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關燈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曆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

    在舊時,一個人隻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蒙。

    兒童入學,首先教他們讀"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四書"是新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課本。

    有時候,兒童剛剛開始識字,就讀一種課本,名叫《三字經》,每句三個字,偶句押韻,朗誦起來便于記憶。

    這本書實際上是個識字課本,就是它,開頭兩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

    這是孟子哲學的基本觀念之一。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滲透中國人的生活,就覺得儒家是宗教。

    可是實事求是地說,儒家并不比柏拉圖或亞力士多德的學說更像宗教。

    "四書"誠然曾經是中國人的"聖經",但是"四書"裡沒有創世紀,也沒有講天堂、地獄。

     當然,哲學、宗教都是多義的名詞。

    對于不同的人,哲學、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

    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中所想的與之相關的觀念,可能大不相同。

    至于我,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

    每一個人,隻要他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

    但是對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的人就更少。

    哲學家必須進行哲學化;這就是說,他必須對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後有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

     這種思想,所以謂之反思的,因為它以人生為對象。

    人生論,宇宙論,知識論都是從這個類型的思想産生的。

    宇宙論的産生,是因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戲劇演出的舞台。

    知識論的出現,是因為思想本身就是知識。

    照西方某些哲學家所說,為了思想,我們必須首先明了我們能夠思想什麼;這就是說,在我們對人生開始思想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思想我們的思想"。

     凡此種種"論",都是反思的思想的産物。

    就連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識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産物。

    無論我們是否思人生,是否談人生,我們都是在人生之中。

    也無論我們是否思宇宙,是否談宇宙,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不過哲學家說宇宙,物理學家也說宇宙,他們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

    哲學家所說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當于古代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其定義是"至大無外"。

    所以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應當看作宇宙的部分。

    當一個人思想宇宙的時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當我們思知識或談知識的時候,這個思、談的本身就是知識。

    用亞力士多德的話說,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哲學家若要堅持在我們思想之前必須首先思想我們的思想,他就在這裡陷入邪惡的循環;就好像我們竟有另一種能力可以用它來思想我們的思想!實際上、我們用來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用來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種能力。

    如果我們懷疑我們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們也有同樣的理由懷疑我們思想思想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有關系。

    每種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種哲學。

    事實上,每種大宗教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

    這就是我所說的宗教。

     這樣來規定宗教一詞的含義,實際上與普通的用法并無不同,若照這種含義來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認為儒家是宗教。

    人們習慣于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我們已經看出,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家,它是一個哲學的學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區别。

    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舉例來說,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人應當平靜地順着這個自然過程。

    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顯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

    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

     作為哲學的佛學與作為宗教的佛教,也有區别。

    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對佛學比對佛教感興趣得多。

    中國的喪祭,和尚和道士一齊參加,這是很常見的。

    中國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學意味的。

     現在許多西方人都知道,與别國人相比,中國人一向是最不關心宗教的。

    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國文化形成中的主導觀念》①,其中說:"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别是儒家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