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子上

關燈
不能這樣理解。

    孝子對待父母給予的身體,平時連一絲一毫都不敢傷害;到了舍身為仁、殺身取義的時候,即便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何況是在危難之時救父母親人呢!自古以來為父母親人獻身的人很多很多。

     【原文】晉末烏程人潘綜遭孫恩亂,攻破村邑。

    綜與父骠共走避賊,骠年老行遲,賊轉逼。

    骠語綜:“我不能去,汝走可脫,幸勿俱死。

    ”骠困乏坐地,綜迎賊叩頭曰:“父年老,乞賜生命。

    ”賊至,骠亦請賊曰:“兒少自能走,今為老子不去。

    孝子不惜死,可活此兒。

    ”賊因斫骠,綜乃抱父于腹下。

    賊斫綜頭面,凡四創,綜當時悶絕。

    有一賊從傍來會曰:“卿舉大事,此兒以死救父,雲何可殺?殺孝子不祥。

    ”賊乃止,父子并得免。

     【譯述】晉末烏程人潘綜正趕上孫恩作亂,攻打進村鎮裡來。

    潘綜和父親潘骠一起逃跑躲避賊寇,但是由于潘骠年老行動遲緩,所以賊寇就向潘骠追去。

    潘骠對兒子潘綜說:“我走不脫了,你趕快跑可以脫身,我們不能都在這裡等死。

    ”這時潘骠已因困乏而跑不動了,隻好坐在地上,潘綜攔在前邊向那些沖過來的賊叩頭求道:“我父親已經年紀大了,請饒他一命。

    ”等賊寇到了跟前,潘骠也向賊寇求道:“我的兒子正年輕,他本來能跑得了,可是他為了我這個父親才沒有走,他是個以死救父的孝子,請你們饒了他吧。

    ”賊寇用刀去砍潘骠,潘綜就将父親抱在自己的身下。

    賊寇于是砍潘綜的頭部,潘綜一連中了四刀,當時就昏厥過去。

    這時有一個賊人從旁邊跑了過來,說:“閣下是在舉大事,這個人以死救他的父親,怎麼可以殺他呢?殺孝子不吉利。

    ”于是賊寇不再砍潘綜,這父子二人一并幸免于難。

     【原文】齊射聲校尉庾道愍所生母漂流交州,道愍尚在襁褓。

    及長,知之,求為廣州綏甯府佐。

    至府,而去交州尚遠,乃自負擔,冒崄自達。

    及至州,尋求母,經年不獲,日夜悲泣。

    嘗入村,日暮雨驟,乃寄止一家。

     有妪負薪自外還,道愍心動,因訪之,乃其母也。

    于是俯伏号泣。

    遠近赴之,莫不揮淚。

     【譯述】齊射聲校尉庾道愍的親生母親漂流到交州的時候,庾道愍還是個襁褓中的嬰兒。

    等到他長大,知道了這件事,于是他就請求擔任廣州綏甯府佐。

    他上任後,府佐離交州還很遠,他就自己背着行囊,冒險去交州。

    等到了交州,便尋找母親,但整整一年也沒有找到,他日夜悲泣。

    有一次他進入一個村莊,天已經黑了,但雨下得很急,他便住宿在一家人的家裡。

    一會兒,有一個老婆婆背着一些柴草從外邊回來,道愍似乎心裡有感應,他上前詢問,這個老婆婆果然就是他的生身母親。

    于是母子重逢,抱頭痛哭。

    遠近前來觀看的人,沒有不為之感動而流淚的。

     【原文】梁湘州主簿吉翂,父天監初為原鄉令,為吏所誣,逮詣廷尉。

    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請公卿。

    行人見者,皆為隕涕。

    其父理雖清白,而恥為吏訊,乃虛自引咎,罪當大辟。

    翂乃撾登聞鼓,乞代父命。

    武帝嘉異之,尚以其童稚,疑受教于人,敕廷尉蔡法度嚴加脅誘,取其款實。

     法度乃還寺,盛陳徽纆,厲色問曰:“爾求代父死,敕已相許,便應伏法。

    然刀鋸至劇,審能死不。

    且爾童孺,志不及此,必人所教,姓名是誰?若有悔異,亦相聽許。

    ”對曰:“囚雖蒙弱,豈不知死可畏憚?顧諸弟幼藐,唯囚為長,不忍見父極刑,自延視息。

    所以内斷胸臆,上幹萬乘。

