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關燈
的說法,馬上被高一層次上的說法否定了。

    我們在第十章 已經看到,《莊子·齊物論》所用的也是這種方法,它就是以上剛才讨論的方法。

     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這個"否定一切",就可以達到莊子哲學中相同的境界,就是忘了一切,連這個"忘了一切"也忘了。

    這種狀态,莊子稱之為"坐忘",佛家稱之為"涅盤"。

    我們不可以問佛教此宗,涅盤狀态确切地是什麼,因為,照它說的,達到第三層次的真谛,就什麼也不能說了。

     僧肇的哲學 公元五世紀,在中國的佛教此宗大師之一是鴻摩羅什。

    他是印度人,出生的國家則在今新疆省内。

    他于401年到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在此定居,直到413年逝世。

    在這十三年中,他将許多佛經譯為漢文。

    教了許多弟子,其中有些人很出名,很有影響。

    這一章 隻講他的兩個弟子:僧肇和道生。

     僧肇(384-414年),京兆(今西安附近)人。

    他先研究老莊,後來成為鴿摩羅什弟子。

    他寫了幾篇論文,後人輯成一集,稱為《肇論》。

    《肇論》第二論是《不真空論》,其中說:"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

    ……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

    ···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

    ……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

    象形不即無。

    非真非實有。

    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

    "(見《大藏經》卷四十五) 《肇論》的第一論題為《物不遷論》,其中說:"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

    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放曰靜而非動。

    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

    ···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嘗無;責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

    ……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

    ……果不俱因,因因而果。

    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

    不滅不來,則不遷之緻明矣。

    "(同上) 意思就是說,萬物每刻都在變化。

    在任何特定的時刻存在的任何事物,實際上是這個時刻的新事物,與過去存在的這個事物,不是同一個事物。

    《物不遷論》中還說:"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

    '"梵志每時每刻存在着。

    此刻的梵志不是從過去來的梵志;過去的梵志,不是從現在回到過去的梵志。

    從每物每時變化來看,我們說有動而無靜;從每物此時尚在來看,我們說有靜而無動。

     僧肇的理論,具體化了第二層次的二谛。

    在這個層次上,說萬物是有是靜,說萬物是無是動,都是俗谛。

    說萬物非有非無,非動非靜,是真谛。

     僧肇還提出了論證,具體化了第三層次即最高層次的二谛。

    這些論證見于《肇論》的《般若無知論》。

    僧肇把"般若"描寫成聖智,可是他又說聖智實際上是無知。

    因為要知某一事物,就要選出這個事物的某一性質,以此性質作為知的對象。

    但是聖智是要知"無",它"超乎形象",沒有性質,所以"無"根本不能成為知的對象。

    要知"無",隻有與"無"同一。

    這種與"無"同一的狀态,就叫做涅盤。

    涅盤和般若,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

    正如涅盤不是可知之物,般若是不知之知(說見《般若無知論》,載《大藏經》卷四十五)。

    所以在第三層次上,什麼也不能說,隻有保持靜默。

     道生的哲學 僧肇三十歲就死了,否則他的影響會更大。

    道生(434年卒),钜鹿(今河北省西北部)人,寓居彭城(在今江蘇省北部),與僧肇在鴻摩羅什門下同學。

    他學識淵博,穎悟而雄辯,據說講起佛學來,頑石為之點頭。

    晚年在廬山講學,廬山是當時佛學中心,高僧如道安(385年卒)、慧遠(416年卒)都在那裡講過學。

    道生提出許多理論,又新又革命,曾被一些保守的和尚趕出了南京。

     道生提出的理論中,有"善不受報"義,原文已失傳。

    僧(518年卒)編的《弘明集》,收有慧遠的《明報應論》,這篇論文可能代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