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關燈
而亂之首。

    "(第三十八章 )由此可見道家與儒家的直接沖突。

     人們喪失了原有的"德",是因為他們欲望太多,知識太多。

    人們要滿足欲望,是為了尋求快樂。

    但是他們力求滿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結果。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所以,"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十六章 )為什麼老子強調寡欲,道理就在此。

     老子又同樣強調棄智。

    知識本身也是欲望的對象。

    它也使人能夠對于欲望的對象知道得多些,以此作為手段去取得這些對象。

    它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奴仆。

    随着知識的增加,人們就不再安于知足、知止的地位了。

    所以《老子》中說:"慧智出,有大僞。

    "(第十八章 ) 政治學說 由以上學說老子演繹出他的政治學說。

    道家同意儒家的說法:理想的國家是有聖人為元首的國家。

    隻有聖人能夠治國,應該治國。

    可是兩家也有不同,照儒家說,聖人一旦為王,他應當為人民做許多事情;而照道家說,聖王的職責是不做事,應當完全無為。

    道家的理由是,天下大亂,不是因為有許多事情還沒有做,而是因為已經做的事情太多了。

    《老子》中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

    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第五十七章 ) 于是聖王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廢除這一切。

    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十九章 )又說:"不尚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第三章 ) 聖王首先要消除亂天下的一切根源。

    然後,他就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中說:"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五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道家的又一個貌似矛盾的說法。

    《老子》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 )道是萬物之所以生者。

    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萬物那樣"為"。

    可是萬物都生出來了。

    所以道無為而無不為。

    道,讓每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

    照道家說,國君自己應該效法道。

    他也應該無為,應該讓人民自己做他們能做的事。

    這裡有"無為"的另一種含義,後來經過一定的修改,成為法家的重要學說之一。

     孩子隻有有限的知識和欲望。

    他們距離原有的"德"還不遠。

    他們的淳樸和天真,是每個人都應當盡可能保持的特性。

    老子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第二十八章 )又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五十五章 )由于孩子的生活接近于理想的生活,所以聖王喜歡他的人民都像小孩子。

    老子說:"聖人皆孩之。

    "(第四十九章 )他"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六十五章 )"愚"在這裡的意思是淳樸和天真。

    聖人不隻希望他的人民愚,而且希望他自己也愚。

    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章 )道家說的"愚"不是一個缺點,而是一個大優點。

     但是,聖人的"愚",果真同孩子的"愚"、普通人的"愚"完全一樣嗎?聖人的愚是一個自覺的修養過程的結果。

    它比知識更高;比知識更多,而不是更少。

    中國有一句成語:"大智若愚"。

    聖人的愚是大智,不是孩子和普通人的愚。

    後一類的愚是自然的産物,而聖人的愚則是精神的創造。

    二者有極大的不同。

    但是道家似乎在有些地方混淆了二者。

    在讨論莊子哲學時,這一點就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