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解故上

關燈
校莫審于《商頌》,故莫先于《太誓》,傳莫備于《周易》,解莫辯于管、老。

     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以《那》為首(《魯語》)。

    考父為人,三命茲益恭,故托始于《那》,其輯之亂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

    ”先聖王之傳恭,猶不敢專,稱曰“自古”,古曰“在昔”,昔曰“先民”。

    恭人以是訓國子,見删定之意。

    孔子錄《詩》有四始,雅頌各得其所;删《尚書》為百篇而首《堯典》,亦善校者已。

     其次比核文字者興。

    子夏讀三豕渡河,以為己亥。

    劉向父子總治《七略》,入者出之。

    出者入之,窮其原始,極其短長。

    此即與正考父、孔子何異?辨次衆本,定異書,理訛亂,至于殺青可寫,複與子夏同流。

    故校雠之業廣矣。

    其後官府皆有圖書,亦時編次,獨王儉近劉氏。

    在野有阮孝緒,頗複出入。

    自隋以降,書府失其守,校雠之事,職諸世儒。

    其間若顔師古定五經,宋祁、曾鞏理書籍,足以審定疑文,令民不惑,斯所謂上選者。

    然于目錄徒能部次甲乙,略記梗概,其去二劉之風遠矣! 近世集《四庫》,雖對治文字猶弗能,定文之材,遏而在野。

    一以故書正新書,依準宋刊,不敢轶其上。

    其一時據舊籍,以正唐宋木石之書。

    相提而論,據舊籍者宜為甲。

    及其末流淫濫,憙依《治要》《書鈔》《禦覽》諸書以定異字。

    《治要》以下,其書亦在木,非無訛亂,據以為質。

    此一蔽也。

    前世引書,或以傳注異讀改正文。

    經典古今文既異,今文有齊魯之學,古文有南北之師,不得悉依一讀,淩雜用之。

    此二蔽也。

    段玉裁、臧庸恨之,時出匈臆,謂世所見者,悉流俗本,獨己所正為是。

    其是者誠諸師所不能駁,而亦頗有錯忤。

    然此諸家,比于在官之守、文人之錄,可謂精博矣。

    若乃總略群書之用,猶不能企。

    章學誠感概欲法劉歆,弗能卒業。

    後生利其疏通,以多識目錄為賢。

    故有略識品目,粗記次第,聞作者姓氏,知雕镂年月,不窺其篇而自以為周覽者,則摦落之為害也。

     單襄公論孫周曰:吾聞之《太誓故》曰,“朕夢協朕蔔,襲于休祥,戎商必克”(《周語》)。

    說曰:故,故事也(韋解)。

    往者宋之役薛,陳之受賜,其書皆在故府。

    楚申公得随兕之占于故記,故記者,藏在平府。

    漢亦有掌故官,其以說《詩》有故訓。

    然則先民言故,總舉之矣,有故事者,有故訓者。

    《毛詩》以外,三家亦有《魯故》《韓故》《齊後氏故》《齊孫氏故》,斯故訓之流也。

    《書》《春秋》者,記事之籍,是以有故事。

    《太誓》有故,猶《春秋》有傳。

    馬季長以《書傳》引《太誓》者,今悉無有,誠知所引在故,則可與理惑也。

    諸故事亦通言傳。

    太史公曰:孔子“序《書傳》”。

    又曰:“《書傳》《禮記》自孔氏。

    ”(《孔子世家》)明孔子序《尚書》,兼錄其傳,故棘下生得通其文。

    墨翟說武王“将事泰山隧”,此蓋《書》之經也,次引傳曰:“泰山有道曾孫周王有事,大事既獲,仁人尚作,以祗商夏蠻夷??貉,雖有周親,不若仁人,萬方有罪,維予一人。

    ”此則《書》之傳也(所引見《兼愛》中篇)。

    其引《甘誓》為《禹誓》,文亦增多(見《明鬼》下篇),明其在傳中。

    孟子對湯放桀、武王伐纣之問,即曰“于傳有之”。

    皆《書傳》也。

    婁敬引《太誓》,猶有伏生所不著者。

    敬猶習《書傳》,得征其故。

    要之,《書傳》素多族類,自孔子時已有數種,孔安國所以無記錄者,以其故傳具在,遭巫蠱未施行。

    非獨《逸書》二十四篇亡佚,雖《書傳》亦朽沒。

    伏生既異師,馬鄭亦不見禮堂舊傳,雖愈伏生,故訓則矣,言故事乃人人異端。

    世人徒守學官條教,作傳者必欲廢故事(如以左氏為不傳《春秋》者,不知傳固有載故事者也)。

    此一蔽也。

    或以專說故事,不煩起例,此二蔽也(如直書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