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關燈
小
中
大
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名。
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
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屬性,由于有這些屬性。
它就能夠名為桌子。
但是我們稱道為道,意思并不是說,它有任何這樣的有名的屬性。
它純粹是一個代号,用中國哲學常用的話說,道是無名之名。
《老子》第二十一章 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任何事物和每個事物都是由道而生。
永遠有萬物,所以道永遠不去,道的名也永遠不去。
它是萬始之始,所以它見過萬物之始("以[已]閱衆甫[萬物之始]")。
永遠不去的名是常名,這樣的名其實根本不是名。
所以說:"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這個命題隻是一個形式的命題,不是一個積極的命題。
就是說,它對于實際沒有任何肯定。
道家的人這樣想:既然有萬物,必有萬物之所從生者。
這個"者",他們起個代号叫做"道"、"道"其實不是名。
"道"的概念,也是一個形式的概念,不是一個積極的概念。
就是說,這個概念,對于萬物之所從生者是什麼,什麼也沒有說。
能夠說的隻有一點、就是,既然"道"是萬物之所從生者,它必然不是萬物中之一物。
因為它若是萬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同時是萬物之所從生者。
每類物都有一名,但是"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無名,樸"。
一物生,是一有;萬物生,是萬有。
萬有生,涵蘊着首先是"有"。
"首先"二字在這裡不是指時間上的"先",而是指邏輯上的"先"。
舉例來說,我們說"先有某種動物,然後才有人",這個"先"是時間上的先。
但是我們說"是人,一定先要是動物",這個"先"是邏輯上的先。
對于"物種起源"的論斷,是對實際的肯定,需要查理·達爾文多年觀察、研究,才能夠作出。
但是上面我們說的第二句話對實際無所肯定。
它隻是說,人的存在邏輯上涵蘊動物的存在。
用同樣的道理可以得出:萬物的存在涵蘊"有"的存在。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就是這個意思。
老子這句話,不是說,曾經有個時候隻有"無",後來有個時候"有"生于"無"。
它隻是說,我們若分析物的存在,就會看出,在能夠是任何物之前,必須先是"有"。
"道"是"無名",是"無",是萬物之所從生者。
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須是"無",由"無"生"有"。
這裡所說的屬于本體論,不屬于宇宙發生論。
它與時間,與實際,沒有關系。
因為在時間中,在實際中,沒有"有",隻有萬有。
雖然有萬有,但是隻有一個"有"。
《老子》第四十二章 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裡所說的"一"是指"有"。
說"道生一"等于說"有"生于"無"。
至于"二"、"三",有許多解釋。
但是,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可能隻是等于說萬物生于"有"。
"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開始。
自然的不變規律 《莊子》的《天下》篇說,老子的主要觀念是"太一"、"有"、"無"、"常&quo
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
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屬性,由于有這些屬性。
它就能夠名為桌子。
但是我們稱道為道,意思并不是說,它有任何這樣的有名的屬性。
它純粹是一個代号,用中國哲學常用的話說,道是無名之名。
《老子》第二十一章 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任何事物和每個事物都是由道而生。
永遠有萬物,所以道永遠不去,道的名也永遠不去。
它是萬始之始,所以它見過萬物之始("以[已]閱衆甫[萬物之始]")。
永遠不去的名是常名,這樣的名其實根本不是名。
所以說:"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這個命題隻是一個形式的命題,不是一個積極的命題。
就是說,它對于實際沒有任何肯定。
道家的人這樣想:既然有萬物,必有萬物之所從生者。
這個"者",他們起個代号叫做"道"、"道"其實不是名。
"道"的概念,也是一個形式的概念,不是一個積極的概念。
就是說,這個概念,對于萬物之所從生者是什麼,什麼也沒有說。
能夠說的隻有一點、就是,既然"道"是萬物之所從生者,它必然不是萬物中之一物。
因為它若是萬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同時是萬物之所從生者。
每類物都有一名,但是"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無名,樸"。
一物生,是一有;萬物生,是萬有。
萬有生,涵蘊着首先是"有"。
"首先"二字在這裡不是指時間上的"先",而是指邏輯上的"先"。
舉例來說,我們說"先有某種動物,然後才有人",這個"先"是時間上的先。
但是我們說"是人,一定先要是動物",這個"先"是邏輯上的先。
對于"物種起源"的論斷,是對實際的肯定,需要查理·達爾文多年觀察、研究,才能夠作出。
但是上面我們說的第二句話對實際無所肯定。
它隻是說,人的存在邏輯上涵蘊動物的存在。
用同樣的道理可以得出:萬物的存在涵蘊"有"的存在。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就是這個意思。
老子這句話,不是說,曾經有個時候隻有"無",後來有個時候"有"生于"無"。
它隻是說,我們若分析物的存在,就會看出,在能夠是任何物之前,必須先是"有"。
"道"是"無名",是"無",是萬物之所從生者。
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須是"無",由"無"生"有"。
這裡所說的屬于本體論,不屬于宇宙發生論。
它與時間,與實際,沒有關系。
因為在時間中,在實際中,沒有"有",隻有萬有。
雖然有萬有,但是隻有一個"有"。
《老子》第四十二章 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裡所說的"一"是指"有"。
說"道生一"等于說"有"生于"無"。
至于"二"、"三",有許多解釋。
但是,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可能隻是等于說萬物生于"有"。
"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開始。
自然的不變規律 《莊子》的《天下》篇說,老子的主要觀念是"太一"、"有"、"無"、"常&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