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學》的全部觀念或概念,它們或是程朱的,或是道家的。
這些觀念或概念,全部被這樣地看作僅僅是"有某種事物"這句話的邏輯蘊涵。
不難看出,"理"和"氣"的觀念是怎樣從"有某種事物"演繹出來的,其他的觀念也都是這樣處理的。
例如,"動"的觀念,我不是作為宇宙形成論的觀念,即宇宙的某種實際的最初的運動觀念,來處理的;而是作為形上學的觀念,蘊涵于"存在"的觀念自身之内的觀念,來處理的。
存在是一流行,是一動。
如果考慮宇宙靜的方面,我們會用道家的說法:在有物之前,必先有"有"。
如果考慮宇宙動的方面,我們會用儒家的說法:在物存在之前,必先有"動",這不過是存在的流行的另一個說法。
在我稱為圖畫式的思想中,實際上就是在想象中,人們把"有"、"動"想象為"上帝,萬物之"父"。
這一種想象的思想,使人有宗教和宇宙形成論,而不是哲學和形上學。
按照這樣的路線進行推論,我已經在《新理學》中能夠演繹出全部的中國哲學的形上學觀念,把它們結合成為一個清楚而有系統的整體。
這部書被人贊同地接受了,因為對它的評論都似乎感到,中國哲學的結構曆來都沒有陳述得這樣清楚。
有人認為它标志着中國哲學的複興。
中國哲學的複興則被人當作中華民族複興的象征。
程朱理學中,如我們在前一章 看到的,是有一定的權威主義、保守主義成分,但是在《新理學》中把這些都避開了。
按我的意見,形上學隻能知道有"理",而不知道每個"理"的内容。
發現每個"理"的内容,那是科學的事,科學要用科學的實驗的方法。
"理"自身是絕對的、永恒的,但是我們所知道的"理",作為科學的定律和理論,則是相對的,可變的。
"理"的實現,要有物質基礎。
各種類型的社會都是實現社會結構的各種"理",實現每個"理"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就是一定類型的社會的經濟基礎。
所以在曆史領域。
我相信經濟的解釋。
在《新事論》中,我應用這種解釋于中國的文化和曆史。
我也應用于本書的第二章 。
載梁義之國乃改炎宋興受周禅十八傳南北混遼于金皆稱帝太祖興國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閹
我認為,王國維在哲學中的苦惱,是由于他未能認識到,每門知識各有其自己的應用範圍。
人們不需要相信對實際作很多肯定的任何形上學學說。
它若作這樣的肯定,它就是壞的形上學,也同樣是壞的科學。
這并不意味着,好的形上學是不可信的。
這隻意味着,好的形上學是明明白白的,不需要說相信它,就像不需要說相信數學一樣。
形上學與數學、邏輯的區别,在于後二者不需要以"有某種事物"為出發點。
"有某種事物"是對實際的一個肯定,也是形上學需要作的唯一的肯定。
哲學的性質 我在《新理學》中用的方法完全是分析的方法。
可是寫了這部書以後,我開始認識到負的方法也重要,這在本書第二十一章 已經講了。
現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學的定義,我就會用悖論的方式回答:哲學,特别是形上學,是一門這樣的知識,在其發展中,最終成為"不知之知"。
如果的确如此,就非用負的方法不可。
哲學,特别是形上學,它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這幾點雖然隻是我個人意見,但是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倒是代表了中國哲學傳統的若幹方面。
正是這些方面,我認為有可能對未來的世界的哲學,有所貢獻。
往下我将就這些方面略加發揮。
哲學,和其它各門知識一樣,必須以經驗為出發點。
但是哲學,特别是形上學,又與其他各門知識不同,不同之處在于,哲學的發展使它最終達到超越經驗的"某物"。
在這個"某物"中,存在着從邏輯上說不可感隻可思的東西。
例如,方桌可感,而"方"不可感。
這不是因為我們的感官發展不完全,而是因為"方"是一"理",從邏輯上說,"理"隻可思而不可感。
在這個"某物"中,也有既不可感,而且嚴格說來,亦不可思者。
在第一章 中,我說,哲學是對于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
