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兄/弟/姑姊妹/夫
關燈
小
中
大
父母從之,乃共發棺,有生驗以手刮棺,指抓盡傷,氣息甚微,存亡不分矣。
飲哺将獲,累月猶不能語。
飲食所須,托之以夢。
阖家營視,頓廢生業,雖在母妻,不能無倦也。
含乃絕棄人事,躬親侍養,足不出戶者,十有三年。
石崇重含淳行,贈以甘旨,含謝而不受。
或問其故,答曰:“病者綿昧,生理未全,既不能進噉,又未識人惠,若當謬留,豈施者之意也?”畿竟不起。
含二親既終,兩兄既殁,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課勵家人,盡心奉養。
日自嘗省藥馔,察問息耗,必簪屦束帶,以至病愈。
【譯述】右光祿大夫顔含的哥哥顔畿,在鹹甯年間得了病,就醫治療的時候,死在了醫生的家裡。
家人去将他斂入棺材中,要運回去安葬。
在起靈柩的時候,引魂幡纏繞在樹上,怎麼也解不開。
在前邊引路的人突然跌倒在地上,自稱他是顔畿,說:“我的壽數還沒有到,我沒有死,隻是因為吃藥太多,傷了五髒而導緻昏厥,現在我要活過來了,你們千萬不要将我埋葬了。
”他的父親禱告說:“如果你真的能活轉過來,也是我們的共同願望,現在咱們隻是要回家,并不是要去安葬你。
”說罷,引魂幡果然很痛快就解開了。
回到家,顔畿的媳婦晚上夢見顔畿對她說:“我就要複活了,你們馬上打開棺材。
”顔畿的媳婦醒來後非常高興。
這天晚上,顔畿的母親和家裡的其他人有夢見了同樣内容的夢,大家想馬上就開棺看看,可是父親不允許。
顔含這時還很小,他大聲說:“怪異之事古代就有,現在如此異常,相比之下,開棺還是比不開要好。
”父母親聽從了他的意見,于是大家一起将棺材打開,果然看見有手指抓棺材的印痕,而且顔畿的手指都抓傷了。
大家一看,顔畿還有微弱的呼吸,但和死人沒有什麼兩樣。
家裡人将他擡回家,飲食侍候,但是他好幾個月還不能說話。
他如果想吃什麼或需要什麼,就給家人托夢。
全家人都在為他忙碌,因此而荒廢了家裡的生産和其他事業。
時間長了,即使是母親和妻子也不能不感到倦殆,唯弟弟顔含放下所有的事情,親自侍奉哥哥,十三年足不出戶。
當時的顯赫人物石崇很欽佩顔含的所做所為,便特地贈送他們美味佳肴。
但是顔含隻感謝人家的好意,卻不接受食物。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接受饋贈,他回答說:“現在病人卧床不起,不醒人事,而且生理機能也沒有恢複,他既不能吃這些東西,又不能親領人家的好意,如果我随便留下,那哪裡是饋贈者的意思呢?”顔畿最終也沒有能夠恢複健康。
後來,顔含的父母親雙雙去世,兩個哥哥也都死了,二嫂樊氏因病失明,顔含就帶領家裡的人盡心奉養,他每天親自去察看嫂子吃的藥和飯,以及嫂子的身體狀況,而且一定要穿戴整齊,保持禮節。
一直到嫂子的病痊愈。
【原文】後魏正平太守陸凱兄琇,坐鹹陽王禧謀反事,被收,卒于獄。
凱痛兄之死,哭無時節,目幾失明,訴冤不已,備盡人事。
至正始初,世宗複琇官爵。
凱大喜,置酒集諸親曰:“吾所以數年之中抱病忍死者,顧門戶計爾。
逝者不追,今願畢矣。
”遂以其年卒。
【譯述】後魏正平太守陸凱的哥哥陸琇,受鹹陽王禧謀反一事的牽連,被關進了監獄,并死在監獄。
陸凱對哥哥的死非常痛惜,經常哭泣,眼睛也幾乎要失明。
他反複為哥哥申訴冤屈,盡到了一個弟弟的責任。
到正始初年,世宗恢複了陸琇的爵位,陸凱非常高興,制備酒食招待親戚們,他說:“這幾年,我之所以堅持活下來,就是為了要恢複我們陸家的榮譽,現在我的願望實現了。
”他在這一年果真死去了。
【原文】唐英公李勣,貴為仆射,其姊病,必親為燃火煮粥,火焚其須鬓。
姊曰:“仆射妾多矣,何為自苦如是?”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勣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複可得乎?”若此,可謂能愛矣! 【譯述】唐英公李勣,身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還親自為她燒火煮粥,以緻火苗燒了他的胡須和頭發。
姐姐勸他說:“你的妾那麼多,你自己為何要這樣辛苦?”李勣回答說:“難道真的沒有人嗎?我是想姐姐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麼可能呢?”像這樣的弟弟,就可以說是能夠敬愛姐姐了。
【原文】夫兄弟至親,一體而分,同氣異息。
《詩》雲:“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又雲:“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
”言兄弟同休戚,不可與他人議之也。
若己之兄弟且不能愛,何況他人?己不愛人,人誰愛己?人皆莫之愛,而患難不至者,未之有也。
《詩》雲“毋獨斯畏”,此之謂也。
兄弟,手足也。
