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關燈
小
中
大
公元589年,中國經過數世紀的分裂之後,又由隋朝(590一617年)統一起來。
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906年)取代,唐朝是一個強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
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媲美漢代,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漢代。
儒家經典占支配地位的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于622年重建起來。
62S年,唐太宗(627-649年在位)命令在太學内建孔廟;630年,他又命令學者們準備出儒家經典的官方版。
這項工作的一部分,是從前代浩繁的注釋中選出标準的注釋,再為标準注釋作疏。
然後皇帝以命令頒布這些經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學裡講授。
以這種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為國家的官方教義。
這時候,儒家表現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喪失。
經典原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滿足時代的精神興趣和需要。
道家複興和佛教傳入之後,人們變得對于形上學問題,以及我所說的超道德價值,或當時稱為性命之學的問題,比較有興趣。
我們于第四、第七、第十五等章看到,關于這些問題的讨論,在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經》中,已經不少。
可是,這些經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釋和發揮,才能解決新時代的問題。
當時盡管有皇家學者們的努力,仍然缺乏這樣的解釋和發揮。
韓愈和李翺 直到唐代的後半葉,才出了兩個人,韓愈(768-824年)與李翺(約844年卒),他們作出了真正的努力,為了回答他們當代的問題而重新解釋《大學》、《中庸》。
韓愈在其論文《原道》裡寫道:"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祥。
"(《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 李翺在《複性書》中寫的也很相似:"昔者聖人以之傳于顔子。
……子思,仲尼之孫,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傳于孟轲。
……嗚呼!性命之書雖存,學者莫能明,是放皆人于莊、列、老、釋。
不知者謂夫子之徒不足以窮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
有問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傳焉,……而缺絕廢棄不揚之道幾可以傳于時。
"(《李文公集》卷二) 這種"道統說",孟子早已說了一個大概(見《孟子·盡心下》),韓愈、李翺所說的顯然又是受到禅宗傳述的宗系的重新啟發。
禅宗的說法是,佛的心傳,經過曆代佛祖,一脈相傳,傳到弘忍和慧能。
後來新儒家的程子,也就毫不含糊地說《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朱熹《中庸章句》前言引)。
人們普遍地相信,這個道統傳到孟子,就失傳了。
可是李翺,顯然感到他自己對道統頗有了解,通過他的傳授,他也就俨然成為孟子的繼承者。
要做到這一點,成了在李翺以後的一切新儒家的抱負。
他們都接受了韓愈的道統說,并且堅持說他們自己是上承道統。
他們這樣說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新儒家的确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繼續,特别是孟子的神秘傾向的繼續,這在以下幾章就可以看出來。
正因為這個原故,這些人被稱為"道學家",他們的哲學被稱為"道學"。
"新儒家"這個名詞,是一個新造的西洋名詞,與"道學"完全相等。
新儒家的主要來源可以追溯到三條思想路線。
第一,當然是儒家本身。
第二,是佛家,包括以禅宗為中介的道家,因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時期是最有影響的。
在新儒家看來,禅與佛是同義語;前一章 已經講過,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邏輯的發展。
最後,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個重要成分是陰陽家的宇宙發生論。
新儒家的宇宙發生論主要是與這條思想路線聯系着。
這三條思想路線是異質的,在許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
所以、哲學家要把它們統一起來,這種統一并不是簡單的折中,而是形成一個同質的整體的真正系統,這當然就需要時間。
因此,新儒家的開端雖然可以上溯到韓愈、李翺,可是它的思想系統直到十一世紀才明确地形成。
這已經是宋代(960一1279年)最繁榮的年代了。
宋朝是唐朝亡後經過了一段混亂分裂時期而
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906年)取代,唐朝是一個強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
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媲美漢代,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漢代。
儒家經典占支配地位的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于622年重建起來。
62S年,唐太宗(627-649年在位)命令在太學内建孔廟;630年,他又命令學者們準備出儒家經典的官方版。
這項工作的一部分,是從前代浩繁的注釋中選出标準的注釋,再為标準注釋作疏。
然後皇帝以命令頒布這些經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學裡講授。
以這種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為國家的官方教義。
這時候,儒家表現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喪失。
經典原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滿足時代的精神興趣和需要。
道家複興和佛教傳入之後,人們變得對于形上學問題,以及我所說的超道德價值,或當時稱為性命之學的問題,比較有興趣。
我們于第四、第七、第十五等章看到,關于這些問題的讨論,在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經》中,已經不少。
可是,這些經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釋和發揮,才能解決新時代的問題。
當時盡管有皇家學者們的努力,仍然缺乏這樣的解釋和發揮。
韓愈和李翺 直到唐代的後半葉,才出了兩個人,韓愈(768-824年)與李翺(約844年卒),他們作出了真正的努力,為了回答他們當代的問題而重新解釋《大學》、《中庸》。
韓愈在其論文《原道》裡寫道:"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祥。
"(《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 李翺在《複性書》中寫的也很相似:"昔者聖人以之傳于顔子。
……子思,仲尼之孫,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傳于孟轲。
……嗚呼!性命之書雖存,學者莫能明,是放皆人于莊、列、老、釋。
不知者謂夫子之徒不足以窮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
有問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傳焉,……而缺絕廢棄不揚之道幾可以傳于時。
"(《李文公集》卷二) 這種"道統說",孟子早已說了一個大概(見《孟子·盡心下》),韓愈、李翺所說的顯然又是受到禅宗傳述的宗系的重新啟發。
禅宗的說法是,佛的心傳,經過曆代佛祖,一脈相傳,傳到弘忍和慧能。
後來新儒家的程子,也就毫不含糊地說《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朱熹《中庸章句》前言引)。
人們普遍地相信,這個道統傳到孟子,就失傳了。
可是李翺,顯然感到他自己對道統頗有了解,通過他的傳授,他也就俨然成為孟子的繼承者。
要做到這一點,成了在李翺以後的一切新儒家的抱負。
他們都接受了韓愈的道統說,并且堅持說他們自己是上承道統。
他們這樣說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新儒家的确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繼續,特别是孟子的神秘傾向的繼續,這在以下幾章就可以看出來。
正因為這個原故,這些人被稱為"道學家",他們的哲學被稱為"道學"。
"新儒家"這個名詞,是一個新造的西洋名詞,與"道學"完全相等。
新儒家的主要來源可以追溯到三條思想路線。
第一,當然是儒家本身。
第二,是佛家,包括以禅宗為中介的道家,因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時期是最有影響的。
在新儒家看來,禅與佛是同義語;前一章 已經講過,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邏輯的發展。
最後,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個重要成分是陰陽家的宇宙發生論。
新儒家的宇宙發生論主要是與這條思想路線聯系着。
這三條思想路線是異質的,在許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
所以、哲學家要把它們統一起來,這種統一并不是簡單的折中,而是形成一個同質的整體的真正系統,這當然就需要時間。
因此,新儒家的開端雖然可以上溯到韓愈、李翺,可是它的思想系統直到十一世紀才明确地形成。
這已經是宋代(960一1279年)最繁榮的年代了。
宋朝是唐朝亡後經過了一段混亂分裂時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