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

關燈
莊子(公元前約369一前約286年),姓莊,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們知之甚少。

    隻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國(位于今山東省、河南省交界)人,在那裡過着隐士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當時就很出名。

    《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币迎之,許以為相。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子函去!無污我。

    ……我甯遊戲污渎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羁,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老子韓非列傳》) 莊子其人和《莊子》其書 莊子與孟子同時,是惠施的朋友,但是今天流傳的《莊子》,大概是公元三世紀郭象重編的。

    郭象是《莊子》的大注釋家。

    所以我們不能肯定《莊子》的哪幾篇是莊子本人寫的。

    事實上。

    《莊子》是一部道家著作的彙編,有些代表道家的第一階段,有些代表第二階段,有些代表第三階段。

    隻有第三階段高峰的思想,才真正是莊子自己的哲學,就連它們也不會全都是莊子自己寫的。

    因為,雖然莊子的名字可以當作先秦道家最後階段的代表,但是他的思想體系,則可能是經過他的門人之手,才最後完成。

    例如,《莊子》有幾篇說到公孫龍,公孫龍肯定晚于莊子。

     獲得相對幸福的方法 《莊子》第一篇題為《逍遙遊》,這篇文章純粹是一些解人頤的故事。

    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獲得幸福有不同等級。

    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相對幸福;絕對幸福是通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層的理解而得到的。

     這些必要條件的第一條是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為了實觀這一條,必須充分自由發揮我們自然的能力。

    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的"德","德"是直接從"道"來的。

    莊子對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樣。

    例如他說:"泰初有無。

    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末形。

    物得以生謂之德。

    "(《莊子·天地》)所以我們的"德",就是使我們成為我們者。

    我們的這個"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發揮了,也就是我們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發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幸福的。

     聯系着這種自由發展的觀念,莊子作出了何為天、何為人的對比。

    他說:"天在内,人在外。

    ……牛馬四足,是謂天。

    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莊子·秋水》)他認為,順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

    天指自然,人指人為。

     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

    可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在它們充分而自由地發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積是同等地幸福。

    《逍遙遊》裡講了一個大鳥和小烏的故事。

    兩隻鳥的能力完全不一樣。

    大鳥能飛九萬裡,小鳥從這棵樹飛不到那棵樹。

    可是隻要它們都做到了它們能做的,愛做的,它們都同樣地幸福。

    所以萬物的自然本性沒有絕對的同,也不必有絕對的同。

    《莊子》的《骈拇》篇說;"凫胫雖短,續之則憂。

    鶴胫雖長,斷之則悲。

    放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 政治、社會哲學 可是,像這樣斷長、續短的事,恰恰是"人"盡力而為的事。

    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異。

    那些盡力立同的人、動機也許是完全值得欽佩的。

    他們發現有些東西對他們有好處,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這些東西。

    可是他們的好心好意,卻隻有把事情弄得更慘。

    《莊子》的《至樂》篇有個故事說:"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禦而觞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烏養養鳥也。

    ……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

    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

    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魯侯以他認為是最尊榮的方式款待海鳥,的确是好心好意。

    可是結果與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政府和社會把法典強加于個人以同其事,也發生這樣的情況。

     為什麼莊子激烈反對通過正規的政府機器治天下,主張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原因就在此。

    他說:"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

    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莊子&mi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