今有人斷其左足,以益右手,庸何利乎?虺一身兩口,争食相龁,遂相殺也。
争利而害,何異于虺乎? 【譯述】兄弟之間可以說是至親至愛的,就好象同出一體,同氣異息。
《詩經》說:“現在的人,都不如兄弟那樣親密。
”又說:“兄弟在家裡雖然有矛盾,但在外邊卻能共同抵禦敵人。
”這說的是兄弟能夠同歡樂、共患難,不能和他人相提并論。
如果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去愛,又怎麼能去愛他人呢?自己不愛他人,他人又怎麼會愛你呢?人人都不喜愛你,你想沒有禍患和災難是不可能的。
《詩經》說“怕的就是隻有你一個人”,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兄弟如同手足。
如果有人砍斷他的左腳,來延長他的右手,這有什麼好處呢?虺有一個身子兩張嘴,争食相咬,于是自相殘殺。
如果兄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殘害,這跟虺有什麼差别呢? 【原文】《顔氏家訓》論兄弟曰:“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也。
唯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可免夫。
兄弟之際,異于他人,望深雖易怨,比他親則易弭。
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無頹毀之慮。
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
仆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
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
群從疏薄,則童仆為仇敵矣。
如此,則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娣姒者,多争之地也。
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就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
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同于事父,何怨愛弟不如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矣。
【譯述】《顔氏家訓》在論述兄弟關系的時候說:“當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總是一起在父母的前後左右,吃飯在同一張桌子上,衣服也是同一件衣服,哥哥穿了再給弟弟穿。
讀書也是這樣,哥哥讀過的書再給弟弟讀,玩也是一起玩。
這樣一來,雖然是不懂禮法的人,但對兄弟也是不能不愛的。
等到成人之後,兄弟們各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這時雖是誠實忠厚的人,兄弟之間的情愛也總是要稍為減退一些的。
妯娌之間的關系,是比不上兄弟關系那樣親密的。
如果使各自關系較疏薄的妯娌來制約兄弟之間的親情,這正好比方的容器配個圓的蓋子,必然不能嚴密無間了。
隻有兄弟親情特别深厚、不受妻子影響的人家,才能免去這種情形。
兄弟之間的關系不同于常人,相互之間求全責備就容易産生怨恨,但因手足情親所以這種怨恨也容易消弭。
拿住的房子來作比喻,發現一個洞穴一條裂縫就堵住它,這房子就沒有倒塌的危險,如果鳥雀、老鼠、風雨的破壞都不去防治,那麼牆壁門窗的毀壞倒塌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一個家庭裡的仆人妻妾對于兄弟情感的破壞作用,是可以和最曆害的雀鼠風雨相比的。
兄弟之間不和睦,将導緻各家的子女不相愛,而這種情形又會導緻同族别的小輩都互相疏遠淡薄,導緻各家的僮仆互相敵視。
這樣,陌生人都會來欺負他們,還有誰來救助呢?有的人結交天下之士都很融洽,而對自己的哥哥反而不去敬重;有的人可以統帥幾萬士兵,得到他們的擁戴,可是對自己的弟弟反而缺少恩愛,這種人為什麼這樣的不會處理兄弟關系呢?妯娌關系,是一種容易起矛盾起争鬥的關系。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形,是因為她們相處時各懷私心,擔當重任而心懷薄義。
如果能夠實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把妯娌的兒子當自己的兒子來疼愛,那麼這種矛盾磨擦就不會出現了。
一個人尊敬兄長,不同于尊敬父親,那又怎能怨恨哥哥對自己的愛及不上對兒子的愛呢?這樣埋怨就是隻苛責别人而不要求自己。
【原文】吳太伯及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
