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關燈
小
中
大
"新道家"是一個新名詞,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紀的"玄學"。
"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
《老子》第一章 說;"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所以"玄學"這個名稱表明它是道家的繼續。
名家興趣的複興 在本書第八、九、十章 ,我們看到,名家将"超乎形象"的觀念,貢獻給道家。
在三、四世紀,随着道家的複興,名家的興趣也複興了。
新道家研究了惠施、公孫龍,将他們的玄學與他們所謂的名理結合起來,叫做"辯名析理"(此語見郭象《莊子注》的《天下篇注》)。
我們在第八章 已經看到,公孫龍也就是這樣做的。
《世說新語》這部書,下一章 将更多地提到,其中說:"客問樂令'指不至'者。
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幾曰:'至不?'客曰:'至。
'樂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文學》篇)"指不至"是《莊子》《天下》篇所載公孫龍一派的人辯論的論點之一。
"指"字的字面意義是手指,但是在第八章 我把它譯為"universaI"("共相")。
可是在這裡,樂廣(樂令)顯然是取其字面意義,解作手指。
麈尾不能至幾,猶如手指不能至幾。
以手指或别的東西觸幾,平常都認為是至幾。
可是在樂廣看來,若至是真至,就不能離去。
既然麈尾柄能夠離去,可見它似至而非真至。
樂廣就這樣用辯"至"的名的方法,析"至"的理。
這是當時所謂"談名理"的一個實例。
重新解釋孔子 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認為孔子是最大的聖人。
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孔子在中國的先師地位已經鞏固了;一部分是由于有些重要的儒家經典,新道家已經接受了,隻是在接受過程中按照老子、莊子的精神對它們重新作了解釋。
例如,《論語·先進》中說:"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顔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得沒有辦法。
'空"是缺少财貨。
可是《莊子·大宗師》裡有一個虛構的顔回"坐忘"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年)心裡想着這個故事,對孔子這句話作了以下解釋: "顔子……遺仁義,忘禮樂,隳支體,黜聰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義也。
忘有頓盡,非空如何?若以聖人驗之,聖人忘忘,大賢不能忘忘。
不能忘忘,心複為未盡。
一未一空,故屢名生也焉。
"(皇侃《論語義疏》卷六) 顧歡(453年卒)對孔子這句話的解釋是: "夫無欲于無欲者,聖人之常也;有欲于無欲者,賢人之分也。
二欲同無,故全空以目聖;一有一無,故每虛以稱賢。
賢人自有觀之,則無欲于有欲;自無觀之,則有欲于無欲。
虛而未盡,非屢如何?"(同上) 新道家.盡管是道家,卻認為孔子甚至比老子、莊子更偉大。
他們認為,孔子沒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沒有說無欲,因為他已經無欲于無欲。
《世說新語》記載了裴徽與王弼(輔嗣)的一段這樣的"清談"。
王弼是玄學的大師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經成為經典。
這段談話是: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
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
何耶?'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
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文學》篇)這個解釋,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 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
向秀和郭象 郭象(約312年卒)的《莊子注》,如果不是這個時期最偉大的哲學著作,至少也是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一。
這裡有一個曆史問題,就是這部著作是不是真是郭象的,因為與他同時的人有人說他是剽
"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
《老子》第一章 說;"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所以"玄學"這個名稱表明它是道家的繼續。
名家興趣的複興 在本書第八、九、十章 ,我們看到,名家将"超乎形象"的觀念,貢獻給道家。
在三、四世紀,随着道家的複興,名家的興趣也複興了。
新道家研究了惠施、公孫龍,将他們的玄學與他們所謂的名理結合起來,叫做"辯名析理"(此語見郭象《莊子注》的《天下篇注》)。
我們在第八章 已經看到,公孫龍也就是這樣做的。
《世說新語》這部書,下一章 将更多地提到,其中說:"客問樂令'指不至'者。
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幾曰:'至不?'客曰:'至。
'樂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文學》篇)"指不至"是《莊子》《天下》篇所載公孫龍一派的人辯論的論點之一。
"指"字的字面意義是手指,但是在第八章 我把它譯為"universaI"("共相")。
可是在這裡,樂廣(樂令)顯然是取其字面意義,解作手指。
麈尾不能至幾,猶如手指不能至幾。
以手指或别的東西觸幾,平常都認為是至幾。
可是在樂廣看來,若至是真至,就不能離去。
既然麈尾柄能夠離去,可見它似至而非真至。
樂廣就這樣用辯"至"的名的方法,析"至"的理。
這是當時所謂"談名理"的一個實例。
重新解釋孔子 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認為孔子是最大的聖人。
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孔子在中國的先師地位已經鞏固了;一部分是由于有些重要的儒家經典,新道家已經接受了,隻是在接受過程中按照老子、莊子的精神對它們重新作了解釋。
例如,《論語·先進》中說:"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顔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得沒有辦法。
'空"是缺少财貨。
可是《莊子·大宗師》裡有一個虛構的顔回"坐忘"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年)心裡想着這個故事,對孔子這句話作了以下解釋: "顔子……遺仁義,忘禮樂,隳支體,黜聰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義也。
忘有頓盡,非空如何?若以聖人驗之,聖人忘忘,大賢不能忘忘。
不能忘忘,心複為未盡。
一未一空,故屢名生也焉。
"(皇侃《論語義疏》卷六) 顧歡(453年卒)對孔子這句話的解釋是: "夫無欲于無欲者,聖人之常也;有欲于無欲者,賢人之分也。
二欲同無,故全空以目聖;一有一無,故每虛以稱賢。
賢人自有觀之,則無欲于有欲;自無觀之,則有欲于無欲。
虛而未盡,非屢如何?"(同上) 新道家.盡管是道家,卻認為孔子甚至比老子、莊子更偉大。
他們認為,孔子沒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沒有說無欲,因為他已經無欲于無欲。
《世說新語》記載了裴徽與王弼(輔嗣)的一段這樣的"清談"。
王弼是玄學的大師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經成為經典。
這段談話是: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
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
何耶?'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
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文學》篇)這個解釋,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 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
向秀和郭象 郭象(約312年卒)的《莊子注》,如果不是這個時期最偉大的哲學著作,至少也是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一。
這裡有一個曆史問題,就是這部著作是不是真是郭象的,因為與他同時的人有人說他是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