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女/孫/伯叔父/侄
關燈
小
中
大
更始時天下亂,平弟仲為賊所殺。
其後賊複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難。
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
母欲還取,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
”遂去而不顧。
【譯述】宗正劉平,正趕上改朝換代時的天下大亂,劉平的弟弟仲為賊所殺。
之後,賊人又忽然來到,劉平攙扶他的母親逃跑躲避。
弟弟仲死時留下一個女孩,才一歲,劉平抱起弟弟的女孩逃難,而将自己的兒子丢棄在家。
他的母親讓他返回去抱那孩子,劉平不聽,說:“我們沒有能力将兩個都救活,但必須救弟弟的孩子,他不能沒有後人。
”說完逃跑而去,竟沒有去救自己的孩子。
【原文】侍中淳于恭兄崇卒,恭養孤幼,教誨學問,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
兒漸而改過。
【譯述】東漢侍中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後,淳于恭親自撫養哥哥留下的兒子,他教侄兒讀書學習,侄兒如果做錯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兒。
侄兒看了非常慚愧,并且改正自己的錯誤。
【原文】侍中薛包,弟子求分财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
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
”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
”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
”弟子數破其産,辄複赈給。
【譯述】侍中薛包,他弟弟的兒子提出要和他分清财産另過,他不能勸止,于是就與侄兒平分财産。
分奴婢的時候,他總是領一些老的,并說:“這些老的和我共事很長時間了,你不會使用他們。
”分田地房舍時,他總是要那些荒蕪頹敗的,又說:“這些地和房子都是我小時候耕種過的、住過的,我和它們有感情。
”分其他東西的時候,他總是要那些朽敗的,說:“這些都是我平素常用的,我已經用習慣了。
”他的這個侄兒後來幾次鬧到破産,他每次都要再給他一些東西,來赈濟他。
【原文】晉右仆射鄧攸,永嘉末,石勒過泗水,攸以牛馬負妻子而逃。
又遇賊,掠其牛馬。
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
度不能兩個都救活,乃謂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自棄我兒耳。
幸而得存,我後當有子。
”妻泣而從之。
乃棄其子而去,卒以無嗣。
時人義而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弟子綏服攸喪三年。
【譯述】西晉永嘉末年,天下大亂,石勒的部隊經過泗水時,西晉右仆射鄧攸用牛、馬載着妻子、兒子和侄子逃難,又遇見強盜,牛、馬被搶走。
他們隻好步走,鄧攸挑着兒子和弟弟的孩子綏。
後考慮到兒子和侄子實在不能兩個都救活,他就對妻子說:“我弟弟早死,隻留下這一個兒子,按理不能讓弟弟絕了後,我們隻能丢掉自己的兒子。
如果能存活下來,我們以後還可以有孩子。
”妻子哭泣着聽了他的話。
于是鄧攸就丢下親生兒子走了。
鄧攸最終沒有能夠再有兒子。
當時的人感歎他的仁義,對他說:“天道無知,讓鄧伯道沒有兒子。
”後來,他的侄子綏為伯父服喪三年。
【原文】太尉郄鑒,少值永嘉亂,在鄉裡,甚窮餒。
鄉人以鑒名德,傳共飯之。
時兄子邁、外甥周翼并小,常攜之就食。
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賢,欲共相濟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鑒于是獨往,食訖,以飯着兩頰邊還,吐與二兒。
後并得存,同過江。
邁位至護軍,翼為剡縣令。
鑒之薨也,翼追撫育之恩,解職而歸,席苫心喪三年。
世有殺其孤規财利者,獨何心哉! 【譯述】東晉太尉郄鑒,小的時候正好趕上了西晉的永嘉之亂,他家窮得一無所有,連飯都吃不開。