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
太伯之奔荊蠻,自号句吳。
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譯述】吳太伯和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兒子,王季曆的哥哥。
季曆很賢能,而且有聖子姬昌,周太王想立季曆與姬昌為王。
因此太伯和仲雍兄弟倆就奔赴荊蠻,文身截發,表示他們不能夠再為王了,用這樣的方法來躲避弟弟季曆。
季曆果然被立為王,稱為王季,而姬昌就是周文王。
太伯到了荊蠻之後,自稱句吳。
荊蠻百姓認為他很講仁義道德,于是紛紛歸附他,跟随他的人有一千多家,立他為吳太伯。
孔子說:“太伯,可以說是很有道德,多次讓位給季曆,百姓無不稱贊他的美德。
” 【原文】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譯述】伯夷、叔齊,是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父親孤竹君打算立叔齊來繼承王位。
等到父親死後,叔齊主動讓位給伯夷,伯夷說:“立你為繼承人是父親的命令,怎麼能随便更改呢?”于是他逃亡而去。
叔齊也不願當繼承人,逃跑了。
于是國人就擁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
【原文】宋宣公舍其子與夷而立穆公。
穆公疾,複舍其子馮而立與夷。
君子曰:“宣公可謂知人矣!主穆公,其子飨之,命以義夫!” 【譯述】宋宣公沒有立他的兒子為繼承人,而是立了穆公。
穆公在有病的時候,也沒有立自己的兒子馮,而是立與夷為繼承者。
君子評論這件事時說:“宣公可以稱得上是知人了!他雖然立了穆公,但在宗廟裡祭祀他的仍然是他的兒子與夷,并且将他尊稱為義夫!” 【原文】吳王壽夢卒,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劄。
季劄賢,而壽夢欲立之。
季劄讓,不可,于是乃立長子諸樊。
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緻國于季劄而止。
季劄終逃去,不受。
【譯述】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老三叫夷昧,老四叫季劄。
其中季劄最有才德,吳王臨死時想
飲哺将獲,累月猶不能語。
飲食所須,托之以夢。
阖家營視,頓廢生業,雖在母妻,不能無倦也。
含乃絕棄人事,躬親侍養,足不出戶者,十有三年。
石崇重含淳行,贈以甘旨,含謝而不受。
或問其故,答曰:“病者綿昧,生理未全,既不能進噉,又未識人惠,若當謬留,豈施者之意也?”畿竟不起。
含二親既終,兩兄既殁,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課勵家人,盡心奉養。
日自嘗省藥馔,察問息耗,必簪屦束帶,以至病愈。
【譯述】右光祿大夫顔含的哥哥顔畿,在鹹甯年間得了病,就醫治療的時候,死在了醫生的家裡。
家人去将他斂入棺材中,要運回去安葬。
在起靈柩的時候,引魂幡纏繞在樹上,怎麼也解不開。
在前邊引路的人突然跌倒在地上,自稱他是顔畿,說:“我的壽數還沒有到,我沒有死,隻是因為吃藥太多,傷了五髒而導緻昏厥,現在我要活過來了,你們千萬不要将我埋葬了。
”他的父親禱告說:“如果你真的能活轉過來,也是我們的共同願望,現在咱們隻是要回家,并不是要去安葬你。
”說罷,引魂幡果然很痛快就解開了。
回到家,顔畿的媳婦晚上夢見顔畿對她說:“我就要複活了,你們馬上打開棺材。
”顔畿的媳婦醒來後非常高興。
這天晚上,顔畿的母親和家裡的其他人有夢見了同樣内容的夢,大家想馬上就開棺看看,可是父親不允許。
顔含這時還很小,他大聲說:“怪異之事古代就有,現在如此異常,相比之下,開棺還是比不開要好。
”父母親聽從了他的意見,于是大家一起将棺材打開,果然看見有手指抓棺材的印痕,而且顔畿的手指都抓傷了。
大家一看,顔畿還有微弱的呼吸,但和死人沒有什麼兩樣。
家裡人将他擡回家,飲食侍候,但是他好幾個月還不能說話。
他如果想吃什麼或需要什麼,就給家人托夢。
全家人都在為他忙碌,因此而荒廢了家裡的生産和其他事業。
時間長了,即使是母親和妻子也不能不感到倦殆,唯弟弟顔含放下所有的事情,親自侍奉哥哥,十三年足不出戶。
當時的顯赫人物石崇很欽佩顔含的所做所為,便特地贈送他們美味佳肴。
但是顔含隻感謝人家的好意,卻不接受食物。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接受饋贈,他回答說:“現在病人卧床不起,不醒人事,而且生理機能也沒有恢複,他既不能吃這些東西,又不能親領人家的好意,如果我随便留下,那哪裡是饋贈者的意思呢?”顔畿最終也沒有能夠恢複健康。
