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年表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三
八
襄王元年
十五
十四
昭王元年
十八
五
十九
十四
九
二
十六
武王元年
二
十九
六
二十
十五
十
三
十七
二
三
二十
七
廿一
十六
十一
四
十八
三
四
廿一
八
廿二
十七
十二
五
十九
四
五
廿二
九
廿三
十八
十三
六
二十
昭王元年
六
廿三
十
廿四
十九
十四
七
廿一
二
七
廿四
十一
廿五
廿
十五
八
廿二
三
八
廿五
十二
廿六
廿一
十六
九
廿三
四
九
廿六
十三
廿七
廿二
十七
十
廿四
五
十
廿七
十四
廿八
廿三
十八
十一
廿五
六
十一
廿八
十五
廿九
廿四
十九
十二
廿六
七
十二
廿九
十六
卅
廿五
二十
十三
廿七
八
十三
卅
十七
頃襄王元年
廿六
廿一
十四
惠文王元年
九
十四
卅一
說劍篇:「趙文王喜劍」,「國衰」。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左右曰:『莊子當能』。
」釋文:「司馬彪雲:『趙文王,惠文王也,名何,武靈王子。
後莊子三百五十年』。
洞紀雲:『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王之元年』。
一雲:『案長曆推,惠文王與莊子相值,恐彪之言誤』。
悝,苦回反,太子名」。
案:秋水篇:「公孫龍問于魏牟曰」,據呂氏春秋審應覽:「趙惠王謂公孫龍曰」,又滛辭篇:「趙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孫龍」。
龍與惠文王同時。
本書載公孫龍,則莊子與惠文王正相值。
然趙世家惠文三十三年卒。
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則不名丹。
俞樾謂此是不得立者,或然與?或即長安君。
魏策有太子鳴,而魏世家惠王子唯太子申及太子赫名,亦其例。
周 楚 齊 魏 韓 趙 秦 燕 宋 十八 二 廿七 廿二 十五 二 十 十五 卅二 十九 三 廿八 廿三 十六 三 十一 十六 卅三 廿 四 廿九 昭王元年 厘王元年 四 十二 十七 卅四 廿一 五 卅 二 二 五 十三 十八 卅五 廿二 六 卅一 三 三 六 十四 十九 卅六 廿三 七 卅二 四 四 七 十五 廿 卅七 廿四 八 卅三 五 五 八 十六 廿一 卅八 廿五 九 卅四 六 六 九 十七 廿二 卅九 廿六 十 卅五 七 七 十 十八 廿三 四十 廿七 十一 卅六 八 八 十一 十九 廿四 四十一 廿八 十二 卅七 九 九 十二 廿 廿五 四十二 廿九 十三 卅八 十 十 十三 廿一 廿六 四十三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左右曰:『莊子當能』。
」釋文:「司馬彪雲:『趙文王,惠文王也,名何,武靈王子。
後莊子三百五十年』。
洞紀雲:『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王之元年』。
一雲:『案長曆推,惠文王與莊子相值,恐彪之言誤』。
悝,苦回反,太子名」。
案:秋水篇:「公孫龍問于魏牟曰」,據呂氏春秋審應覽:「趙惠王謂公孫龍曰」,又滛辭篇:「趙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孫龍」。
龍與惠文王同時。
本書載公孫龍,則莊子與惠文王正相值。
然趙世家惠文三十三年卒。
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則不名丹。
俞樾謂此是不得立者,或然與?或即長安君。
魏策有太子鳴,而魏世家惠王子唯太子申及太子赫名,亦其例。
周 楚 齊 魏 韓 趙 秦 燕 宋 十八 二 廿七 廿二 十五 二 十 十五 卅二 十九 三 廿八 廿三 十六 三 十一 十六 卅三 廿 四 廿九 昭王元年 厘王元年 四 十二 十七 卅四 廿一 五 卅 二 二 五 十三 十八 卅五 廿二 六 卅一 三 三 六 十四 十九 卅六 廿三 七 卅二 四 四 七 十五 廿 卅七 廿四 八 卅三 五 五 八 十六 廿一 卅八 廿五 九 卅四 六 六 九 十七 廿二 卅九 廿六 十 卅五 七 七 十 十八 廿三 四十 廿七 十一 卅六 八 八 十一 十九 廿四 四十一 廿八 十二 卅七 九 九 十二 廿 廿五 四十二 廿九 十三 卅八 十 十 十三 廿一 廿六 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