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學
關燈
小
中
大
儒家用"極"字表示事物最高的理想的原型。
)至于宇宙的全體,一定也有一個終極的标準。
它是最高的,包括一切的。
它包括萬物之理的總和,又是萬物之理的最高概括。
因此它叫做"太極"。
如朱熹所說:"事事物物,皆有個極,是道理極至。
···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語類》卷九十四) 他又說:"無極,隻是極至,更無去處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沒去處。
濂溪(周敦頤——引者注)恐人道太極有形,故曰無極而太極。
是無之中有個至極之理。
"(《語類》卷九十四)由此可見,太極在朱熹系統中的地位,相當于柏拉圖系統中"善"的理念,亞力士多德系統中的"上帝"。
可是。
朱熹系統中還有一點,使他的太極比相拉圖的"善"的理念,比亞力士多德的"上帝",更為神秘。
這一點就是,照朱熹的說法,太極不僅是宇宙全體的理的概括,而且同時内在于萬物的每個種類的每個個體之中。
每個特殊事物之中,都有事物的特殊種類之理;但是同時整個太極也在每個特殊事物之中。
朱熹說:"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
"(《語類》卷一) 但是,如果萬物各有一太極;那不是太極分裂了嗎?朱熹說:"本隻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
如月在天,隻一而已。
及散在江湖,則随處而見,不可謂月已分也。
"(《語類》卷九十四) 我們知道,在柏拉圖哲學中,要解釋可思世界與可感世界的關系,解釋一與多的關系,就發生困難。
朱熹也有這個困難,他用"月印萬川"的譬喻來解決,這個譬喻是佛家常用的。
至于事物的某個種類之理,與這個種類内各個事物,關系如何;這種關系是否也可能涉及理的分裂;這個問題當時沒有提出來。
假使提出來了,我想朱熹還是會用"月印萬川"的譬喻來解決。
氣 如果隻是有"理",那就隻能有"形而上"的世界。
要造成我們這個具體的物質世界,必須有"氣",并在氣上面加上"理"的模式,才有可能。
朱熹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後有性;必禀此氣,然後有形。
"(《答黃道夫書》,《文集》卷五十八) 他又說:"疑此氣是依傍這理行。
及此氣之聚,則理亦在焉。
蓋氣則能凝結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
···若理則隻是個淨潔空闊的世界,無形迹,他卻不會造作。
氣則能醞釀凝聚生物也。
但有此氣,則理便在其中。
"(《語類》卷一)我們在這裡看出,朱熹是說出了張載可能要說而沒有說的話。
任何個體事物都是氣之凝聚,但是它不僅是一個個體事物,它同時還是某類事物的一個個體事物。
既然如此,它就不隻是氣之凝聚,而且是依照整個此類事物之理而進行的凝聚。
為什麼隻要有氣的凝聚,理也必然便在其中、就是這個原故。
關于理相對地先于氣的問題,是朱熹和他的弟子們讨論得很多的問題。
有一次他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語類》卷九十五)一個理,先于它的實例,朱熹這段話已經說得十分清楚了。
但是一般的理,是不是也先于一般的氣呢?朱熹說:"理未嘗離乎氣。
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
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語類》卷一) 另一個地方有這樣一段:"問:有是理便有是氣,似不可分先後。
曰:要之也先有理。
隻不可說今日有是理,明日卻有是氣。
也須有先後。
"(同上)從這幾段話可以看出,朱熹心中要說的,就是"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
"(同上)沒有元氣的時候。
由于理是永恒的,所以把理說成是有始的,就是謬誤的。
因此,若問先有理,還是先有氣,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意義。
然而,說氣有始,不過是事實的謬誤;說理有始,則是邏輯的謬誤。
在這個意義上,說理與氣之間有先有後,并不是不正确的。
另一個問題是:理與氣之中,哪一個是柏拉圖與亞力士多德所說的"第一推動者"?理不可能是第一推動者,因為"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
但是理雖不動,在它的"淨潔空闊的世界"中,卻有動之理,靜之理。
動之理并不動,靜之理并不靜,但是氣一"禀受"了動之理,它便動;氣一"禀受"了靜之理,它便靜。
氣之動者謂之陽,氣之靜者謂之陰。
這樣,照朱熹的說法,中國的宇宙發生論所講的宇宙兩種根本成分,就産生出來了。