後來,顔含的父母親雙雙去世,兩個哥哥也都死了,二嫂樊氏因病失明,顔含就帶領家裡的人盡心奉養,他每天親自去察看嫂子吃的藥和飯,以及嫂子的身體狀況,而且一定要穿戴整齊,保持禮節。
一直到嫂子的病痊愈。
【原文】後魏正平太守陸凱兄琇,坐鹹陽王禧謀反事,被收,卒于獄。
凱痛兄之死,哭無時節,目幾失明,訴冤不已,備盡人事。
至正始初,世宗複琇官爵。
凱大喜,置酒集諸親曰:“吾所以數年之中抱病忍死者,顧門戶計爾。
逝者不追,今願畢矣。
”遂以其年卒。
【譯述】後魏正平太守陸凱的哥哥陸琇,受鹹陽王禧謀反一事的牽連,被關進了監獄,并死在監獄。
陸凱對哥哥的死非常痛惜,經常哭泣,眼睛也幾乎要失明。
他反複為哥哥申訴冤屈,盡到了一個弟弟的責任。
到正始初年,世宗恢複了陸琇的爵位,陸凱非常高興,制備酒食招待親戚們,他說:“這幾年,我之所以堅持活下來,就是為了要恢複我們陸家的榮譽,現在我的願望實現了。
”他在這一年果真死去了。
【原文】唐英公李勣,貴為仆射,其姊病,必親為燃火煮粥,火焚其須鬓。
姊曰:“仆射妾多矣,何為自苦如是?”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勣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複可得乎?”若此,可謂能愛矣! 【譯述】唐英公李勣,身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還親自為她燒火煮粥,以緻火苗燒了他的胡須和頭發。
姐姐勸他說:“你的妾那麼多,你自己為何要這樣辛苦?”李勣回答說:“難道真的沒有人嗎?我是想姐姐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麼可能呢?”像這樣的弟弟,就可以說是能夠敬愛姐姐了。
【原文】夫兄弟至親,一體而分,同氣異息。
《詩》雲:“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又雲:“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
”言兄弟同休戚,不可與他人議之也。
若己之兄弟且不能愛,何況他人?己不愛人,人誰愛己?人皆莫之愛,而患難不至者,未之有也。
《詩》雲“毋獨斯畏”,此之謂也。
兄弟,手足也。
今有人斷其左足,以益右手,庸何利乎?虺一身兩口,争食相龁,遂相殺也。
争利而害,何異于虺乎? 【譯述】兄弟之間可以說是至親至愛的,就好象同出一體,同氣異息。
《詩經》說:“現在的人,都不如兄弟那樣親密。
”又說:“兄弟在家裡雖然有矛盾,但在外邊卻能共同抵禦敵人。
”這說的是兄弟能夠同歡樂、共患難,不能和他人相提并論。
如果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去愛,又怎麼能去愛他人呢?自己不愛他人,他人又怎麼會愛你呢?人人都不喜愛你,你想沒有禍患和災難是不可能的。
《詩經》說“怕的就是隻有你一個人”,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兄弟如同手足。
如果有人砍斷他的左腳,來延長他的右手,這有什麼好處呢?虺有一個身子兩張嘴,争食相咬,于是自相殘殺。
如果兄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殘害,這跟虺有什麼差别呢? 【原文】《顔氏家訓》論兄弟曰:“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也。
唯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可免夫。
兄弟之際,異于他人,望深雖易怨,比他親則易弭。
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無頹毀之慮。
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
仆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
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
群從疏薄,則童仆為仇敵矣。
如此,則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娣姒者,多争之地也。
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就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
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同于事父,何怨愛弟不如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矣。
