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不自見,放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衿,故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第二十二章 )這些話說明了通則的第一點。
老子還說:"大成若缺,其用必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讷。
"(第四十五章 )又說:"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第二十二章 )這說明了通則的第二點。
用這樣的方法,一個謹慎的人就能夠在世上安居,并能夠達到他的目的。
道家的中心問題本來是全生避害,躲開人世的危險。
老子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和解決,就是如此。
謹慎地活着的人,必須柔弱、謙虛、知足。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為剛強的方法。
謙虛與驕傲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說驕傲是前進到了極限的标志,謙虛則相反,是極限遠遠沒有達到的标志。
知足使人不會過分,因而也不會走向極端。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四章 )又說:"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 所有這些學說,都可以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出來。
著名的道家學說"無為",也可以從這個總學說演繹出來,"無為"的意義,實際上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它隻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地任意地為。
為,也像别的許多事物一樣。
一個人若是為得太多,就變得有害無益。
況且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
如果為得過多,這件事情就做得過火了,其結果比完全沒有做可能還要壞。
中國有個有名的"畫蛇添足"的故事,說的是兩人比賽畫蛇,誰先畫成就赢了。
一個人已經畫成了,一看另一個人還遠遠落後,就決定把他畫的蛇加以潤飾,添上了幾隻腳。
于是另一個人說;"你已經輸了,因為蛇沒有腳。
"這個故事說明,做過了頭就适得其反。
《老子》裡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 )這裡的"無事",就是"無為",它的意思實際上是不要為得過度。
人為、任意,都與自然、自發相反。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
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别事物都從普遍的道獲得一些東西,這就是"德"'"德"意指power(力)或virue(德)。
"德"可以是道德的。
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麼,就是它的德。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第五十一章 )這是因為,道是萬物之所從生者,德是萬物之所以是萬物者。
按照"無為"的學說,一個人應該把他的作為嚴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範圍以内。
"必要的"是指對于達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決不可以過度。
"自然的"是指順乎個人的德而行,不作人為的努力。
這樣做的時候,應當以"樸"作為生活的指導原則。
"樸"(simplicity)是老子和道家的一個重要觀念。
"道"就是"璞"("UncarvedBlock",未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樸"。
沒有比無名的"道"更"樸"的東西。
其次最"樸"的是"德",順"德"而行的人應當過着盡可能"樸"的生活。
順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惡的區别。
老子告訴我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
"(第二章 )所以老子鄙棄儒家的仁、義,以為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堕落。
因此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衿,故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第二十二章 )這些話說明了通則的第一點。
老子還說:"大成若缺,其用必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讷。
"(第四十五章 )又說:"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第二十二章 )這說明了通則的第二點。
用這樣的方法,一個謹慎的人就能夠在世上安居,并能夠達到他的目的。
道家的中心問題本來是全生避害,躲開人世的危險。
老子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和解決,就是如此。
謹慎地活着的人,必須柔弱、謙虛、知足。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為剛強的方法。
謙虛與驕傲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說驕傲是前進到了極限的标志,謙虛則相反,是極限遠遠沒有達到的标志。
知足使人不會過分,因而也不會走向極端。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四章 )又說:"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 所有這些學說,都可以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出來。
著名的道家學說"無為",也可以從這個總學說演繹出來,"無為"的意義,實際上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它隻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地任意地為。
為,也像别的許多事物一樣。
一個人若是為得太多,就變得有害無益。
況且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
如果為得過多,這件事情就做得過火了,其結果比完全沒有做可能還要壞。
中國有個有名的"畫蛇添足"的故事,說的是兩人比賽畫蛇,誰先畫成就赢了。
一個人已經畫成了,一看另一個人還遠遠落後,就決定把他畫的蛇加以潤飾,添上了幾隻腳。
于是另一個人說;"你已經輸了,因為蛇沒有腳。
"這個故事說明,做過了頭就适得其反。
《老子》裡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 )這裡的"無事",就是"無為",它的意思實際上是不要為得過度。
人為、任意,都與自然、自發相反。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
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别事物都從普遍的道獲得一些東西,這就是"德"'"德"意指power(力)或virue(德)。
"德"可以是道德的。
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麼,就是它的德。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第五十一章 )這是因為,道是萬物之所從生者,德是萬物之所以是萬物者。
按照"無為"的學說,一個人應該把他的作為嚴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範圍以内。
"必要的"是指對于達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決不可以過度。
"自然的"是指順乎個人的德而行,不作人為的努力。
這樣做的時候,應當以"樸"作為生活的指導原則。
"樸"(simplicity)是老子和道家的一個重要觀念。
"道"就是"璞"("UncarvedBlock",未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樸"。
沒有比無名的"道"更"樸"的東西。
其次最"樸"的是"德",順"德"而行的人應當過着盡可能"樸"的生活。
順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惡的區别。
老子告訴我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
"(第二章 )所以老子鄙棄儒家的仁、義,以為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堕落。
因此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