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

關燈
故拟之以端。

    次以喻體,喻體通故謂之大故(猶今人譯為大前提者),此凡所作,體也,彼聲所作,節也,故拟以見之成見(上見謂體,下見謂節)。

    因不與宗相剀切,故曰有之不必然。

    無因者,宗必不立,故曰無之必不然。

    喻體次因以相要束,其宗必成,故曰有之必然。

     驗墨子之為量,固有喻體無喻依矣。

    何者?萬物無慮有同品,而奇觚者或無同品,以無同品則無喻。

    《墨經》曰:不可偏去而二,說在見與俱,一與二,廣與修。

    (《經下》。

    修,舊誤循。

    )諸有形者,廣必有修,修亦必有廣矣。

    雲線有長無廣者,形學之亂(謂《幾何原本》,此語彌兒嘗駁之)。

    墨子知其不偏去,侻也,固有有修無廣者矣。

    騁而往,不彭亨而及,招搖無盡,不以針鋒鳥翮之寬據方分,此之謂時。

    今欲成時之有修無廣也,即無同品。

    雖然,若是者,豈直無喻依,固無喻體。

    (如雲:凡有直往無旁及者,必有修無廣。

    時是直往無旁及者,故時有修無廣。

    然除時以外,更無有直往無旁及者。

    心量生滅,亦有旁延之境,乃至君統世系,不計旁及之處則可,不得謂無旁及。

    故初句喻體即不可說。

    )喻依者,以檢喻體而制其款言。

    因足以攝喻依,謂之同品定有性。

    負其喻依者,必無以因為也,謂之異品遍無性。

    (并取《因明論》說)大秦與墨子者,其量皆先喻體後宗。

    先喻體者無所容喻依,斯其短于因明。

     立量者,常則也,有時不可用三支。

    若《墨經》之駁仁内義外曰:仁,愛也;義,利也。

    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

    愛利不相為外内,所愛利亦不相為外内。

    其為仁内也,義外也,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也,若左目出右目入。

    (《經說下》)此以三支則不可說也。

     破人者,有違宗,有同彼,有勝彼(《大毗婆沙論》二十七所說),亦無所用三支。

    何謂違宗?彼以物有如種極微也(如種極微,今稱原子),而忌言人有庵摩羅識,因言無相者無有(此即近世唯物論說。

    無相,謂色聲香味觸皆不可得,非徒無形無色而已)。

    诘之曰:如種極微有相不?則解矣。

    何謂同彼?彼以異域之政可法也,古之政不可法,因言時異俗異,胡可得而法。

    诘之曰:地異俗異,可得法不?則解矣。

    何謂勝彼?彼以世多窕言也,謂言皆妄。

    诘之曰:是言妄不?則解矣。

    《墨經》曰:以言為盡悖。

    悖,說在其(舊誤倒)言。

    (《經下》)此謂勝彼破也。

     為說者曰。

    三支不足以原物。

    故曰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濕之則為幹;金柔錫柔,合兩柔則為剛,燔之則為淖。

    或濕而幹,或燔而淖,類固不必可推知也。

    凡以說者,不若以親。

    (案近世主經驗之論理學家多持此說。

    ) 自智者觀之,親亦有绌。

    行旅草次之間,得被發魌頭而魃服者,此親也。

    信目之谛,疑目之眩,将在說矣。

    眩人召圜案,圜案自垣一方來,即種瓜瓠,蔭未移,其實子母鈎帶,千人見之,且剖食之,親以目以口則信,說以心意則不信。

    遠視黃山,氣皆青,俯察海波,其白皆為蒼,易位視之而變。

    今之親者,非昔之親者。

    《墨經》曰:法同則觀其同,法異則觀其宜。

    (《經上》)親有同異,将以說觀其宜,是使親诎于說也。

    原物之質,聞不若說,說不若親。

    今有聞火浣布者,目所未睹,體所未禦,以說又無類,因謂無火浣布,則人莫不然,謂之蔽锢。

    《墨經》曰:知其所以不知(“以”字當為羨文),說在以名取。

    (《經下》)此乃使親說交诎于聞也。

     凡原物者,以聞說親相參伍。

    參伍不失,故辯說之術奏。

    未其參伍,固無所用辯說。

    且辯說者,假以明物,誠督以律令則敗。

     夫主期驗者任親,亟親之而言成典,持以為矩。

    矩者,曰:盡,莫不然也,必,不已也。

    (《墨經上》)而世未有盡驗其然者,則必之說廢。

    今言火盡熱,非能遍拊天下之火也。

    拊一方之火,而因言凡火盡熱,此為逾其所親之域。

    雖以術得熱之成火,所得火猶不遍。

    以是言凡火盡熱,悖。

    《墨經》通之曰:無窮不害兼,說在盈否知;不知其數而知其盡也,說在明者。

    (《經下》)則此言盡然不可知,比量成而試之。

    信多合者,則比量不惑也。

    若是,言凡火盡熱者,以為宗則不悖,以為喻體猶悖。

    (宗者,所以測未來。

    故雖言凡火盡熱無害。

    喻體者,據已往之成效言之。

    已往未嘗遍驗天下之火,則言凡火盡熱,為逾其所驗之境。

    )言必有明日者,以昨往有今,以參昨往盡有今,拟儀之也。

    物固有斷,則昨或不斷,而今或斷。

    言必有明日者,是猶言人必有子姓,以說不比,以親即無征。

    是故主期驗者,越其期驗。

     《墨經》說推類之難曰:此然是必然,則俱為糜(糜讀為靡)。

    《經下》及《經說下》。

    )此莊周所以操齊物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