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關燈
小
中
大
果報應,就是"生死輪回"。
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來源。
照佛學的說法,這一切痛苦,都起于個人對事物本性的根本無知。
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現,所以是虛幻的,暫時的,可是無知的個人還是渴求它們,迷戀它們。
這種根本無知,就是"無明"。
無明生貪嗔癡戀;由于對于生的貪戀,個人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輪回,萬劫不複。
要逃脫生死輪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無明"換成覺悟,覺悟就是梵語的"菩提"。
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義和修行,都是試圖對菩提有所貢獻。
從這些對菩提的貢獻中,個人可以在多次再生的過程中,積累不再貪戀什麼而能避開貪戀的業。
個人有了這樣的業,其結果就是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這種解脫叫做"涅盤。
那麼,涅盤狀态的确切意義是什麼呢?它可以說是個人與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說與所謂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說,它就是了解了或自覺到個人與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
他是宇宙的心,可是以前他沒有了解或自覺這一點。
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國人稱作性宗的,闡發了這個學說。
(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
)在闡發之中,性宗将宇宙的心的觀念引入了中國思想。
所以性宗可譯為SchoolofUniversalMind("宇宙的心"宗)。
佛教大乘的其他宗派,如中國人稱為空宗,又稱為中道宗的,卻不是這樣描述涅盤的。
它們的描述方法,我稱之為負的方法。
二谛義 中道宗提出所謂"二谛義",即二重道理的學說:認為有普通意義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級意義的道理,即"真谛"。
它進一步認為,不僅有這兩種道理,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層次上。
于是低一層次的真谛,在高一層次就隻是俗谛。
此宗的大師吉藏(549-623年),描述此說有如下三個層次的"二谛":混遼于金皆稱帝太祖興國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閹亂後寇内讧闖逆變神器終清順治據神京至
(l)普通人以萬物為實"有",而不知"無"。
諸佛告訴他們,萬物實際上都是"無","空"。
在這個層次上,說萬物是"有",這是俗谛;說萬物是"無",這是真谛。
(2)說萬物是"有",這是片面的;但是說萬物是"無",也是片面的。
它們都是片面的,因為它們給人們一個錯誤印象:"無"隻是沒有了"有"的結果。
殊不知事實上是,"有"同時就是"無"。
例如,我們面前的桌子,要表明它正在停止存在,并不需要毀掉它、事實上。
它無時無刻不是正在停止其存在。
其原因在于,你開始毀桌子,你所想毀的桌子已經停止存在了。
此一刻的桌子不再是前一刻的桌子了。
桌子隻是看着好像前一刻的桌子。
因此在二谛的第二層次上,說萬物是"有"與說萬物是"無",都同樣是俗谛。
我們隻應當說,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萬物非有非無。
這是真谛。
(3)但是,說"中道"在于不片面(即非有非無),意昧着進行區别。
而一切區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因此在第三層次上,說萬物非有非無,說"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這些說法又隻是俗谛了。
真谛就在于說:萬物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說見《二谛章》卷上,載《大藏經》卷四十五)。
由以上所用的"有""無"二字,當時的思想家可以看出或者感到,佛學讨論的中心問題,與道家讨論的中心問題,有相似之處,都是突出"有,無"二宇。
當然,一深入分折,就知道這種相似在某些方面是表面的相似;可是,在道家将"無"說成"超乎形象",佛家将"無"說成"非非"的時候,卻是真正的相似。
還有一個真正相似之處:佛教此宗與道家所用的方法,以及用這種方法所得的結果,都是相似的。
這種方法是,利用不同的層次,進行讨論。
一個層次上
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來源。
照佛學的說法,這一切痛苦,都起于個人對事物本性的根本無知。
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現,所以是虛幻的,暫時的,可是無知的個人還是渴求它們,迷戀它們。
這種根本無知,就是"無明"。
無明生貪嗔癡戀;由于對于生的貪戀,個人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輪回,萬劫不複。
要逃脫生死輪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無明"換成覺悟,覺悟就是梵語的"菩提"。
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義和修行,都是試圖對菩提有所貢獻。
從這些對菩提的貢獻中,個人可以在多次再生的過程中,積累不再貪戀什麼而能避開貪戀的業。
個人有了這樣的業,其結果就是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這種解脫叫做"涅盤。
那麼,涅盤狀态的确切意義是什麼呢?它可以說是個人與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說與所謂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說,它就是了解了或自覺到個人與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
他是宇宙的心,可是以前他沒有了解或自覺這一點。
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國人稱作性宗的,闡發了這個學說。
(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
)在闡發之中,性宗将宇宙的心的觀念引入了中國思想。
所以性宗可譯為SchoolofUniversalMind("宇宙的心"宗)。
佛教大乘的其他宗派,如中國人稱為空宗,又稱為中道宗的,卻不是這樣描述涅盤的。
它們的描述方法,我稱之為負的方法。
二谛義 中道宗提出所謂"二谛義",即二重道理的學說:認為有普通意義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級意義的道理,即"真谛"。
它進一步認為,不僅有這兩種道理,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層次上。
于是低一層次的真谛,在高一層次就隻是俗谛。
此宗的大師吉藏(549-623年),描述此說有如下三個層次的"二谛":
諸佛告訴他們,萬物實際上都是"無","空"。
在這個層次上,說萬物是"有",這是俗谛;說萬物是"無",這是真谛。
(2)說萬物是"有",這是片面的;但是說萬物是"無",也是片面的。
它們都是片面的,因為它們給人們一個錯誤印象:"無"隻是沒有了"有"的結果。
殊不知事實上是,"有"同時就是"無"。
例如,我們面前的桌子,要表明它正在停止存在,并不需要毀掉它、事實上。
它無時無刻不是正在停止其存在。
其原因在于,你開始毀桌子,你所想毀的桌子已經停止存在了。
此一刻的桌子不再是前一刻的桌子了。
桌子隻是看着好像前一刻的桌子。
因此在二谛的第二層次上,說萬物是"有"與說萬物是"無",都同樣是俗谛。
我們隻應當說,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萬物非有非無。
這是真谛。
(3)但是,說"中道"在于不片面(即非有非無),意昧着進行區别。
而一切區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因此在第三層次上,說萬物非有非無,說"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這些說法又隻是俗谛了。
真谛就在于說:萬物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說見《二谛章》卷上,載《大藏經》卷四十五)。
由以上所用的"有""無"二字,當時的思想家可以看出或者感到,佛學讨論的中心問題,與道家讨論的中心問題,有相似之處,都是突出"有,無"二宇。
當然,一深入分折,就知道這種相似在某些方面是表面的相似;可是,在道家将"無"說成"超乎形象",佛家将"無"說成"非非"的時候,卻是真正的相似。
還有一個真正相似之處:佛教此宗與道家所用的方法,以及用這種方法所得的結果,都是相似的。
這種方法是,利用不同的層次,進行讨論。
一個層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