識。
無阿羅耶,則六根六識相紛,斯執藏之說已。
凡意之起,有定中獨頭意識者,有散位獨頭意識者,有夢中獨頭意識者,有明了意識者,有亂意識者。
(獨頭意識,謂不與五識俱轉。
明了意識、亂意識,即與五識俱轉。
)夢中獨頭意識,書之所謂夢也。
散位獨頭意識,書之所謂謀與自行也。
心也者,出令而無所受令,故有自禁自使自奪自取自行自止(《解蔽》)。
當其自使,則有所慮畫會計,謂之謀。
偷而不自使,又不自禁,如縱猿之在林者,動躁不息,處則思佚蕩,手足蠕蠕無所制,謂之自行(按此即近人所謂盲動、直動)。
然而阿羅耶識善了别(《成唯識論》)。
意識有以夢劇亂,是則無亂(按荀子言心,兼阿羅耶意識。
此則其未析處)。
彼以阿羅耶識為依,足以知道。
馬鳴有言:心真如相,示大乘體,心生滅相,示大乘自體相用。
(《大乘起信論》)此之謂也。
故曰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作之則将須道者之虛。
虛則入,将事道者之壹。
壹則盡,将思道者之靜。
靜則察。
(《解蔽》。
舊有誤,從《讀書雜志》校。
)作之者,彼意識也。
意識有枝有傾有貳,不恒虛壹靜。
能虛壹靜,若則足以體道。
(按道者即道,猶之言道體耳。
《雜志》以道者為道人,非是。
) 孫卿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
(《正名》)其能知八識者矣。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生(此句性字生字,舊誤倒)。
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
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僞。
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僞。
(《正名》)心者,兼阿羅耶與意識。
性者為末那。
末那有覆。
(《成唯識論》)執我以起慢,謂之惡之本。
故曰性惡而心非惡,非惡故為道工宰。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斷性則無生(即釋氏所謂斷四煩惱也)。
不然,則有禮義法度化性而起僞者,使我見伏,弗能使我見斷。
(按孫卿言性,指生之所以然者,故謂之惡。
世人言性無善無惡者,即以心體為性。
由其所指之性有異,故立說有殊,其實非有異也。
言性善者則反矣。
)持世之言徼諸此,陳義則高,經事則庳。
此亦孫卿之所短也。
莊周說萬物之聚散,始于黜帝,中于緣生,卒于斷時。
黜帝者,先徼諸物。
故曰言之所盡,知之所止,極物而已。
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廢,不原其所起,此議之所止。
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在物一曲,夫胡為于大方。
(《則陽》)莫為者,萬物皆自生。
或使者,本諸造物。
萬物,物也,造物者非物邪?孰指尺之者?無指尺則無驗,是狂舉也。
造物者物邪?且複有造之者,如是則無窮。
故言有帝者兩不立,烏不日黔而黑,鹄不日浴而白,無因之論(按印度無因論師,亦言孔雀種種缬目光明可愛,皆自然生),所以黜帝也。
推而極之,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環,莫得其倫(《寓言》),則萬物皆遞化矣。
(此即達爾文生物進化之說,亦近數論細身輪轉之說。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遊》),則萬物皆輪轉矣。
(此即輪回之說。
白蘿門、莊子、柏剌圖皆同,非獨釋氏也)。
然則權說以黜帝也,未能過物,故設有待之對。
仲尼曰:萬物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
(《田子方》)景之谕罔兩曰: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吾待蛇蚹蜩翼耶?(《齊物論》)彼其有待,浮屠謂之十二緣生。
緣生始無明,卒之生死。
然無明複由生時覆障,從是尋責始生。
以後異熟責前異熟,異熟之初不可盡,所待亦與為不可盡。
待可疑也,故曰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
(《寓言》)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萬論若兔角牛翼矣。
是故為設泰初。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
德至同于初。
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天地》)則此言德者如也,雖物亦如也。
如不自生,于如而有無明,自視若兩,是故有所得而生矣。
浮屠謂之共無明。
有所得是故有分,浮屠謂之不共無明。
有分為物,是故有理,浮屠謂之界,亦曰種子,依阿羅耶,若惡叉聚。
(本《成唯識論》)地水火風空時方我,皆界也。
然則有德有分,未有時也。
物生成理則有時。
案始有相,相又有名,謂之喙鳴。
名者,聲之音均诎曲。
(《成唯識論》)以是命相,若終古無名者,即道無由以
今人既不知有阿羅耶識,又不知有五識,獨以意識擅識之名。
無五識身而意識可以同時俱覺,宜其困于辭說矣。
)莊周亦雲,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