由于它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的"某物"。
例如,宇宙,由于它是一切存在的全體,從邏輯
這些觀念或概念,全部被這樣地看作僅僅是"有某種事物"這句話的邏輯蘊涵。
不難看出,"理"和"氣"的觀念是怎樣從"有某種事物"演繹出來的,其他的觀念也都是這樣處理的。
例如,"動"的觀念,我不是作為宇宙形成論的觀念,即宇宙的某種實際的最初的運動觀念,來處理的;而是作為形上學的觀念,蘊涵于"存在"的觀念自身之内的觀念,來處理的。
存在是一流行,是一動。
如果考慮宇宙靜的方面,我們會用道家的說法:在有物之前,必先有"有"。
如果考慮宇宙動的方面,我們會用儒家的說法:在物存在之前,必先有"動",這不過是存在的流行的另一個說法。
在我稱為圖畫式的思想中,實際上就是在想象中,人們把"有"、"動"想象為"上帝,萬物之"父"。
這一種想象的思想,使人有宗教和宇宙形成論,而不是哲學和形上學。
按照這樣的路線進行推論,我已經在《新理學》中能夠演繹出全部的中國哲學的形上學觀念,把它們結合成為一個清楚而有系統的整體。
這部書被人贊同地接受了,因為對它的評論都似乎感到,中國哲學的結構曆來都沒有陳述得這樣清楚。
有人認為它标志着中國哲學的複興。
中國哲學的複興則被人當作中華民族複興的象征。
程朱理學中,如我們在前一章 看到的,是有一定的權威主義、保守主義成分,但是在《新理學》中把這些都避開了。
按我的意見,形上學隻能知道有"理",而不知道每個"理"的内容。
發現每個"理"的内容,那是科學的事,科學要用科學的實驗的方法。
"理"自身是絕對的、永恒的,但是我們所知道的"理",作為科學的定律和理論,則是相對的,可變的。
"理"的實現,要有物質基礎。
各種類型的社會都是實現社會結構的各種"理",實現每個"理"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就是一定類型的社會的經濟基礎。
所以在曆史領域。
我相信經濟的解釋。
在《新事論》中,我應用這種解釋于中國的文化和曆史。
我也應用于本書的第二章 。
人們不需要相信對實際作很多肯定的任何形上學學說。
它若作這樣的肯定,它就是壞的形上學,也同樣是壞的科學。
這并不意味着,好的形上學是不可信的。
這隻意味着,好的形上學是明明白白的,不需要說相信它,就像不需要說相信數學一樣。
形上學與數學、邏輯的區别,在于後二者不需要以"有某種事物"為出發點。
"有某種事物"是對實際的一個肯定,也是形上學需要作的唯一的肯定。
哲學的性質 我在《新理學》中用的方法完全是分析的方法。
可是寫了這部書以後,我開始認識到負的方法也重要,這在本書第二十一章 已經講了。
現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學的定義,我就會用悖論的方式回答:哲學,特别是形上學,是一門這樣的知識,在其發展中,最終成為"不知之知"。
如果的确如此,就非用負的方法不可。
哲學,特别是形上學,它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這幾點雖然隻是我個人意見,但是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倒是代表了中國哲學傳統的若幹方面。
正是這些方面,我認為有可能對未來的世界的哲學,有所貢獻。
往下我将就這些方面略加發揮。
哲學,和其它各門知識一樣,必須以經驗為出發點。
但是哲學,特别是形上學,又與其他各門知識不同,不同之處在于,哲學的發展使它最終達到超越經驗的"某物"。
在這個"某物"中,存在着從邏輯上說不可感隻可思的東西。
例如,方桌可感,而"方"不可感。
這不是因為我們的感官發展不完全,而是因為"方"是一"理",從邏輯上說,"理"隻可思而不可感。
在這個"某物"中,也有既不可感,而且嚴格說來,亦不可思者。
在第一章 中,我說,哲學是對于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
由于它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的"某物"。
例如,宇宙,由于它是一切存在的全體,從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