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見
關燈
小
中
大
九流皆言道。
道者彼也,能道者此也。
白蘿門書謂之陀爾奢那,11。
此則言見。
自宋始言道學(理學、心學,皆分别之名),今又通言哲學矣。
道學者,局于一家。
哲學者,名不雅故,搢紳先生難言之。
孫卿曰:慎子有見于後,無見于先;老子有見于诎,無見于信;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
(《天論》)故予之名曰見者,是蔥嶺以南之典言也。
見無符驗,知一而不通類,謂之蔽(釋氏所謂倒見見取)。
誠有所見,無所凝滞,謂之智(釋氏所謂正見見谛)。
自縱橫陰陽以外,始征藏史,至齊稷下,晚及韓子,莫不思湊單微,斟酌飽滿。
天道恢恢,所見固殊焉。
旨遠而辭文,言有倫而思循紀,皆本其因,不以武斷。
今之所準,以浮屠為天樞,往往可比合。
然自雒、閩諸師,比物儒書,傅之大乘,卒其所拟儀者,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象,如不可象。
世又愈衰,文儒皆巧诋之曰:是固不可以合!夫終日之言,必有聖之法;百發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
自馬鳴、無著皆人也,而九流亦人也,以人言道,何故不可合?有盈蝕而已矣。
夫其俴者,印度諸文學,始有地水火風諸師,希臘放焉。
希臘自闼利史明萬物皆成于水,中夏初著書者即《管子》。
《管子》亦雲:水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集于天地,藏于萬物,産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
(《水地》) 夫其簡者,莫不曰道不可卷握視聽,不可有,不可言也。
浮屠雖至精,其言何擇? 俴且簡者即有同。
博約淖微之論,甯一切異耶?要舉封界,言心莫眇于孫卿,言因莫遠于莊周,言物莫微于惠施。
(列子所言,亦往往有合。
然其書,疑漢末人依附劉向《叙錄》為之,故今不舉。
) 孫卿曰: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志也者,藏也。
然而有所謂虛。
不以己藏害所将受謂之虛。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
異也者,同時兼知之。
同時兼知之,兩也。
然而有所謂一。
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卧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
然而有所謂靜。
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解蔽》)。
藏者,瑜伽師所謂阿羅耶識。
(此從真谛譯。
真谛又譯阿梨耶,玄奘則譯阿賴耶。
今審其音,以阿羅耶為正。
本作A51玄奘譯義為藏識。
校其名相,亦可言處,亦可言藏。
當此土區宇之義。
如山名希鬕羅耶,A51希摩為雪。
阿羅耶為處合之為希鬕羅耶,譯言雪處,亦得譯為雪藏。
又凡人所居室,并以阿羅耶名。
)謂其能藏所藏執藏,持諸種,故為能藏矣;受諸熏,故為所藏矣;任諸根故為執藏矣。
若圜府然。
鑄子母之錢以逮民,民入稅,複以其錢效之圜府。
圜府握百貨輕重,使無得越,故謂之藏。
能藏所藏,書之所謂志也(志即記志之志)。
而藏識者無覆(《成唯識論》)。
無覆故不以己藏害所将受。
異者,瑜伽師所謂異熟。
異熟有三。
孫卿之言,當異類而熟也,以藏識持諸種,引以生果,名異熟識,而六識名異熟生。
異類而熟,官有五根,物有五塵,故知而有異。
凡人之知,必有五遍行境,謂之觸、作意、受、想、思。
(解見《原名》)五遍行者,與阿羅耶識相應。
當其觸受,色聲香味觸,可以同時兼知也。
驗之燕遊飲食者,持觞以手,歠之口,臭之鼻,外接技樂歌兒,物其儀容,聞其奏誦,則耳目兼役之。
五者輻湊以至于前,五官同時當簿其物,雖異受,大領錄之者意識也。
内即依于阿羅耶識不愆期會,與之俱轉,故曰不以夫一害此一。
(《瑜伽師地論》五十一雲:雲何建立阿賴耶識與轉識等?俱轉轉相,謂阿賴耶識,或于一時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
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
若無心位,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緣阿賴耶識以為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
或于一時與二俱轉,謂末那及意識。
或于一時與三俱轉,謂五識,身随一轉時。
或于一時與四俱轉,謂五識身随二轉時。
或時乃至與七俱轉,謂五識身和合轉時。
如諸心所法,雖諸心所法性無有差别,然相異故,于一身中一時俱轉,互不相違,如是阿賴耶識與俱轉識,于一身中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
又如于一瀑流,有多波浪一時而轉,互不相違。
又如于一清淨鏡面,有多影像一時而轉,互不相違。
如是于一阿賴耶識,有多轉識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
又如一眼識,于一時間,于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色相,或于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色相,如眼識于衆色。
如是耳識于衆聲,鼻識于衆香,舌識于衆味,亦爾。
又如身識,或于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觸相。
如是分别意識,于一時間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種種境相,當知道理亦不相違。
按五遍行境,要至想位,方有時期先後,同時不得容兩想矣。
觸作意受,同時得容種種諸覺。
非特阿羅耶識為然,即在意識亦爾。
今世言心理學者,于此多不能解。
不悟五遍行境,前三如面。
意識與五識偕行,後二如線,獨任意識。