本鄉的人因為郄鑒是個有德行的人,所以輪流着供養他吃飯。
這時,他哥的孩子邁與他的外甥周翼都非常小,他到别人家吃飯的時候,就常領着這兩個孩子。
鄉人對此很有意見,說:“大家都很窮困,隻因為你是個賢德之人,所以大家想一起來幫助你!但是恐怕不能将你的兩個孩子也一起救活。
”郄鑒于是就一個人去吃飯。
但每次吃完飯,他又在嘴裡含一些飯回家,吐出來給兩個孩子吃。
用這種辦法竟然将兩個孩子都救活了,并和他一起過了長江。
後來,侄兒官至護軍,外甥任剡縣縣令。
郄鑒去世後,周翼不忘舅舅對他的撫育之恩,辭官回家,為舅舅誠心誠意服喪三年。
世上有殺别人的遺孤而觊觎人家的錢财的,與上面這些事例相比,那是一種什麼居心啊! 侄叔父如父 【原文】宋義興人許昭先,叔父肇之坐事系獄,七年不判。
子侄二十許人,昭先家最貧薄,專獨申訴,無日在家。
饷饋肇之,莫非珍新。
資産既盡,賣宅以充之。
肇之諸子倦怠,惟昭先無有懈息,如是七載。
尚書沈演之嘉其操行,肇之事由此得釋。
【譯述】南宋義興人許昭先的叔父許肇之因犯事被關進了監獄,在獄中關了七年仍未判決。
肇之家子侄共二十多人,昭先家最為貧窮,但昭先獨自為叔父申訴,沒有一天休息在家。
他給叔父送的吃的東西,都是上等的好東西。
家中資産耗費完,他就賣掉自己家的住宅來解決所需費用。
肇之的幾個兒子都有些厭倦了,唯獨昭先沒有懈怠,這樣一直持續了七年。
尚書沈演之嘉獎他的操守品行,并幫他的忙,肇之的事情終于得到了解決。
【原文】唐柳泌叙其父天平節度使仲郢行事雲,事季父太保如事元公,非甚疾,見太保未嘗不束帶。
任大京兆鹽鐵使,通衢遇太保,必下馬端笏,候太保馬過方登車。
每暮束帶迎太保馬首,候起居。
太保屢以為言,終不以官達稍改。
太保常言于公卿同雲:“元公之子,事某如事嚴父。
” 古之賢者,事諸父如父,禮也。
【譯述】唐代柳泌叙述他的父親天平節度使柳仲郢的事迹時說:仲郢侍奉季父太保就像侍奉他的父親柳公綽一樣,隻要不是特别匆忙,他見季父時總要整裝束帶。
他擔任大京兆鹽鐵使時,在大街上碰見季父,必定要下馬端笏恭立,等到季父的車馬過去方才上車。
他每天傍晚都要穿戴整齊迎接季父的馬車,問候侍奉季父的起居生活。
季父多次讓他免去那些禮儀,但他從不因為自己位居高官就改變對季父的恭敬态度。
季父經常在官員中間說:“元公的兒子侍奉我就像侍奉他父親一樣。
”古代的賢德之人,侍奉他的伯叔父就像侍奉他的父親一樣,這是天禮人倫所應當有的表現。
其後賊複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難。
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
母欲還取,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
”遂去而不顧。
【譯述】宗正劉平,正趕上改朝換代時的天下大亂,劉平的弟弟仲為賊所殺。
之後,賊人又忽然來到,劉平攙扶他的母親逃跑躲避。
弟弟仲死時留下一個女孩,才一歲,劉平抱起弟弟的女孩逃難,而将自己的兒子丢棄在家。
他的母親讓他返回去抱那孩子,劉平不聽,說:“我們沒有能力将兩個都救活,但必須救弟弟的孩子,他不能沒有後人。
”說完逃跑而去,竟沒有去救自己的孩子。
【原文】侍中淳于恭兄崇卒,恭養孤幼,教誨學問,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
兒漸而改過。
【譯述】東漢侍中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後,淳于恭親自撫養哥哥留下的兒子,他教侄兒讀書學習,侄兒如果做錯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兒。
侄兒看了非常慚愧,并且改正自己的錯誤。
【原文】侍中薛包,弟子求分财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
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
”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
”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
”弟子數破其産,辄複赈給。
【譯述】侍中薛包,他弟弟的兒子提出要和他分清财産另過,他不能勸止,于是就與侄兒平分财産。
分奴婢的時候,他總是領一些老的,并說:“這些老的和我共事很長時間了,你不會使用他們。
”分田地房舍時,他總是要那些荒蕪頹敗的,又說:“這些地和房子都是我小時候耕種過的、住過的,我和它們有感情。
