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

關燈
之,謂之獨影。

    獨影者,知聲不緣耳,知形不緣目,故曰不當。

    不當者,不直也,是故賴名。

    曩令所受者逝,其想亦逝,即無所仰于名矣。

    此名之所以存也。

     泰始之名,有私名足也。

    思以綜之,名益多。

    故《墨經》曰:名,達、類、私。

    (經上)孫卿曰:萬物雖衆,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别名也。

    (《正名》)若則骐骝?骊為私,馬為類,畜為達,獸為别,物為共也。

    有時而欲攝舉之:叢馬曰驷,叢人曰師,叢木曰林,叢繩曰網,浮屠以為衆法聚集言論。

    (《瑜伽師地論》十六說。

    下同)孫卿曰: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

    (《正名》)人馬木繩,單矣;師驷林網,兼矣。

    有時而欲辨異舉之。

    以藥為丸,其名異,自和合起(如雀卵、茹袴、烏賊,合以為丸,其藥各殊,其丸是一)。

    以瓶為敗瓦,其名異,自碎壞起。

    以谷為便利,其名異,自轉變起。

    以金帶鈎為指環,俄以指環為金帶鈎,其名異,自加功起。

    浮屠以為非常言論。

    孫卿曰:物有同狀而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有異狀而同所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别,謂之一實。

    (《正名》)此名之所以長也。

     諸同類同情者,謂之衆同分。

    其受想同,其思同,是以有辯。

    辯所依隐有三。

    墨經曰:知、聞、說、親,名實合為。

    說曰:知,傳受之。

    聞也,方不鹠(即障字)。

    說也,身觀焉。

    親也,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

    名實偶,合也,志行,為也。

    (《經上》及《經說上》)親者,因明以為現量。

    說者,因明以為比量。

    聞者,因明以為聲量。

    (案傳受為聞,故曰聲量。

    往古之事,則征史傳,異域之狀,則察地志,皆非身所親曆,亦無術可以比知,其勢不能無待傳受。

    然印度諸宗,所甄獨在名理,故聲量唯取聖教,亦名為聖教量。

    諸宗哲學,既非一軌,各持其聖教量以為辯,則違立敵共許之律。

    故自陳那以後,獨用現量比量,而聖教量遂廢。

    若夫史傳地志,天下所公,則不得獨廢也。

    要之聖教量者,特聲量之一端。

    ) 赤白者,所謂顯色也。

    方圓者,所謂形色也。

    宮征者,所謂聲也。

    薰臭者,所謂香也。

    甘苦者,所謂味也。

    堅柔燥濕輕重者,所謂觸也。

    遇而可知,曆而可識,雖聖狂弗能易也,以為名種。

    以身觀為極,阻于方域,蔽于昏冥,縣于今昔,非可以究省也,而以其所省者,善隐度其未所省者。

    是故身有五官,官簿之而不谛審,則檢之以率。

    從高山下望冢上,木<幹谷><幹谷>若箸;日中視日,财比三寸盂,旦莫乃如徑尺銅盤;校以句股重差,近得其真也。

    官簿之而不遍,則齊之以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鼈之藏也;嘗一味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調。

    官簿之而不具,則儀之以物。

    故見角帷牆之端,察其有牛;飄風堕曲塵庭中,知其裡有釀酒者。

    其形雖隔,其性行不可隔。

    以方不障為極,有言蒼颉、隸首者,我以此其有也,彼以此其無也。

    蒼颉、隸首之形不可見,又無端兆足以拟有無,雖發冢得其骨,人盡有骨,何遽為蒼颉、隸首?親與說皆窮,征之史官故記,以傳受之為極。

    今辯者所持,說爾。

    違親與聞,其辯亦不立。

    (違于親者,因明謂之現量相違。

    違于聞者,因明謂之世間相違。

    如言冰熱火寒,此現量相違者也。

    如未至天山,而言天山無有,此世間相違者也。

    )此所以為辯者也。

     辯說之道,先是其旨,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印度之辯,初宗,次因,次喻(兼喻體、喻依)。

    大秦之辯,初喻體(近人譯為大前提),次因(近人譯為小前提),次宗。

    其為三支比量一矣。

     《墨經》以因為故。

    其立量次第,初因,次喻體,次宗,悉異印度、大秦。

    (如印度量,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凡所作者,皆是無常,喻如瓶。

    如大秦量,凡所作者皆無常,聲是所作,故聲無常。

    如墨子量,聲是所作,凡所作者皆無常,故聲無常。

    )經曰:故,所得而後成也。

    說曰: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體也若有端。

    大故,有之必無然(案“無”是羨文),若見之成見也。

    夫分于兼之謂體,無序而最前之謂端,特舉為體分二為節之謂見。

    (皆見《經上》及《經說上》。

    本雲:見,體,盡。

    說曰:見,時者,體也;二者,盡也。

    案時讀為特,盡讀為節。

    《管子·弟子職》曰:塈之高下,乃承厥火,以塈為燼。

    與此以盡為節同例。

    特舉之則為一體,分二之則為數節。

    )今設為量曰:聲是所作(因),凡所作者皆無常(喻體),故聲無常(宗)。

    初以因,因局故謂之小故(猶今人譯為小前提者),無序而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