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關燈
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同上) 關于鄒衍的曆史觀點,司馬遷寫道:鄒衍"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吉(無字:ocr)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同上) 一套曆史哲學 以上幾行引文,表明鄒衍建立了新的曆史哲學,以五德轉移解釋曆史變化。

    這個哲學的詳細内容司馬遷沒有記載下來,可是《呂氏春秋》的《有始覽·應同》篇講了,不過這篇也沒有提鄒衍的名字。

    《應同》篇說: "凡帝王者之将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黃帝之時。

    天先見大蚓大蝼。

    黃帝曰:土氣勝。

    士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禹曰:木氣勝。

    木氣勝,放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

    湯曰:金氣勝。

    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

    文王曰:火氣勝。

    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 "代火者必将水。

    天且先見水氣勝。

    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将徒于土。

    " 陰陽家認為,五行按一定順序,相生相克。

    他們還認為,四季的順序。

    與五行相生的順序是一緻的。

    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

    火生士,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從以上引文看來,朝代的順序,也是和五行的自然順序一緻的。

    以土德王的黃帝,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

    以木德王的夏朝,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

    以金德王的商朝,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

    以火德王的周朝,将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

    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為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克。

    如此完成了這個循環。

     《呂氏春秋》所描述的還不過隻是理論,不久之後,就在實際政治中産生效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統一中國,建立秦朝。

    他"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則水,将黃河改名"德水"。

    "以為水德之始。

    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刻削無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

    (均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正由于刻削少恩,秦朝為時不久,為漢朝取代。

    漢朝皇帝也相信,皇帝是承五德轉移之運而王,但是漢朝究竟以何德而王,頗有争論。

    有人說,漢朝取代秦朝,因此是以土德王。

    但是也有人說,秦朝太殘暴,太短促,不能算是合法的朝代,所以漢朝實際上是替代周朝。

    雙方都有祥瑞支持,這些祥瑞都可以加以不同的解釋。

    最後,在公元前104年。

    漢武帝決定正式宣布漢以土德王。

    即使如此,後來仍有意見分歧。

     漢朝以後,人們不大注意這個問題了。

    但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為止,皇帝的正式頭銜仍然是"奉天承運皇帝"。

    所謂"承運",就是承五德轉移之運。

     "易傳"中的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解釋了宇宙的結構,但是沒有解釋宇宙的起源。

    陰陽學說解釋了宇宙起源。

     陽字本是指日光,陰字本是指沒有日光。

    到後來,陰、陽發展成為指兩種宇宙勢力或原理,也就是陰陽之道。

    陽代表陽性、主動、熱、明、幹、剛等等,陰代表陰性、被動、冷、暗、濕、柔等等。

    陰陽二道互相作用,産生宇宙一切現象。

    這種思想,在中國人的宇宙起源論裡直至近代依然盛行。

    早在《國語》(其成書可能晚至公元前四、三世紀)裡已經講到陰陽之道。

    "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無此字:ocr),于是有地震。

    "(《周語一》) 後來,陰陽就與《易經》從根本上結合起來。

    《易經》的經,基本成分是所謂"八卦",每卦由三條連線或斷線組成,即三,三,三,三,三,三,三,三(無法顯示:ocr)。

    任取二卦組合起來,得六十四卦,即三,三重。

    等等。

    《易經》的原文隻包括六十四卦的封辭和爻辭。

     照傳統的說法,八卦是伏羲所畫。

    伏羲是中國傳說中的第一個天子,比黃帝還早。

    有些學者說,是伏羲本人組合出六十四卦;另一些學者說,是公元前十二世紀的文王組合出六十四卦。

    有些學者說學者說,卦辭和爻辭都是文王寫的;另一些學者說,卦辭是文王寫的,爻辭是文王的傑出的兒子周公寫的。

    這些說法無論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國人賦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極端重要性。

     現代學術界提出一個說法,認為八卦、六十四卦都是周初發明的,用以模拟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