    今欲殉身不測,委骨泉壤。

    此非細故,奈何受人教耶?”法度知不可屈撓,乃更和顔誘,語之曰:“主上知尊侯無罪行,當釋。

    亮觀君神儀明秀,足稱佳童。

    今若轉辭,幸父子同濟。

    奚以此妙年,苦求湯镬?”曰:“凡鲲鲕蝼蟻,尚惜其生,況在人!斯豈願齑粉。

    但父挂深劾,必正刑書。

    故思殒仆,冀延父命。

    ”翂初見囚,獄掾依法備加桎梏。

    法度矜之,命脫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

    翂弗聽,曰:“翂求代父死,死囚豈可減乎?”竟不脫械。

    法度以聞,帝乃宥其父子。

    丹陽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諸鄉居,欲于歲首,舉充純孝。

    曰:“異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也。

    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有面目當其此舉,則是因父買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

    此其章章尤著者也。

     【譯述】梁代的湘州主簿吉翂,他的父親天監剛開始擔任原鄉令時,被人誣陷,抓起來在廷尉那裡接受審訊。

    吉翂這時才十五歲,他在大街上嚎啕哭泣,在一些當官的面前為父親說情。

    路上的行人看見了都為之落淚。

     他的父親本來沒有什麼罪,但他恥于為獄吏審訊,就故意承認有罪,而且罪當斬首。

    吉翂獨自去擊打登聞鼓,請求代父親去受死。

    當時梁武帝頗為這個少年稱奇,但是又認為他隻是個孩子,大概是有人在教他,于是命令廷尉蔡法度嚴加審問,弄清實際情況。

    法度回到衙署,故意多放了一些捆綁罪人的繩索,然後大聲喝問:“你請求代替你的父親去死,皇上已經同意了,你這就要受刑伏法。

    但是刀斧無情,為了慎重,再核實一下你究竟夠着死沒有。

    而且你是個孩子,還不懂得代父去死,一定是有人在教你,這人姓甚名誰?你如果有所後悔,我們也可以重新來考慮。

    ”吉翂回答說:“我雖然是個孩子,但是能不知道殺頭是十分可怕的嗎?隻是我環顧家裡幾個弟弟都還幼小,隻有我最大,我不忍心坐視父親受極刑,而自己獨自活在世上。

    所以我獨自做主,來幹預皇家的法律。

    我現在确實是想代父而死,這難道不是實情,還怎麼要讓别人來教呢?”蔡法度知道用威吓的辦法不能使他屈服,便換了一副溫和的面孔,對他說:“皇上其實已經知道你父親是無罪的,應當釋放,我看你神采奕奕,聰明俊秀,真是一個好孩子,你現在如果要改變代父而死的說法,或許你們父子倆都沒有事。

    為什麼要用如此好的年華,去白白送死呢?”吉翂回答說:“連蟲子都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況人呢?我哪裡是願意去送死,不過父親被彈劾,必然要受到刑律的處罰,所以我才想着犧牲自己,來救父親一命。

    ”吉翂剛被拘留時,獄吏按規定給他上了所有應該上的枷鎖。

    蔡法度有些憐憫他,就下令給他摘去兩個刑具,還讓人給他換一個較輕的刑具。

    吉翂竟不肯,說:“我請求代替父親去死,就是死囚,死囚怎麼可以減去刑具呢?”他竟沒有減下那些刑具。

    蔡法度把這些事告訴了皇上,皇帝赦免了他們父子。

    後來,丹陽尹王志搜集吉翂被廷尉收執時候的事迹,以及他平時在鄉裡的善舉,想在歲首的時候推舉他為孝順父母的典範。

    吉翂說:“奇怪啊,王尹!怎麼把我看得這麼不值錢啊,父親有難,兒子去以死相救,這是很一般的道理,如果我有臉面當此孝的典範,那麼就是用父親來為自己換名聲,那是多麼的恥辱啊!”他不同意這樣做,這件事才停下來。

    這些都是孝子以死殉親的例子。