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

關燈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魯國,位于中國東部的現在的山東省。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成員,宋國貴族是商朝王室的後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個朝代。

    在孔子出生以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糾紛已經失去貴族地位,遷到魯國。

     孔子一生事迹詳見《史記》的《孔子世家》。

    從這篇世家我們知道孔子年輕時很窮,五十歲時進入了魯國政府,後來作了高官。

    一場政治陰謀逼他下台。

    離鄉背井。

    此後十三年他周遊列國,總希望找到機會、實現他的政治、社會改革的理想。

    可是一處也沒有找到,他年老了,最後回到魯國,過了三年就死了。

    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和六經 前一章 說過,各家哲學的興起,是與私人講學同時開始的。

    就現代學術界可以斷定的而論,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遊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随着。

    照傳統說法、他有幾千個學生,其中有幾十人成為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者。

    前一個數目無疑是太誇大了,但是毫無問題的是,他是個很有影響的教師,而更為重要和獨一無二的是,他是中國的第一位私學教師。

    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論語》裡。

    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的言論編成集子,名為《論語》。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創建人。

    前一章 提到,劉歆說儒家"遊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

    六經就是《易》、《詩》、《書》、《禮》、《樂》(今佚)、《春秋》(魯國編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訖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

    這些經的性質由書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

    《易》被後來儒家的人解釋成形上學著作,其實本來是一部蔔筮之書。

     孔子與六經的關系如何。

    傳統學術界有兩派意見。

    一派認為,六經都是孔子的著作。

    另一派則認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禮》、《樂》的修訂者,《詩》、《書》的編者。

     可是事實上,無論哪一經,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連編者也不是。

    可以肯定,在許多方面他都是維護傳統的保守派。

    他的确想修訂禮樂,那也是要糾正一切偏離傳統的标準和做法,這樣的例子在《論語》中屢見不鮮。

    再從《論語》中關于孔子的傳說來看,他從來沒有任何打算,要親自為後代著作什麼東西。

    還沒有聽說當時有私人著作的事。

    私人著作是孔子時代之後才發展起來的、在他以前隻有官方著作。

    他是中國的第一位私人教師,而不是中國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在孔子的時代以前已經有了六經。

    六經是過去的文化遺産。

    六經又叫做"六藝",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數百年中貴族教育的基礎。

    可是大約從公元前七世紀開始,随着封建制的解體,貴族的教師們,甚至有些貴族本人,——他們已經喪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在庶民之中。

    前一章 說過,他們這時靠教授典籍為生,還靠在婚喪祭把及其他典禮中"相禮"為生。

    這一種人就叫做"儒"。

     孔子作為教育家 不過孔子不隻是普通意義上的儒。

    在《論語》裡他被描寫成隻是一個教育家。

    從某種觀點看來,也的确是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論語·憲問》),所以教給他們以經典為基礎的各門知識。

    作為教師,他覺得他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産。

    《論語》記載,孔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

    就是這個原故。

    不過這隻是孔子的一個方面,他還有另一方面。

    這就是,在傳述傳統的制度和觀念時、孔子給與它們的解釋,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觀推導出來的。

    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個古老的禮制時。

    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論語·陽貨》)換句話說,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因此父母死後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服喪,表示感恩。

    還有在講授經典時,孔子給與它們以新的解釋。

    例如講到《詩》經時,他強調它的道德價值,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為政》)這樣一來,孔子就不隻是單純地傳述了,因為他在"述"裡"作"出了一些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