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關燈
小
中
大
何人在這種場合的自然自發的反應。
人在本性上根本是善的。
因此,他固有的狀态,是心中沒有私欲的狀态,或如周敦頤說的"靜虛"狀态。
應用到行動上。
它會引起立即要救孺子的沖動,這類直覺的行動就是周敦頤所說的"動直"。
可是.如果這個人不按照他的"第一沖動"而行動,而是停下來想一想,他可能想到,這個孺子是他的仇人之子,不該救他;或者這個孺子是他的友人之子,應該救他。
不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是受"第二私念"即轉念所驅使,因而喪失了固有的靜虛狀态以及随之而有的動直狀态。
照新儒家的說法,心無欲,則如明鏡,總是能夠立即客觀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對象。
鏡的明,好比心的"明";鏡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
心無欲,則對于外來刺戟的自然反應,落實在行動上都是直的。
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視同仁,也就是"溥"。
這就是周敦頤提出的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樣: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邵雍的宇宙發生論 另一個講宇宙發生論的新儒家哲學家,要在本章提到的,是邵雍,号康節先生(1011一1077年)。
他是今河南省人。
他的宇宙發生論,雖與周敦頤的略有不同,也是由《易經》發展而來,也是利用圖解說明他的理論。
在第十八章 已經講過,漢代出現許多緯書,據說是補充原有的六經。
在《易緯》中,有所謂"卦氣"說,認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在一年中各有一段時間"用事"。
按照卦氣說,十二月的每一月,各在幾個卦的管轄之下,其中有一卦是"主卦",又名"天子卦"。
這些主卦是:複三,臨三,泰三,大壯三,央(無此字:ocr)三,乾三,(女後)三,遁三,否三,觀三,剝三,坤三。
它們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們的圖象表示出了陰陽消長之道。
在第十二章 已經講過,在這些卦中,連線代表陽,與熱聯系;斷線代表陰,與寒聯系。
複三卦五條斷線在上,一條連線在下、表示陰極陽生,是中國舊曆十一月的主卦,冬至在此月。
乾三卦是六條連線,是舊曆四月的主卦,陽達到極盛。
(女後)三卦五條連線在上,一條斷線在下,表示陽極陰生,是舊曆五月的主卦,夏至在此月。
坤三卦是六條斷線,是舊曆十月的主卦,陰達到極盛,下個月就冬至陽生。
其餘的卦表示陰陽消長的中間階段。
這十二卦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循環。
陰達到極盛,下一卦的第一天便出現陽。
陽逐步上升,一月一月地、一卦一卦地越來越盛。
一直達到極盛。
于是下一卦的第一爻又出現陰,逐步上升而達到極盛。
接着又輪到陽生,一年内的循環,各卦的循環,又重新開始。
這樣的循環是不可避免的自然進程。
要注意的是,邵雍關于宇宙的理論,進一步闡明了關于十二主卦的理論。
周敦頤是從《易傳》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辭傳·上》)這些話,演繹出他的系統。
為了說明這個過程,邵雍畫出如下的圖: 太柔 太剛 少柔 少剛 少陰 少陽 太陰 太陽 柔 剛 陰 陽 靜 動 圖的第一層或最下層,表示兩儀。
在邵雍的系統中,兩儀不是陰陽,而是動靜。
第二層,與第一層連着看,表示四象。
例如,将第二層陽下的連線,與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着看,即得四象中的陽。
這就是說,在邵雍的系統中,陽不是以一條連線"─"表示,而是以兩條一連結"="表示。
同樣地,将第二層陰下的斷線,與第一層動下的連結連着看、即得四象中的陰。
這就是說,四象中的陰不是"──"、而是"=="。
同樣地,第三層或最上層,與第二層、第一層連着看,表示八卦。
例如,将第三層太陽下的連線,與第二層陽下的連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着看,即得由三條連線組成的乾三卦。
同樣地,将第三層太陰下的斷線,與第二層陽下的連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着看,即行兌三卦。
将第三層少陽下的連線。