他
)至于宇宙的全體,一定也有一個終極的标準。
它是最高的,包括一切的。
它包括萬物之理的總和,又是萬物之理的最高概括。
因此它叫做"太極"。
如朱熹所說:"事事物物,皆有個極,是道理極至。
···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語類》卷九十四) 他又說:"無極,隻是極至,更無去處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沒去處。
濂溪(周敦頤——引者注)恐人道太極有形,故曰無極而太極。
是無之中有個至極之理。
"(《語類》卷九十四)由此可見,太極在朱熹系統中的地位,相當于柏拉圖系統中"善"的理念,亞力士多德系統中的"上帝"。
可是。
朱熹系統中還有一點,使他的太極比相拉圖的"善"的理念,比亞力士多德的"上帝",更為神秘。
這一點就是,照朱熹的說法,太極不僅是宇宙全體的理的概括,而且同時内在于萬物的每個種類的每個個體之中。
每個特殊事物之中,都有事物的特殊種類之理;但是同時整個太極也在每個特殊事物之中。
朱熹說:"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
"(《語類》卷一) 但是,如果萬物各有一太極;那不是太極分裂了嗎?朱熹說:"本隻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
如月在天,隻一而已。
及散在江湖,則随處而見,不可謂月已分也。
"(《語類》卷九十四) 我們知道,在柏拉圖哲學中,要解釋可思世界與可感世界的關系,解釋一與多的關系,就發生困難。
朱熹也有這個困難,他用"月印萬川"的譬喻來解決,這個譬喻是佛家常用的。
至于事物的某個種類之理,與這個種類内各個事物,關系如何;這種關系是否也可能涉及理的分裂;這個問題當時沒有提出來。
假使提出來了,我想朱熹還是會用"月印萬川"的譬喻來解決。
氣 如果隻是有"理",那就隻能有"形而上"的世界。
要造成我們這個具體的物質世界,必須有"氣",并在氣上面加上"理"的模式,才有可能。
朱熹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後有性;必禀此氣,然後有形。
"(《答黃道夫書》,《文集》卷五十八) 他又說:"疑此氣是依傍這理行。
及此氣之聚,則理亦在焉。
蓋氣則能凝結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
···若理則隻是個淨潔空闊的世界,無形迹,他卻不會造作。
氣則能醞釀凝聚生物也。
但有此氣,則理便在其中。
"(《語類》卷一)我們在這裡看出,朱熹是說出了張載可能要說而沒有說的話。
任何個體事物都是氣之凝聚,但是它不僅是一個個體事物,它同時還是某類事物的一個個體事物。
既然如此,它就不隻是氣之凝聚,而且是依照整個此類事物之理而進行的凝聚。
為什麼隻要有氣的凝聚,理也必然便在其中、就是這個原故。
關于理相對地先于氣的問題,是朱熹和他的弟子們讨論得很多的問題。
有一次他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語類》卷九十五)一個理,先于它的實例,朱熹這段話已經說得十分清楚了。
但是一般的理,是不是也先于一般的氣呢?朱熹說:"理未嘗離乎氣。
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
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語類》卷一) 另一個地方有這樣一段:"問:有是理便有是氣,似不可分先後。
曰:要之也先有理。
隻不可說今日有是理,明日卻有是氣。
也須有先後。
"(同上)從這幾段話可以看出,朱熹心中要說的,就是"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
"(同上)沒有元氣的時候。
由于理是永恒的,所以把理說成是有始的,就是謬誤的。
因此,若問先有理,還是先有氣,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意義。
然而,說氣有始,不過是事實的謬誤;說理有始,則是邏輯的謬誤。
在這個意義上,說理與氣之間有先有後,并不是不正确的。
另一個問題是:理與氣之中,哪一個是柏拉圖與亞力士多德所說的"第一推動者"?理不可能是第一推動者,因為"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
但是理雖不動,在它的"淨潔空闊的世界"中,卻有動之理,靜之理。
動之理并不動,靜之理并不靜,但是氣一"禀受"了動之理,它便動;氣一"禀受"了靜之理,它便靜。
氣之動者謂之陽,氣之靜者謂之陰。
這樣,照朱熹的說法,中國的宇宙發生論所講的宇宙兩種根本成分,就産生出來了。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