【譯述】《顔氏家訓》在論述兄弟關系的時候說:“當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總是一起在父母的前後左右,吃飯在同一張桌子上,衣服也是同一件衣服,哥哥穿了再給弟弟穿。
讀書也是這樣,哥哥讀過的書再給弟弟讀,玩也是一起玩。
這樣一來,雖然是不懂禮法的人,但對兄弟也是不能不愛的。
等到成人之後,兄弟們各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這時雖是誠實忠厚的人,兄弟之間的情愛也總是要稍為減退一些的。
妯娌之間的關系,是比不上兄弟關系那樣親密的。
如果使各自關系較疏薄的妯娌來制約兄弟之間的親情,這正好比方的容器配個圓的蓋子,必然不能嚴密無間了。
隻有兄弟親情特别深厚、不受妻子影響的人家,才能免去這種情形。
兄弟之間的關系不同于常人,相互之間求全責備就容易産生怨恨,但因手足情親所以這種怨恨也容易消弭。
拿住的房子來作比喻,發現一個洞穴一條裂縫就堵住它,這房子就沒有倒塌的危險,如果鳥雀、老鼠、風雨的破壞都不去防治,那麼牆壁門窗的毀壞倒塌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一個家庭裡的仆人妻妾對于兄弟情感的破壞作用,是可以和最曆害的雀鼠風雨相比的。
兄弟之間不和睦,将導緻各家的子女不相愛,而這種情形又會導緻同族别的小輩都互相疏遠淡薄,導緻各家的僮仆互相敵視。
這樣,陌生人都會來欺負他們,還有誰來救助呢?有的人結交天下之士都很融洽,而對自己的哥哥反而不去敬重;有的人可以統帥幾萬士兵,得到他們的擁戴,可是對自己的弟弟反而缺少恩愛,這種人為什麼這樣的不會處理兄弟關系呢?妯娌關系,是一種容易起矛盾起争鬥的關系。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形,是因為她們相處時各懷私心,擔當重任而心懷薄義。
如果能夠實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把妯娌的兒子當自己的兒子來疼愛,那麼這種矛盾磨擦就不會出現了。
一個人尊敬兄長,不同于尊敬父親,那又怎能怨恨哥哥對自己的愛及不上對兒子的愛呢?這樣埋怨就是隻苛責别人而不要求自己。
【原文】吳太伯及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
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
太伯之奔荊蠻,自号句吳。
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譯述】吳太伯和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兒子,王季曆的哥哥。
季曆很賢能,而且有聖子姬昌,周太王想立季曆與姬昌為王。
因此太伯和仲雍兄弟倆就奔赴荊蠻,文身截發,表示他們不能夠再為王了,用這樣的方法來躲避弟弟季曆。
季曆果然被立為王,稱為王季,而姬昌就是周文王。
太伯到了荊蠻之後,自稱句吳。
荊蠻百姓認為他很講仁義道德,于是紛紛歸附他,跟随他的人有一千多家,立他為吳太伯。
孔子說:“太伯,可以說是很有道德,多次讓位給季曆,百姓無不稱贊他的美德。
” 【原文】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譯述】伯夷、叔齊,是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父親孤竹君打算立叔齊來繼承王位。
等到父親死後,叔齊主動讓位給伯夷,伯夷說:“立你為繼承人是父親的命令,怎麼能随便更改呢?”于是他逃亡而去。
叔齊也不願當繼承人,逃跑了。
于是國人就擁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
【原文】宋宣公舍其子與夷而立穆公。
穆公疾,複舍其子馮而立與夷。
君子曰:“宣公可謂知人矣!主穆公,其子飨之,命以義夫!” 【譯述】宋宣公沒有立他的兒子為繼承人,而是立了穆公。
穆公在有病的時候,也沒有立自己的兒子馮,而是立與夷為繼承者。
君子評論這件事時說:“宣公可以稱得上是知人了!他雖然立了穆公,但在宗廟裡祭祀他的仍然是他的兒子與夷,并且将他尊稱為義夫!” 【原文】吳王壽夢卒,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劄。
季劄賢,而壽夢欲立之。
季劄讓,不可,于是乃立長子諸樊。
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緻國于季劄而止。
季劄終逃去,不受。
【譯述】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老三叫夷昧,老四叫季劄。
其中季劄最有才德,吳王臨死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