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關燈
t。

    "太一"就是"道"。

    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

    "常"就是不變。

    雖然萬物都永遠可變,在變,可是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本身不變。

    所以《老子》裡的"常"宇表示永遠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定規的東西。

    老子說;"取天下常以無事。

    "(第四十八章 )又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七十九章 )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 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

    這不是老子的原話,而是中國的成語,它的思想無疑是來自老子。

    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 ),和"逝曰遠,遠曰反"(第二十五章 )。

    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發展,這些性質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面。

     這構成一條自然規律。

    所以"禍今福之所倚,福今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二章 )。

    所有這些矛盾的說法,隻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規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

    但是在那些不懂這條規律的一般人看來,它們确實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第四十一章 ) 或可問:假定有一物,到了極端,走向反面,"極端"一詞是什麼意思?任何事物的發展,是不是有一個絕對的界限,超過了它就是到了極端?在《老子》中沒有問這樣的問題,因而也沒有作出回答。

    但是如果真要問這樣的問題,我想老子會回答說,劃不出這樣的絕對界限,可以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況。

    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于他的主觀感覺和客觀環境而存在的。

    以艾薩克·牛頓為例,他感覺到,他對于宇宙的知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對于海的知識。

    牛頓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盡管他在物理學中已經取得偉大的成就,他的學問距離前進的極限仍然很遠。

    可是,如果有一個學生,剛剛學完物理教科書,就感覺到凡是科學要知道的他都已經知道了,他的學問就一定不會有所前進,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訴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第九章 )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标志。

    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 一定的活動也相對于客觀環境而有其極限。

    一個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

    吃得太多,本來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變成有害的東西。

    一個人應當隻吃适量的食物。

    這個适量,要接此人的年齡、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質量來定。

     這都是事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

    老子把它們叫做"常"。

    他說:"知常曰明。

    "(第十六章 )又說:"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沒身不殆。

    "(同前) 處世的方法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

    "(同前)我們應該知道自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

    老子把這叫做"襲明"。

    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麼東西。

    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

    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誰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

     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 )還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