(《外物》)遊者,旌旗之流。
流雖多,一屬于縿,謂之天遊。
指縿以拟阿羅耶,指流以拟六識。
無阿羅耶,則六根六識相紛,斯執藏之說已。
凡意之起,有定中獨頭意識者,有散位獨頭意識者,有夢中獨頭意識者,有明了意識者,有亂意識者。
(獨頭意識,謂不與五識俱轉。
明了意識、亂意識,即與五識俱轉。
)夢中獨頭意識,書之所謂夢也。
散位獨頭意識,書之所謂謀與自行也。
心也者,出令而無所受令,故有自禁自使自奪自取自行自止(《解蔽》)。
當其自使,則有所慮畫會計,謂之謀。
偷而不自使,又不自禁,如縱猿之在林者,動躁不息,處則思佚蕩,手足蠕蠕無所制,謂之自行(按此即近人所謂盲動、直動)。
然而阿羅耶識善了别(《成唯識論》)。
意識有以夢劇亂,是則無亂(按荀子言心,兼阿羅耶意識。
此則其未析處)。
彼以阿羅耶識為依,足以知道。
馬鳴有言:心真如相,示大乘體,心生滅相,示大乘自體相用。
(《大乘起信論》)此之謂也。
故曰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作之則将須道者之虛。
虛則入,将事道者之壹。
壹則盡,将思道者之靜。
靜則察。
(《解蔽》。
舊有誤,從《讀書雜志》校。
)作之者,彼意識也。
意識有枝有傾有貳,不恒虛壹靜。
能虛壹靜,若則足以體道。
(按道者即道,猶之言道體耳。
《雜志》以道者為道人,非是。
) 孫卿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
(《正名》)其能知八識者矣。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生(此句性字生字,舊誤倒)。
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
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僞。
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僞。
(《正名》)心者,兼阿羅耶與意識。
性者為末那。
末那有覆。
(《成唯識論》)執我以起慢,謂之惡之本。
故曰性惡而心非惡,非惡故為道工宰。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斷性則無生(即釋氏所謂斷四煩惱也)。
不然,則有禮義法度化性而起僞者,使我見伏,弗能使我見斷。
(按孫卿言性,指生之所以然者,故謂之惡。
世人言性無善無惡者,即以心體為性。
由其所指之性有異,故立說有殊,其實非有異也。
言性善者則反矣。
)持世之言徼諸此,陳義則高,經事則庳。
此亦孫卿之所短也。
莊周說萬物之聚散,始于黜帝,中于緣生,卒于斷時。
黜帝者,先徼諸物。
故曰言之所盡,知之所止,極物而已。
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廢,不原其所起,此議之所止。
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在物一曲,夫胡為于大方。
(《則陽》)莫為者,萬物皆自生。
或使者,本諸造物。
萬物,物也,造物者非物邪?孰指尺之者?無指尺則無驗,是狂舉也。
造物者物邪?且複有造之者,如是則無窮。
故言有帝者兩不立,烏不日黔而黑,鹄不日浴而白,無因之論(按印度無因論師,亦言孔雀種種缬目光明可愛,皆自然生),所以黜帝也。
推而極之,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環,莫得其倫(《寓言》),則萬物皆遞化矣。
(此即達爾文生物進化之說,亦近數論細身輪轉之說。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遊》),則萬物皆輪轉矣。
(此即輪回之說。
白蘿門、莊子、柏剌圖皆同,非獨釋氏也)。
然則權說以黜帝也,未能過物,故設有待之對。
仲尼曰:萬物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
(《田子方》)景之谕罔兩曰: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吾待蛇蚹蜩翼耶?(《齊物論》)彼其有待,浮屠謂之十二緣生。
緣生始無明,卒之生死。
然無明複由生時覆障,從是尋責始生。
以後異熟責前異熟,異熟之初不可盡,所待亦與為不可盡。
待可疑也,故曰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
(《寓言》)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萬論若兔角牛翼矣。
是故為設泰初。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
德至同于初。
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天地》)則此言德者如也,雖物亦如也。
如不自生,于如而有無明,自視若兩,是故有所得而生矣。
浮屠謂之共無明。
有所得是故有分,浮屠謂之不共無明。
有分為物,是故有理,浮屠謂之界,亦曰種子,依阿羅耶,若惡叉聚。
(本《成唯識論》)地水火風空時方我,皆界也。
然則有德有分,未有時也。
物生成理則有時。
案始有相,相又有名,謂之喙鳴。
名者,聲之音均诎曲。
(《成唯識論》)以是命相,若終古無名者,即道無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