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關燈
小
中
大
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規的、有組織的那一類宗教)。
……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國文化與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數,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後者是寺院、僧侶起主導作用的。
" 在一定意義上,這個說法完全正确。
但是有人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對于超乎現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為什麼事實上大多數民族以宗教的觀念和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這種追求如果是人類基本欲望之一,為什麼中國人竟是一個例外?若說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這是否意昧着中國人對于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毫無覺解? 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價值。
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
有人會傾向于把超道德價值叫做宗教價值。
但是依我看來,這種價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處宗教的含義與前面所說的不同。
例如,愛上帝,在基督教裡是宗教價值,但是在斯賓諾莎哲學裡就不是宗教價值,因為斯賓諾莎所說的上帝實際上是宇宙。
嚴格地講,基督教的愛上帝,實際上不是超道德的。
這是因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從而人愛上帝可以與子愛父相比,後者是道德價值。
所以,說基督教的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是很成問題的。
它是準超道德價值。
而斯賓諾莎哲學裡的愛上帝才是真超道德價值。
對以上的問題,我要回答說,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人并不是這條規律的例外。
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
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
他們在哲學裡滿足了他們對超乎現世的追求。
他們也在哲學裡表達了、欣賞了超道德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道德價值。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積極的知識。
我是指關于實際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四十八章 )這種損益的不同暫且不論,《老子》這個說法我也不完全同意。
現在引用它,隻是要表明,中國哲學傳統裡有為學、為道的區别。
為學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提高心靈的境界。
哲學屬于為道的範疇。
哲學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學的功用,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這個看法,當代西方哲學的維也納學派也作了發揮,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為了不同的目的。
我不同意這個學派所說的:哲學的功用隻是弄清觀念;形上學的性質隻是概念的詩。
不僅如此,從他們的辯論中還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學,尤其是形上學,若是試圖給予實際的信息,就會變成廢話。
宗教倒是給予實際的信息。
不過宗教給予的信息,與科學給予的信息,不相調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與科學向來有沖突。
科學前進一步,宗教就後退一步;在科學進展的面前,宗教的權威降低了。
維護傳統的人們為此事悲傷,為變得不信宗教的人們惋惜,認為他們已經堕落。
如果除了宗教,别無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的确應當惋惜他們。
放棄了宗教的人,若沒有代替宗教的東西,也就喪失了更高的價值。
他們隻好把自己限于塵世事務,而與精神事務絕緣。
不過幸好除了宗教還有哲學,為人類提供了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一條比宗教提供的途徑更為直接的途徑,因為在哲學裡,為了熟悉更高的價值,無需采取祈禱、禮拜之類的迂回的道路。
通過哲學而熟悉的更高價值,比通過宗教而獲得的更高價值,甚至要純粹得多,因為後者混雜着想象和迷信。
在未來的世界,人類将要以哲學代宗教。
這是與中國傳統相合的。
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他一旦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 以上是對哲學的性質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論。
以下就專講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的曆史中有個主流,可以叫做中國哲學的精神。
為了了解這個精神,必須首先弄清楚絕大多數中國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
宇文周興高齊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義之國乃改炎宋興受周禅十八
有各種的人。
對于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
例如從事于實際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政治家。
從事于藝術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
人員有各種,但各種的人都是人。
專就一個人是人說,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什麼呢?照中國哲學家們說,那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是
……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國文化與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數,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後者是寺院、僧侶起主導作用的。
" 在一定意義上,這個說法完全正确。
但是有人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對于超乎現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為什麼事實上大多數民族以宗教的觀念和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這種追求如果是人類基本欲望之一,為什麼中國人竟是一個例外?若說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這是否意昧着中國人對于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毫無覺解? 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價值。
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
有人會傾向于把超道德價值叫做宗教價值。
但是依我看來,這種價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處宗教的含義與前面所說的不同。
例如,愛上帝,在基督教裡是宗教價值,但是在斯賓諾莎哲學裡就不是宗教價值,因為斯賓諾莎所說的上帝實際上是宇宙。
嚴格地講,基督教的愛上帝,實際上不是超道德的。
這是因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從而人愛上帝可以與子愛父相比,後者是道德價值。
所以,說基督教的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是很成問題的。
它是準超道德價值。
而斯賓諾莎哲學裡的愛上帝才是真超道德價值。
對以上的問題,我要回答說,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人并不是這條規律的例外。
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
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
他們在哲學裡滿足了他們對超乎現世的追求。
他們也在哲學裡表達了、欣賞了超道德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道德價值。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積極的知識。
我是指關于實際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四十八章 )這種損益的不同暫且不論,《老子》這個說法我也不完全同意。
現在引用它,隻是要表明,中國哲學傳統裡有為學、為道的區别。
為學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提高心靈的境界。
哲學屬于為道的範疇。
哲學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學的功用,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這個看法,當代西方哲學的維也納學派也作了發揮,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為了不同的目的。
我不同意這個學派所說的:哲學的功用隻是弄清觀念;形上學的性質隻是概念的詩。
不僅如此,從他們的辯論中還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學,尤其是形上學,若是試圖給予實際的信息,就會變成廢話。
宗教倒是給予實際的信息。
不過宗教給予的信息,與科學給予的信息,不相調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與科學向來有沖突。
科學前進一步,宗教就後退一步;在科學進展的面前,宗教的權威降低了。
維護傳統的人們為此事悲傷,為變得不信宗教的人們惋惜,認為他們已經堕落。
如果除了宗教,别無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的确應當惋惜他們。
放棄了宗教的人,若沒有代替宗教的東西,也就喪失了更高的價值。
他們隻好把自己限于塵世事務,而與精神事務絕緣。
不過幸好除了宗教還有哲學,為人類提供了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一條比宗教提供的途徑更為直接的途徑,因為在哲學裡,為了熟悉更高的價值,無需采取祈禱、禮拜之類的迂回的道路。
通過哲學而熟悉的更高價值,比通過宗教而獲得的更高價值,甚至要純粹得多,因為後者混雜着想象和迷信。
在未來的世界,人類将要以哲學代宗教。
這是與中國傳統相合的。
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他一旦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 以上是對哲學的性質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論。
以下就專講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的曆史中有個主流,可以叫做中國哲學的精神。
為了了解這個精神,必須首先弄清楚絕大多數中國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
對于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
例如從事于實際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政治家。
從事于藝術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
人員有各種,但各種的人都是人。
專就一個人是人說,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什麼呢?照中國哲學家們說,那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