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儒

關燈
自孟子、孫卿,多自拟以天子三公,智效一官、德征一國,則劣矣。

    而末流亦彌以嘩世取寵。

    及郦生、陸賈、平原君之徒,??歠不廉,德行亦敗,乃不如刀筆吏。

     是三科者,皆不見五經家。

    往者商瞿、伏勝、穀梁赤、公羊高、浮丘伯、高堂生諸老,《七略》格之,名不登于儒籍。

    (若孫卿書叙錄雲:韓非号韓子,又浮丘伯皆受業為名儒。

    此則韓非、浮丘并得名儒之号,乃達名矣。

    《鹽鐵論·毀學篇》雲:包丘子修道白屋之下,樂其志。

    或亦非專治經者。

    )儒者遊文,而五經家專緻。

    五經家骨鲠守節過儒者,其辯智弗如。

    (傳經之士,古文家吳起、李克、虞卿、孫卿而外,知名于七國者寡。

    儒家則孟子、孫卿、魯連、甯越皆有顯聞。

    蓋五經家不務遊說,其才亦未逮也。

    至漢則五經家複以其術取寵,本末兼隕。

    然古文家獨異是。

    古文家務求是,儒家務緻用,亦各有??。

    兼之者李克、孫卿數子而已。

    五經家兩無所當,顧欲兩據其長,《春秋斷獄》之言,遂為厲于天下。

    )此其所以為異。

    自太史公始以“儒林”題齊魯諸生,徒以潤色孔氏遺業,又尚習禮樂弦歌之音,鄉飲大射,事不違藝。

    故比而次之。

    及漢有董仲舒、夏侯始昌、京房、翼奉之流,多推五勝,又占天官風角,與鹬冠同流,草竊三科之間,往往相亂。

    晚有古文家出,實事求是,征于文不征于獻,諸在口說,雖遊、夏猶黜之。

    斯蓋史官支流,與儒家益絕矣。

     冒之達名,道、墨、名、法、陰陽、小說、詩賦、經方、本草、蓍龜、形法,此皆術士,何遽不言儒?局之類名,蹴鞠弋道近射,曆譜近數,調律近樂,猶虎門之儒所事也。

    (若以類名之儒言,趙爽、劉徽、祖恒之明算,杜夔、坑鹹、萬寶常之知樂,悉古之真儒矣。

    )今獨以傳經為儒,以私名則異,以達名類名則偏。

    要之題号由古今異。

    儒猶道矣。

    儒之名于古通為術士,于今專為師氏之守。

    道之名于古通為德行道藝,于今專為老聃之徒。

    道家之名不以題諸方技者,嫌與老氏掍也。

    傳經者複稱儒,即與私名之儒殽亂。

    (《論衡·書解篇》曰:著作者為文儒,說經者為世儒,世儒易為,文儒之業,卓絕不循,彼虛說,此實篇。

    案所謂文儒者,九流六藝太史之屬。

    所謂世儒者,即今文家。

    以此為别,似可就部。

    然世儒之稱,又非可加諸劉歆、許慎也。

    )孔子曰:今世命儒亡常,以儒相诟病。

    謂自師氏之守以外,皆宜去儒名便,非獨經師也。

     以三科悉稱儒,名實不足以相檢,則儒常相伐。

    故有理情性、陳王道,而不麗保氏,身不跨馬,射不穿劄,即與駁者,則以“窳”诟之,以“多藝”匡之;是以類名宰私名也。

    有審方圓、正書名,而不經品庶,不念烝民疾疢,即與駁者,則以“他技”诟之,以“緻遠”匡之;是以私名宰類名也。

    有綜九流齑萬物,而不一孔父,不蹩躠為仁義,即與駁者,則以“左道”诟之,以“尊師”匡之;是以私名宰達名也。

    今令術士藝人闳眇之學,皆棄捐儒名,避師氏賢者路,名喻則争自息。

    不然,儒家稱“師”,藝人稱“儒”,其馀各名其家,泛言曰“學者”。

    旁及詩賦。

    而泛言曰“文學”(文學名見《韓子》,蓋亦七國時泛稱也),亦可以無相鏖矣。

     禮樂世變易,射禦于今粗粗,無參連白矢交衢和鸾之技,獨書數仍世益精博。

    凡為學者,未有能舍是者也。

    三科雖殊,要之以書數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