故前三有同時俱覺,
道者彼也,能道者此也。
白蘿門書謂之陀爾奢那,11。
此則言見。
自宋始言道學(理學、心學,皆分别之名),今又通言哲學矣。
道學者,局于一家。
哲學者,名不雅故,搢紳先生難言之。
孫卿曰:慎子有見于後,無見于先;老子有見于诎,無見于信;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
(《天論》)故予之名曰見者,是蔥嶺以南之典言也。
見無符驗,知一而不通類,謂之蔽(釋氏所謂倒見見取)。
誠有所見,無所凝滞,謂之智(釋氏所謂正見見谛)。
自縱橫陰陽以外,始征藏史,至齊稷下,晚及韓子,莫不思湊單微,斟酌飽滿。
天道恢恢,所見固殊焉。
旨遠而辭文,言有倫而思循紀,皆本其因,不以武斷。
今之所準,以浮屠為天樞,往往可比合。
然自雒、閩諸師,比物儒書,傅之大乘,卒其所拟儀者,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象,如不可象。
世又愈衰,文儒皆巧诋之曰:是固不可以合!夫終日之言,必有聖之法;百發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
自馬鳴、無著皆人也,而九流亦人也,以人言道,何故不可合?有盈蝕而已矣。
夫其俴者,印度諸文學,始有地水火風諸師,希臘放焉。
希臘自闼利史明萬物皆成于水,中夏初著書者即《管子》。
《管子》亦雲:水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集于天地,藏于萬物,産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
(《水地》) 夫其簡者,莫不曰道不可卷握視聽,不可有,不可言也。
浮屠雖至精,其言何擇? 俴且簡者即有同。
博約淖微之論,甯一切異耶?要舉封界,言心莫眇于孫卿,言因莫遠于莊周,言物莫微于惠施。
(列子所言,亦往往有合。
然其書,疑漢末人依附劉向《叙錄》為之,故今不舉。
) 孫卿曰: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志也者,藏也。
然而有所謂虛。
不以己藏害所将受謂之虛。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
異也者,同時兼知之。
同時兼知之,兩也。
然而有所謂一。
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卧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
然而有所謂靜。
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解蔽》)。
藏者,瑜伽師所謂阿羅耶識。
(此從真谛譯。
真谛又譯阿梨耶,玄奘則譯阿賴耶。
今審其音,以阿羅耶為正。
本作A51玄奘譯義為藏識。
校其名相,亦可言處,亦可言藏。
當此土區宇之義。
如山名希鬕羅耶,A51希摩為雪。
阿羅耶為處合之為希鬕羅耶,譯言雪處,亦得譯為雪藏。
又凡人所居室,并以阿羅耶名。
)謂其能藏所藏執藏,持諸種,故為能藏矣;受諸熏,故為所藏矣;任諸根故為執藏矣。
若圜府然。
鑄子母之錢以逮民,民入稅,複以其錢效之圜府。
圜府握百貨輕重,使無得越,故謂之藏。
能藏所藏,書之所謂志也(志即記志之志)。
而藏識者無覆(《成唯識論》)。
無覆故不以己藏害所将受。
異者,瑜伽師所謂異熟。
異熟有三。
孫卿之言,當異類而熟也,以藏識持諸種,引以生果,名異熟識,而六識名異熟生。
異類而熟,官有五根,物有五塵,故知而有異。
凡人之知,必有五遍行境,謂之觸、作意、受、想、思。
(解見《原名》)五遍行者,與阿羅耶識相應。
當其觸受,色聲香味觸,可以同時兼知也。
驗之燕遊飲食者,持觞以手,歠之口,臭之鼻,外接技樂歌兒,物其儀容,聞其奏誦,則耳目兼役之。
五者輻湊以至于前,五官同時當簿其物,雖異受,大領錄之者意識也。
内即依于阿羅耶識不愆期會,與之俱轉,故曰不以夫一害此一。
(《瑜伽師地論》五十一雲:雲何建立阿賴耶識與轉識等?俱轉轉相,謂阿賴耶識,或于一時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
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
若無心位,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緣阿賴耶識以為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
或于一時與二俱轉,謂末那及意識。
或于一時與三俱轉,謂五識,身随一轉時。
或于一時與四俱轉,謂五識身随二轉時。
或時乃至與七俱轉,謂五識身和合轉時。
如諸心所法,雖諸心所法性無有差别,然相異故,于一身中一時俱轉,互不相違,如是阿賴耶識與俱轉識,于一身中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
又如于一瀑流,有多波浪一時而轉,互不相違。
又如于一清淨鏡面,有多影像一時而轉,互不相違。
如是于一阿賴耶識,有多轉識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
又如一眼識,于一時間,于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色相,或于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色相,如眼識于衆色。
如是耳識于衆聲,鼻識于衆香,舌識于衆味,亦爾。
又如身識,或于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觸相。
如是分别意識,于一時間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種種境相,當知道理亦不相違。
按五遍行境,要至想位,方有時期先後,同時不得容兩想矣。
觸作意受,同時得容種種諸覺。
非特阿羅耶識為然,即在意識亦爾。
今世言心理學者,于此多不能解。
不悟五遍行境,前三如面。
意識與五識偕行,後二如線,獨任意識。
故前三有同時俱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