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關燈
重新統一中國的。

    最早的新儒家,主要興趣在于宇宙發生論。

     周敦頤的宇宙發生論 第一個講宇宙發生論的新儒家哲學家是周敦頤,号濂溪先生(1017一1073年)。

    他是道州(在今湖南省)人。

    晚年住在廬山,就是第二十一章 說過的慧遠、道生講佛經的地方。

    在他以前很久,有些道教的人畫了許多神秘的圖,以圖式描繪秘傳的道,他們相信得此秘傳的人便可成仙。

    據說周敦頤得到了一張這樣的圖,他予以重新解釋。

    并修改成自己設計的圖,以表示宇宙演化過程。

    這倒不如說、是他研究和發揮了"易傳"中的觀念,再用道教的圖表示出來。

    他畫的圖名為《太極圖》,他作的解釋名為《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不必與《太極圖》對照,讀起來也很好懂。

     《太極圖說》雲:"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

    立人極焉。

    ……"(《周濂溪集》卷一) "易傳"的《系辭傳·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太極圖說》就是這個觀念的發展。

    它雖然很短,卻是朱熹(1130一1200年)的宇宙發生論的基本提綱。

    朱熹如果不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學家,也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學家之一。

    在第二十五章 将要比較詳細地講他。

     精神修養的方法 佛家的最終目的是教人怎樣成佛。

    怎樣成佛,是那個時代的人最關心的問題。

    新儒家的最終目的是教人怎樣成為儒家的聖人。

    佛家的佛與儒家的聖人,區别在于,佛必須在社會和人世間之外提高精神修養,聖人則必須在社會關系之内提高精神修養。

    中國佛學的最重要的發展,是企圖降低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質。

    禅宗說:"擔水砍柴,無非妙道。

    "說這個話,就是這個企圖接近成功了。

    但是,如我在前一章 所說的,他們沒有把這個話推到邏輯的結論,就是"事父事君,亦是妙道"。

    當然,原因也很明顯,如果他們真地這樣說,他們的教義就不是佛家的教義了,他們就不用出家了。

     怎樣成為聖人,是新儒家的主要問題之一,周敦頤的回答是"主靜",他又進一步說"主靜"就是"無欲"的狀态。

    他的第二篇主要著作是《通書》,在《通書》中可以看出,他說的"無欲",與道家和禅宗說的"無為"和"無心",是基本一樣的,可是,他用"無欲",不用"無為"、"無心",這表明他企圖撇開佛家的出世性質。

    若就這些名詞來說,"無欲"的"無",并不如"無心"的"無"那樣地概括一切。

     《通書》中說:"無欲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

    動直則公,公則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濂溪集》卷五)。

     新儒家的"欲"字常指私欲,或徑指自私。

    有時候在"欲"字前面加上"私"宇,是為了使意義更明白些。

    周敦頤這段話的意思,可以以《孟子》的一段話為例來說明,這個例子是新儒家常常引用的。

    《孟子》這段話是:"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測隐之心,非所以納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公孫醜上》)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元曾乃九族而之倫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 照新儒家的說法.孟子在這裡所描述的是,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