與第二層陽下的斷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着看,即得
人在本性上根本是善的。
因此,他固有的狀态,是心中沒有私欲的狀态,或如周敦頤說的"靜虛"狀态。
應用到行動上。
它會引起立即要救孺子的沖動,這類直覺的行動就是周敦頤所說的"動直"。
可是.如果這個人不按照他的"第一沖動"而行動,而是停下來想一想,他可能想到,這個孺子是他的仇人之子,不該救他;或者這個孺子是他的友人之子,應該救他。
不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是受"第二私念"即轉念所驅使,因而喪失了固有的靜虛狀态以及随之而有的動直狀态。
照新儒家的說法,心無欲,則如明鏡,總是能夠立即客觀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對象。
鏡的明,好比心的"明";鏡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
心無欲,則對于外來刺戟的自然反應,落實在行動上都是直的。
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視同仁,也就是"溥"。
這就是周敦頤提出的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樣: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邵雍的宇宙發生論 另一個講宇宙發生論的新儒家哲學家,要在本章提到的,是邵雍,号康節先生(1011一1077年)。
他是今河南省人。
他的宇宙發生論,雖與周敦頤的略有不同,也是由《易經》發展而來,也是利用圖解說明他的理論。
在第十八章 已經講過,漢代出現許多緯書,據說是補充原有的六經。
在《易緯》中,有所謂"卦氣"說,認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在一年中各有一段時間"用事"。
按照卦氣說,十二月的每一月,各在幾個卦的管轄之下,其中有一卦是"主卦",又名"天子卦"。
這些主卦是:複三,臨三,泰三,大壯三,央(無此字:ocr)三,乾三,(女後)三,遁三,否三,觀三,剝三,坤三。
它們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們的圖象表示出了陰陽消長之道。
在第十二章 已經講過,在這些卦中,連線代表陽,與熱聯系;斷線代表陰,與寒聯系。
複三卦五條斷線在上,一條連線在下、表示陰極陽生,是中國舊曆十一月的主卦,冬至在此月。
乾三卦是六條連線,是舊曆四月的主卦,陽達到極盛。
(女後)三卦五條連線在上,一條斷線在下,表示陽極陰生,是舊曆五月的主卦,夏至在此月。
坤三卦是六條斷線,是舊曆十月的主卦,陰達到極盛,下個月就冬至陽生。
其餘的卦表示陰陽消長的中間階段。
這十二卦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循環。
陰達到極盛,下一卦的第一天便出現陽。
陽逐步上升,一月一月地、一卦一卦地越來越盛。
一直達到極盛。
于是下一卦的第一爻又出現陰,逐步上升而達到極盛。
接着又輪到陽生,一年内的循環,各卦的循環,又重新開始。
這樣的循環是不可避免的自然進程。
要注意的是,邵雍關于宇宙的理論,進一步闡明了關于十二主卦的理論。
周敦頤是從《易傳》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辭傳·上》)這些話,演繹出他的系統。
為了說明這個過程,邵雍畫出如下的圖: 太柔 太剛 少柔 少剛 少陰 少陽 太陰 太陽 柔 剛 陰 陽 靜 動 圖的第一層或最下層,表示兩儀。
在邵雍的系統中,兩儀不是陰陽,而是動靜。
第二層,與第一層連着看,表示四象。
例如,将第二層陽下的連線,與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着看,即得四象中的陽。
這就是說,在邵雍的系統中,陽不是以一條連線"─"表示,而是以兩條一連結"="表示。
同樣地,将第二層陰下的斷線,與第一層動下的連結連着看、即得四象中的陰。
這就是說,四象中的陰不是"──"、而是"=="。
同樣地,第三層或最上層,與第二層、第一層連着看,表示八卦。
例如,将第三層太陽下的連線,與第二層陽下的連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着看,即得由三條連線組成的乾三卦。
同樣地,将第三層太陰下的斷線,與第二層陽下的連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着看,即行兌三卦。
将第三層少陽下的連線。
與第二層陽下的斷線以及第一層動下的連線連着看,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