”分其他東西的時候,他總是要那些朽敗的,說:“這些都是我平素常用的,我已經用習慣了。
”他的這個侄兒後來幾次鬧到破産,他每次都要再給他一些東西,來赈濟他。
【原文】晉右仆射鄧攸,永嘉末,石勒過泗水,攸以牛馬負妻子而逃。
又遇賊,掠其牛馬。
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
度不能兩個都救活,乃謂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自棄我兒耳。
幸而得存,我後當有子。
”妻泣而從之。
乃棄其子而去,卒以無嗣。
時人義而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弟子綏服攸喪三年。
【譯述】西晉永嘉末年,天下大亂,石勒的部隊經過泗水時,西晉右仆射鄧攸用牛、馬載着妻子、兒子和侄子逃難,又遇見強盜,牛、馬被搶走。
他們隻好步走,鄧攸挑着兒子和弟弟的孩子綏。
後考慮到兒子和侄子實在不能兩個都救活,他就對妻子說:“我弟弟早死,隻留下這一個兒子,按理不能讓弟弟絕了後,我們隻能丢掉自己的兒子。
如果能存活下來,我們以後還可以有孩子。
”妻子哭泣着聽了他的話。
于是鄧攸就丢下親生兒子走了。
鄧攸最終沒有能夠再有兒子。
當時的人感歎他的仁義,對他說:“天道無知,讓鄧伯道沒有兒子。
”後來,他的侄子綏為伯父服喪三年。
【原文】太尉郄鑒,少值永嘉亂,在鄉裡,甚窮餒。
鄉人以鑒名德,傳共飯之。
時兄子邁、外甥周翼并小,常攜之就食。
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賢,欲共相濟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鑒于是獨往,食訖,以飯着兩頰邊還,吐與二兒。
後并得存,同過江。
邁位至護軍,翼為剡縣令。
鑒之薨也,翼追撫育之恩,解職而歸,席苫心喪三年。
世有殺其孤規财利者,獨何心哉! 【譯述】東晉太尉郄鑒,小的時候正好趕上了西晉的永嘉之亂,他家窮得一無所有,連飯都吃不開。
本鄉的人因為郄鑒是個有德行的人,所以輪流着供養他吃飯。
這時,他哥的孩子邁與他的外甥周翼都非常小,他到别人家吃飯的時候,就常領着這兩個孩子。
鄉人對此很有意見,說:“大家都很窮困,隻因為你是個賢德之人,所以大家想一起來幫助你!但是恐怕不能将你的兩個孩子也一起救活。
”郄鑒于是就一個人去吃飯。
但每次吃完飯,他又在嘴裡含一些飯回家,吐出來給兩個孩子吃。
用這種辦法竟然将兩個孩子都救活了,并和他一起過了長江。
後來,侄兒官至護軍,外甥任剡縣縣令。
郄鑒去世後,周翼不忘舅舅對他的撫育之恩,辭官回家,為舅舅誠心誠意服喪三年。
世上有殺别人的遺孤而觊觎人家的錢财的,與上面這些事例相比,那是一種什麼居心啊! 侄叔父如父 【原文】宋義興人許昭先,叔父肇之坐事系獄,七年不判。
子侄二十許人,昭先家最貧薄,專獨申訴,無日在家。
饷饋肇之,莫非珍新。
資産既盡,賣宅以充之。
肇之諸子倦怠,惟昭先無有懈息,如是七載。
尚書沈演之嘉其操行,肇之事由此得釋。
【譯述】南宋義興人許昭先的叔父許肇之因犯事被關進了監獄,在獄中關了七年仍未判決。
肇之家子侄共二十多人,昭先家最為貧窮,但昭先獨自為叔父申訴,沒有一天休息在家。
他給叔父送的吃的東西,都是上等的好東西。
家中資産耗費完,他就賣掉自己家的住宅來解決所需費用。
肇之的幾個兒子都有些厭倦了,唯獨昭先沒有懈怠,這樣一直持續了七年。
尚書沈演之嘉獎他的操守品行,并幫他的忙,肇之的事情終于得到了解決。
【原文】唐柳泌叙其父天平節度使仲郢行事雲,事季父太保如事元公,非甚疾,見太保未嘗不束帶。
任大京兆鹽鐵使,通衢遇太保,必下馬端笏,候太保馬過方登車。
每暮束帶迎太保馬首,候起居。
太保屢以為言,終不以官達稍改。
太保常言于公卿同雲:“元公之子,事某如事嚴父。
” 古之賢者,事諸父如父,禮也。
【譯述】唐代柳泌叙述他的父親天平節度使柳仲郢的事迹時說:仲郢侍奉季父太保就像侍奉他的父親柳公綽一樣,隻要不是特别匆忙,他見季父時總要整裝束帶。
他擔任大京兆鹽鐵使時,在大街上碰見季父,必定要下馬端笏恭立,等到季父的車馬過去方才上車。
他每天傍晚都要穿戴整齊迎接季父的馬車,問候侍奉季父的起居生活。
季父多次讓他免去那些禮儀,但他從不因為自己位居高官就改變對季父的恭敬态度。
季父經常在官員中間說:“元公的兒子侍奉我就像侍奉他父親一樣。
”古代的賢德之人,侍奉他的伯叔父就像侍奉他的父親一樣,這是天禮人倫所應當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