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解故上

關燈
善惡自見之說)。

     《易》之十翼,為傳尚矣。

    《文言》《彖》《象》《系辭》《說卦》《序卦》《雜卦》之倫,體各有異。

    是故有通論,有驸經,有序錄,有略例,《周易》則然。

    序錄與列傳又往往相出入。

    淮南為《離騷傳》,其實序也。

    太史依之,以傳屈原。

    劉向為《别錄》,世或稱以别傳。

    其班次群籍,作者或見太史公書,則曰有列傳,明己不煩為錄也。

    通論之書,《禮記》則備。

    略例之書,《左氏》則備。

    驸經之書,則當句為釋者。

    古之為傳,異于章句。

    章句不離經而空發,傳則有異。

    左氏事多離經,公羊、穀梁二傳,亦空記“孔子生”。

    夫章句始西京,以傳比廁經下,萌芽于鄭王二師。

    自是為法,便于習讀,非古之成則。

    世人以是疑周人舊傳。

    此一蔽也。

     《管子》諸解,蓋晚周人為之,稍有記錄。

    韓非為《解老》,其義闳遠。

    凡順說前人書者,皆解之類。

    漢世說經,務以典禮斷事,視空談誠有間。

    拘文者或曰,卒哭舍故而諱新,父不名子。

    孔子曰:“鯉也死,有棺而無椁。

    ”其實未死也。

    循是以推,門人既厚葬顔回,孔子猶言“回也視予猶父”,則是顔回死複蘇也。

    魯定公名宋,孔子對哀公言“長居宋”,則是定公不薨也。

    其蔽一矣。

    或以經記散言,謂之典常,征天子駕六者,傅之時乘六龍。

    循是以推,“載鬼一車”,則可以傅既葬反虞之禮。

    軍行載社及遷廟主,亦自《易》著之也。

    其蔽二矣。

    或以古今名号不同而疑《爾雅》。

    太史公曰“張骞窮河原”,惡睹所謂昆侖乎?循是以推,異國人聞有漢,亦将曰惡睹所謂虞夏商周也。

    其蔽三矣。

     察漢世所為蔽者,今或無有。

    所起新例,式古訓,合句度,多騰掉漢師上。

    亦往往有不周。

    發詞例者,謂俪語則詞性同,其可以去诘诎不調者矣。

    汰甚則以高文典冊,下拟唐宋文牒之流。

    案《書·呂刑》曰:“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墨子》說之曰:“能擇人而敬刑,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可及也。

    ”(《尚賢》下篇。

    三非字皆作不。

    何擇非人,又作何擇否人。

    以否為不,今誤為言字。

    )此豈詞例之常耶?嘗試議乎其将。

    《曲禮》曰:“坐如屍,立如齊。

    ”一言實,一言業,性不得均。

    《素問》曰:“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上古天真論》)三語皆一往如律。

    獨能言登天,均調有異。

    斯固言之變也。

    言雖同,事有不得比者。

    《鹖冠子》曰:“天道先貴覆者,地道先貴載者,人道先貴事者,酒保先貴食者。

    ”(《天則篇》)是言酒保,甯與三才之道等夷乎?《莊子》曰:“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斫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三語皆質,斫雲膠雲,則取譬以相成。

    是皆詞例所不能均。

    滞于言者,睹《小雅》言“維矣”,必耦之曰:螽維魚矣。

    滞于事者,睹《秦風》言“有條”、“有梅”,必耦之曰有杞有棠。

    此一蔽也。

     明虛數者,若九天九死之輩,知其文飾無實事(此汪中《釋三九》之說。

    汪氏亦本于《論衡》。

    《論衡·儒增篇》雲:孔子至不能十國,言七十國增之也;孟嘗:信陵、平原、春申好士,不過各千馀人,言其三千,增之也),亦信善矣。

    汰甚則以百姓萬國亦虛數。

    《楚語》曰:“百姓千品萬官億??。

    ”《内傳》曰:“執玉帛者萬國。

    ”今存者無數十,皆指尺名數以相推校,宜何說焉?蓋成數者,與虛數異方。

    較略之名,倜說大齊,是成數也。

    假設之言,不可參驗,是虛數也。

    漢世先師不知有成數,謂不可增減一介(如說萬國者,必分畫萬區。

    說冠者童子之數,以五六相乘六七相乘為七十二人。

    是其類)。

    今揉其枉,謂成數亦馮虛命之。

    此二蔽也。

     不增字解經者,以舊文皆自口出,增之則本語失其律度,其法不可壞矣。

    獨《詩》以四字成文,辭或割意,不可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